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觀光園實踐規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問題背景
生態農業觀光園肇始于西方發達國家,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日本、美國、法國、西班牙已成為旅游的時尚。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形式的觀光園,后來出現了農業觀光園的新形式———復合式農業觀光園。[1]農業觀光園既不同于單純的農業生產,也不同于單純的旅游業,具有集旅游觀光、農業高效生產、優化生態環境、生活體驗和提升社會文化功能于一體的顯著特點。[2]農業觀光園一方面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旅游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豐富了傳統旅游業的內容;另一方面,觀光農業以旅游經營為手段,使農業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功能的多元化。農業觀光園賦予了農業、旅游業新的文化內涵,符合現代生態旅游的主題要求。觀光農業園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規劃、設計、修建農業景觀與設施為手段,以輸出觀光、休閑、采摘、購物、品嘗、農事活動體驗等旅游功能為目的,實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以及人們消費方式的創新,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思路、新模式,也是我國現代農業中一項具有發展前途的特色產業。
二、生態農業觀光園發展的問題
(一)主題創意不明
由于生態農業觀光園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目前處于規劃、投資、建設不同階段的項目漸次增多。以安徽省17個地市為例,21世紀以來,農業生態觀光園呈加快增長之勢。觀光園主題脫胎于鄉村旅游模式,主要分為觀光休閑度假類、科技展示教育類和綜合類。研究表明,安徽省內農業觀光園缺乏主題創意,產品重復雷同現象明顯,地級城市觀光園多數為郊區依托型,游客吸引半徑有限。
(二)生態實踐偏離
“生態”是觀光園的生命之源。全國各地農業觀光園普遍冠之以“生態觀光園”,體現生態理念。但是在規劃建設、園區運營中普遍存在“不生態”現象。第一,貪大求全。現在的園區越建越大,千畝以上不足為奇。大面積征地,擾亂了原有的農業生產空間和農民既有的生活生產秩序,本身就是一種“不生態”的表現。例如,設計單位把園區當作藝術來做,進行功能區劃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體育競技一應俱全,生態園區空間范圍的無限加大,超出了其依托鄉村環境的承載閾值,自然生態失衡也就在所難免。第二,人為活動載荷過大。由于片面追求客流量,農業生態觀光園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因為人類活動密度的加大,能源資源輸入增多,廢棄物降解載荷加大,一旦超過環境的自我消解閾限,觀光園區即會面臨光熱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一系列環境污染問題(圖1)。第三,任意嫁接移植外來物種和外來建筑。農業生態觀光園總是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之中,然而許多園區不選擇當地優質植物品種,而任意大量引進外來物種(其中,不乏國外物種),外來物種受氣候、土壤條件的限制,培植難度大,抑或成為破壞地方原有生態的罪魁禍首;園區建筑也存在形制、體量、風格方面的“不生態”現象。許多園區構建大體量、高密度的建筑,或移植外來建筑形式,譬如,皖中肥西的園區引進徽派建筑,也有直接移植歐式建筑。以上兩個方面說明了農業生態觀光園存在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雙重失衡。[3]
(三)市場論證缺位
農業生態觀光園不是農民自發組織的單位,大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資項目,所以必須要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重組合。而經濟效益是投資方持續經營和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以,市場分析和預測以及營銷策劃都要未雨綢繆。有些園區夜郎自大,自認為園區面積遼闊、資源獨特、環境優美、交通便捷,但是沒有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投放市場后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其一,區位弱勢。盡管有些園區交通便捷,但距離客源市場較遠。在產品同構的背景下,吸引半徑不會延伸至預測的客源市場。其二,景區遮蔽。由于許多農業生態觀光園距離著名景點較近,而自身又未經過精心包裝和營銷,園區往往未能和著名景區有機連接,僅僅成為其游客過往通道而已。其三,形象遮蔽[4]。同一類型的生態園占領先機,其品牌形象早已深入游客的心中,所以游客對于同質新產品難以產生好感。其四,競爭激烈。由于生態觀光園紛紛上馬,引致園區競爭異常激烈。
三、農業生態觀光園發展對策———生態實踐
安徽和合生態農業觀光園(以下簡稱和合生態園),位于廣德縣經濟開發區趙聯路南端廣祠高速南側,距市中心5公里。毗鄰浙江省長興縣和江蘇省宜興市;距上海220公里,南京170公里,處于上海3小時經濟圈,地域條件十分優越。和合生態園是一家集農、林業種植、特色養殖、生態旅游三大產業于一體的市級農業和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10年3月已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園區內生態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四周分布著滿目青山的森林資源和國家小二型水庫一座。目前已完成了大型梅園、128個品種的桃李園,彩色苗木園、玉蘭園、無公害蔬菜園、生態養殖區、垂釣中心、竹園等8大游覽區域的種植和建設。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建設和運營是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的集成,園區具有集約生產功能、集中旅游功能、綜合效益功能。所以,核心是要把規劃思路拓展到“人地共生”的理想模式,即立足于“農”與“旅”最佳結合點上,根據生態學、經濟學理論,應用造園的原理和技法,最終實現園區生態、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5]
(一)生態規劃立園
1、空間規劃
“梅園”和“竹海”是和合生態園用地規劃面積最大的兩塊。而農業生態觀光園要彰顯皖南獨有的自然、人文特色,可以輔之以江南丘陵茶園、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即,合理處置竹海、梅園、茶園、田園等觀光景點的用地規劃問題。和合生態園內合理配置建筑用地與農業用地。農業用地是生態園的主體(包括田園、茶園、竹海、梅園、水域等),而建筑用地只是輔助旅游活動、住宿、餐飲、娛樂的場所,二者比例要協調合理。即,用地最終結果不能戕害生態園之“農味”和“生態味”。
2、建筑規劃
目前,和合生態園正處于規劃建設之中。建筑必須依托自然地理現狀和地域文化背景。[6]其一,從和合生態園地形地貌來看,可以因形(地形)就勢(地勢),遵循自然地形地貌的規律,進行建筑物布置建設。其二,從和合生態園地域文化背景來看,廣德地處皖東南,皖、浙、蘇三省匯合之處,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徽州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所以建筑物風格的選擇應問政于民,而不在于個人偏好或采取自上而下模式,或追求時尚,一味模仿徽派建筑特色的專家模式。其三,材質選擇也應該遵循地方文化生態。多選擇木材、竹材、石料作為建筑材料,色彩搭配與自然協調,即以原色調為主,盡量規避水泥、鋼筋大體量建筑的出現。
3、景觀廊道規劃[7]
廊道是園林式農業生態園游憩和觀景路線。其一,延伸方向遵循自然規律,按地形地貌起伏變化設置線路,忌人為裁彎取直,或隨意變通路線。其二,道路與觀景有機連接,讓道路成為觀景的通道(視覺廊道),做到曲徑通幽、移步換景、柳暗花明之妙。其三,宜選擇石材作為鋪路材料。
4、能源和廢棄物規劃
新能源使用是和合生態園生態設計的生命供給線。其核心是注意低碳環保設計,嚴格限制高耗能設施。一方面盡量考慮太陽能利用,包括直曬式太陽能熱水器,光伏發電照明利用,特別是景觀燈可以采用太陽能燈。另一方面考慮建設沼氣站,主要解決有機物垃圾處理問題,同時提供高效有機肥料。沼氣可以供應灶具,還可以供沼氣站附近照明,也是特色景觀。最后,注意污水凈化和處理系統的建設。可考慮把園區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后融入自然水系;或者另外鋪設新的排水系統。
(二)生態文化興園
1、文化空間規劃和合生態園文化載體空間主要在建筑。建筑在文化方面的體現有形制、體量、風格、布局等。建筑形制要求與自然渾若天成,反對大面積平整、開挖原有地貌;建筑體量與生態園協調,以小體量村落房舍為主(包含辦公用房、商業用房、建筑小品等);建筑風格采用具有廣德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通過民間調查和地方志查閱的綜合形式獲得;建筑布局宜適當集中,散而有神。反對過分集中、城市化發展的傾向。
2、文化內涵規劃和合生態園內涵文化表現形式為民俗活動、農事活動、手工技藝、科普教育等。為彰顯文化生態的自然特性,規避人工化痕跡,民俗活動、農事活動、手工技藝表現形式宜與時令吻合,即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的農事活動與江南物候契合;手工技藝展示與農閑一致;民俗活動與中國和廣德地方傳統協調;科普教育、現代農業科技和生態園理念協調等。
(三)生態經濟強園
1、產品時間、空間策劃
竹海、梅園、茶園、田園等觀光景點遵循自然規律。從時間考量,梅園———冬、春季;竹海———四季;荷塘———夏季;歲寒三友———冬季。從空間考量,合理規劃竹海、梅園、茶園、田園等觀光景點。既有空間連續、又有合理分工。
2、產品系列策劃[8]
產品系列策劃包括觀光產品類、休閑產品類和參與產品類。
(1)觀光產品類———基礎。把握時令特征,有序開放梅園、茶園、荷塘、竹海、田園等主要觀光旅游產品。
(2)休閑產品類———提升。包括休閑農莊和生態保護區。休閑農莊是和合生態園高端產品的特色,集商務、會議、度假、娛樂于一體的旅游產品。依托亞洲綠色論壇永久會址,吸引高端學術、商務、休閑客戶入住。但,同時也可以兼營適合中、低端客戶休閑度假需求的產品,如家庭、情侶包租客房等。充分發揮生態保護區的休閑度假功能。生態保護區包括核心區、緩沖區和邊緣區三部分,科學合理安排邊緣區的旅游活動項目。包括濕地公園和親水廊道等,主要吸引客人親臨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放松愉悅心情。
(3)參與產品類———核心。參與產品是生態園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包括參與式活動和參與式購買。前者通過參與農業勞動、民俗活動體驗文化;后者通過勞動參與品嘗勞動成果。此二項產品策劃應該真實自然,讓游客有回歸自然、置身田園、回到從前的感覺,以文化體驗的方式使客人延長逗留時間、增加造訪次數。
3、產品品牌化
產品品牌化是一個過程,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設計、品牌營銷和品牌反饋修正四個階段。品牌的表征是文字、符號、圖片和影像資料,而品牌的實質是產品的質量。[9]因此,和合生態園產品品牌化應該立足產品,重視營銷,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1)產品特色———品牌基質和合生態園品牌基質是“生態”。生態的基質是“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有機互融。即,和合生態園不僅強調農業與自然的生態和合,更彰顯農業與地域傳統文化、現代科技的有機集成。
(2)產品依托———品牌共建[10]和合生態園屬于新產品投放市場,必須依托既有品牌,進行品牌依托,共建旅游線路。具體做法:近期,宜和廣德太極洞共建品牌線路,拓展省內、長三角市場;遠期,應該與黃山、徽州文化區共建旅游線路,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四、結論
隨著旅游休閑時代的到來,安徽生態農業觀光園將會吸引更多的中遠程游客。正是各地地方政府看準了觀光農業園可觀的旅游市場潛力,紛紛高舉以生態觀光園為旗幟,大力招商引資或自籌資金,建設一個比一個規格更高的生態園。但是,農業生態觀光園受多重規律的約束。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和市場規律不能違背。今后研究的重點包括:(1)生態農業觀光園自然生命系統實現健康發展的條件;(2)生態觀光園如何實現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3)生態農業觀光園在鄉村旅游中的作用;(4)生態農業觀光園市場調研與產品開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