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沙化土地種養和農業生態循環模式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鄂托克前旗的沙化土地為例,介紹了種養結合的農業生態模式,包括畜禽—作物相結合的還田模式及果園—土雞共生生態模式,提出了后期模式優化措施,以期為其他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在此過程中鄉村人地關系發生了急劇變化,一方面農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快速流失,另一方面農村“空心化”現象快速蔓延,大量廢棄、閑置的農村建設用地持續增加,鄉村人口外流,致使鄉村地區發展日漸衰退,影響了鄉村整體性水平[1]。因此,加大鄉村污染整治力度,推進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化,加強生態環境整治是規劃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近幾年,學者們圍繞鄉村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于生產或者生活的單一角度,缺少圍繞“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三生空間”)對鄉村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整體的剖析與優化[2]。當前,我國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為使農村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激活鄉村活力,提出“種養結合”的農業生態模式,農作物施用畜禽的糞便,減少化肥的使用,達到綠色、環保、健康的目的,大大降低種植成本,同時在生態循環過程中,養殖成本相應降低。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來提升鄉村地區應對與適應外界發展的能力,扭轉鄉村衰退局勢[1]。基于此,本文對沙化土地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進行分析,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
1研究地區概況及目的
1.1研究地區概況
研究地區鄂托克前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內蒙古、陜西、寧夏等省(區)交界,地理位置為北緯37°44′~38°44′、東經106°26′~108°32′交匯點附近。境內海拔一般在1300~1400m之間,年平均氣溫9.0℃,年最高氣溫37.1℃,最低氣溫-24.9℃;全旗各地年總降水量在223.1~357.0mm之間,年平均相對濕度53%,年平均風速2.1m/s。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終霜日出現在4月8日,初霜日出現在10月8日,無霜期183d,年最大凍土深度為92cm,年日照時數為2972.0h。研究地區屬毛烏素沙地腹地,土壤以沙質土壤為主,還含有一些淡灰鈣土,為中性弱堿性,土壤肥力中等偏下。
1.2目的
近年來,資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及生態環境惡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取代了糞肥在土壤營養供給中的作用,引發了養殖與種植在空間上的“種養分離”[4]。在無技術支持情況下,農牧民種植時會施用過多化肥和農藥,這樣不僅會增加種植成本,還會改變土壤的化學性質,使農作物受到一定的污染。種養結合模式能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該模式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二者相互生存、相互依賴的一種農業生產循環的新模式。農作物施用動物的糞便,減少化肥的使用,達到綠色、環保、健康的目的,大大降低種植成本,同時養殖成本也會相應降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地域遼闊,牧場選擇面廣,就近與牧民居住地相依,不僅省力,而且好管理,牧戶種植的農作物與放養的牲畜實行種養循環結合。
2種養結合的農業生態模式
2.1模式的構建
2.1.1畜禽—作物相結合的還田模式。糞污還田是一種成本低、經濟有效的傳統處置方法。鄂托克前旗土地寬廣、地域遼闊,牧戶主要圈養羊和牛,有小型養殖場或大中型農業合作社。由于有較大的土地空間,養殖場或合作社與房舍有一定的距離,牲畜糞尿的氣味不會影響到牧戶的生活。定期清理廄中動物排泄的糞尿,夏季先將其全部埋于沙黏土中,經過十幾天發酵、腐熟后作為基肥施用;冬季可以先將其風干后再掩埋,經幾個月腐熟處理后形成堆肥,第2年再施用。施肥方法采用撒播和條播2種:撒播是在春季耕地前,將腐熟的有機肥均勻地撒于地表,人工或機械將肥料翻于土中,使肥土相融,大田受肥均勻,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活性,從而滿足大田作物營養元素的需求,提升作物品質;條播是將肥料按條狀集中施于作物播種行內,之后覆土。2.1.2果園—土雞共生生態模式。利用廣闊的土地,在果園林下散養家禽,既能使土雞覓食園中雜物、蟲草及敗果,又能在放養過程中使雞糞還園,糞肥及時補充到土壤中,一舉兩得,最終生產出土雞、水果等優質的綠色農產品,使立體復合經營達到一地多用的目的,實現環境承載力基礎上的種養業循環協調發展。雞糞含量是影響果園養雞模式中果樹生長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發現,糞便中粗脂肪占總干重的25%~40%,非蛋白氮等含量也很豐富,因而雞糞是一種重要的有機肥料[3]。
2.2模式的評價
種養結合不但能夠有效實現循環農業的生態模式,而且還能保持水土生態平衡,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單位面積經濟產出。農牧戶利用自家的牧場、草場、耕地,為牲畜提供飼草、飼料,成本較低,從而減少了資金的投入,增加了收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綠色食品是人們的首選。通過綠色方式生產出的蛋、奶、肉的價格會相應提高,為農牧民增收提供保障。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一體化經營,是改變傳統“種養分離”的新型模式,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了廢物的再造利用和永續循環發展,在可持續發展新鄉村的道路上發揮重要作用。既改善了鄉村生活環境,又有效減輕了牲畜排泄物帶來的空氣污染,可建設村容整潔、環境美好的新農村。
3優化措施
目前,我國家庭農場快速發展,已超過87.7萬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有40.95萬戶,占比46.7%;從事養殖業的有39.93萬戶,占比45.5%;從事種養結合的有5.26萬戶,占比6.0%;從事其他行業的有1.56萬戶,占1.8%。上述數據表明,我國種養結合模式還需進一步加強。(1)加強鄉村互聯網文化建設。鄂托克前旗草牧場缺乏管理和開發利用,亟須引進互聯網人才,通過搭建數字化平臺,實現信息惠農、技術引入,種植業與養殖業相互補充,發揮當地土特產的優勢,互聯網直播供貨,形成數字經濟產業鏈布局。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技術人員下基層助農等方式來廣泛宣傳種養結合的新方法、新技術,如養殖業中畜禽類糞污腐熟處理的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種植業中傳授綠色有機肥施用的好處與方法以及種植業和養殖業在現實生活中結合的意義。(2)加強政策扶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依據當地實際條件,制定及完善扶持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補貼資金與國家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引入國家及地方重點推廣項目參與,支持鄉村產業化戰略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對于種養小型牧戶,通過惠民政策,聯合農民合作社,將經營主體擴大化,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在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切實加大扶持力度。(3)開展試點示范。2020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依法加強養殖污染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推行種養結合發展的重點任務。科學規劃布局,統籌安排種養發展空間,優化調整畜禽養殖場布局,鼓勵實行多點分布、適度規模養殖,保持合理的養殖密度,降低環境風險[4]。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區或地塊,按照政府統籌規劃或項目要求,依據種養結合模式,整合鄉村試點示范工作,推動形成有效銜接、相互匹配的種養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李玉恒,閻佳玉,宋傳垚.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典型案例剖析及其啟示[J].地理研究,2019,38(3):595-604.
[2]周明亮.關于發展林下經濟助推脫貧攻堅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9,39(17):160-161.
[3]陳珊,韓輝,張興,等.種養結合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探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20(2):63-65.
[4]肖文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成效分析[J].畜禽業,2018,29(6):26-27.
作者:韓梅 韓柏 鄔晗 任余艷 何金軍 單位:鄂爾多斯市林業治沙科學研究院 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