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都市農業園區規劃設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都市農業概念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的日本,曾一度沉寂。隨著時間推移,都市農業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都市農業的發展愈加成熟,呈現各具特色、功能多元的發展格局。都市農業在我國的起步相對較晚,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市農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都市農業仍然處于前期發展階段,因中國具有自身文化、地理、氣候、經濟等特殊條件,不能照搬國外的成熟經驗,也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固定模式,需要在新時期不斷地摸索。通過挖掘都市農業內涵,討論都市農業在我國發展的重大意義和都市農業園區規劃設計的必要性,梳理都市農業園區規劃設計原則及功能定位,以期能在將來的都市農業園區規劃設計中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都市農業;規劃設計;農業結構調整;產業融合
近些年,農業在我國一直是熱點話題,也由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新城鎮化的背景下,都市農業依托自身區位、資源優勢,迎來大好發展機遇[1]。都市農業的特點、功能,促使其在整個農業新時期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未來都市農業發展還需落實到具體的都市農業園區建設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謀劃,保證長遠發展。
1都市農業概述
1.1內涵及國外模式
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青鹿四郎《農業經濟地理》中提到都市農業受都市經濟的影響,是分布在都市中或圍繞都市外圍的特殊農業形態,集約化、專業化種養殖生產和經營[2];到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提出“都市農業生產區域”“都市農業生產方式”概念[3];在1977年《日本農業模式》中正式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韓國、新加坡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也開展了都市農業的研究。中國的都市農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概念引自國外,以國外都市農業理論研究為基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的研究和實踐。對于都市農業雖然爭議頗多,但綜合起來,從范圍、體系、內容和功能等角度來說,都市農業范圍有3種:一是鑲嵌在城市內部;二是處于城市邊緣近郊地帶;三是城市化程度高的都市經濟圈內,輻射半徑2h的交通圈。依托現代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等,創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生產、休閑觀光、綠化、市場創匯等目的,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文化與教育于一體,是服務于城市的新型農業[4]。都市農業在國外發展較為前沿,形成了幾個典型模式:①美國模式———典型的都市區域內的農業,以現代農業科技為支撐,市場為引擎,構建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產業體系,其主要形式是農場與社區的結合,風險共享、利益共擔,搭建了固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形成了以經濟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模式。②德國模式———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城鎮化率較高,城市的公共設施也比較完善,整體土地利用較為均衡,經濟上也屬于發達國家行列,“德意志森林”和“自然崇拜”文化盛行,注重生活品質,農產品以進口為主,林業非常發達,比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形成以生態、社會功能為主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③日本模式———插花型都市農業,人地矛盾相對突出,都市農業鑲嵌在城市中。政府通過立法和改變稅收政策推行都市農業,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實現防火防災、綠化城市空間、形成城市景觀、科普教育及休閑娛樂等功能。同時從事都市農業的農民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市農業發揮重要的經濟功能。以功能進行劃分,即經濟功能型都市農業、生態社會功能型都市農業以及經濟、社會、生態功能兼具的都市農業模式。
1.2發展意義
我國的都市農業原型由20世紀90年的城郊農業發展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趨勢,人均收入的提升,人們對農產品需求發生了轉變,不僅需要綠色無污染的鮮活農產品或初級加工農產品,還要滿足體驗、消費等需求。從農業供給側來說,由農產品的供應發展為滿足城市“三生”需求多元化供給狀態,而且城市對供給質量要求更高,業態要求更多,旅游、休閑、體驗功能需求上升。從經驗上來看,城市人均GDP達到2000~3000美元的時候,才可能進入都市農業階段[5],以此標準來說,我國大多數地區已進入了都市農業階段。早期的都市農業實踐主要集中在北京、廣東、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依托自身積累的都市資源和中心城市輻射作用,率先實現了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轉型,到現在形成了以農業公園、農業嘉年華、農業科技園區、休閑農場、觀光農園、民宿農莊等形式為主的都市農業模式,但離發達國家的都市農業還有很遠的距離。都市農業在我國還處于摸索階段,發展前景遠大。都市農業涉及產業鏈的延伸、生產要素集聚、利益聯結等多方面,不僅滿足市場需求,還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都市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與二三產業互相促進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市農業是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體現形式,有利于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都市農業也是保障社會穩定、公共安全及城市經濟的基礎[6]。發展都市農業,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政治、社會意義。
1.3規劃的必要性及目的
都市農業在調整農業結構和推動農業經濟轉型、農民增收等方面承擔了重要的作用,而都市農業園區是都市農業的一個具體展現形式,也是都市農業發展中引進資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腳點,承載著都市農業多樣功能。我國各地發展不均衡,土地、科技、人才、資金等資源各不相同,對于發展都市農業、建設都市農業園區,沒有現成的既定模式和建設條件可以生搬硬套,投入的資源要素也有限,如何制定合適的規模、如何定位、采用何種發展模式、如何正常運營,為了避免重復改造、浪費資源,需要規劃先行。規劃是園區發展的藍圖,以宏觀層面的戰略性、區域性規劃為前提,通過總體規劃制定園區發展方向,融合微觀層面的農業技術,以中觀層面的園區規劃,確定園區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整體平面布局、具體的建設內容,細化道路、景觀及園區內的基礎設施規劃,預測投入產出值,探索適合園區發展的運營模式,進一步指導都市農業園區的建設與運營。
2規劃原則
2.1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原則
充分研究國家及省、市(區)相關政策,依據上位規劃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進行科學的規劃,保障都市農業園區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在規劃前,要進行詳細的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因為城市及周邊都在不斷發展,對待當地的情況也應以發展的眼光去判斷和評估;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基礎、交通區位、農業及相關產業、經濟條件等情況,分析與周邊的相容性和產業結合性,選擇都市農業園區類型或發展模式,科學合理布局,選擇恰當的配套內容,確定合適的規模體量,預測評估開發價值。因地制宜,彰顯地方特色。
2.2主題突出、產業明確原則
主題的確定依賴于都市農業園區的區位優勢、區域地位、政策支持、傳統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結合都市農業生產、休閑觀光、科技展示等多功能,確定園區主題定位,主題也決定了園區未來的運營模式。既要充分利用政策,結合資源條件,還要綜合考慮市場因素,合理劃分園區一二三產業比例,產業突出優與特。
2.3質量優先、保持生態原則
都市農業園區堅持質量優先原則,一方面要引入高質量的項目,設置嚴格的引進入園標準,通過高質量的項目,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打造核心品牌;另一方面是確保產品質量,產品的高質量是價值和銷路的前提。在規劃和實際開發中,通過引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高效生態的設施種養殖技術,達到提升品質的目的,同時通過必要的措施處理好生產中帶來的污染,整合土地、環境、水及產業等多方面資源,兼顧質量與生態,為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2.4市場導向、政策支持原則
一個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服務、經營模式,是否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決定著園區的成功與否。緊跟市場,瞄準都市消費需求變化,融入農業高科技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科普教育產業、農業旅游產業、健康養生產業等新產業,融入農業嘉年華、農業奧特萊斯等新業態及新業態產業集群,集多功能于一體,滿足都市居民消費需求的同時,提升核心競爭力,真正實現自我造血。同時,為了推動都市農業穩定發展,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基礎設施的資金支持、經營主體的稅收優惠、建設融資等方面,起到輔助作用。
3功能定位
都市農業的興起依托于城市,距離城市比較近,擁有區域、人才、市場、科技等得天獨厚優越條件,同時也是農業功能拓展需求最大的區域[7]。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市農業由最初的生產特性,演變為現在的城鄉融合性、功能多樣性、現代集約性以及高度開放性。都市農業園區中,可以具體體現為生產加工、科技示范引領帶動、觀光體驗休閑、企業孵化、科普教育等功能。
3.1生產加工功能
都市農業園區中,生產加工是最為基礎的功能,在國內除了公共性比較強的農業公園,其他模式的都市農業還是很注重園區開發的經濟價值,生產加工是獲取經濟效益的最基本保證功能。內容可以涵蓋標準化生產、初級及精深加工,延伸市場交易、倉儲物流配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等。
3.2都市農事體驗休閑觀光功能
以不為城市居民熟知的農業生產過程、農事體驗為主,結合園區和當地的文化、產業資源及自然景觀,達到滿足休閑、旅游、享受田園、體驗民俗等需求,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目的。
3.3科技示范引領帶動功能
研究和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新品種、新材料,通過智能溫室、無土栽培、植物工廠、農業機器人及數字農業、物聯網等農業高新技術,作為對外展示的窗口,對其他地區起到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3.4企業孵化功能
都市農業園區科技和品種等研究,需要各方面的資源,通過引進國內外新型技術進行中試推廣,結合園區的輻射和傳遞作用,可以吸引多方資源集聚,孵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在農業科技園區中體現比較明顯。
3.5科普教育示范功能
都市農業園區中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還是以其他模式為主,里面涉及到現代化科技、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平臺以及生產技術等,一方面可以為青少年進行科普展示、拓寬知識面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時這種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的引用,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探索,在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提高從業人員技能方面起到促進作用。
4問題思考
日本的都市農業具有高度專業化、生態化、科技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特征,支撐了農產品高品質發展、高標準體驗和高效率生產,雖然人多地少,但其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思考。我國同日本的國情不同,但在農業上也有些類似的地方,比如人均資源少,老齡化嚴重,同樣都面臨著“誰來種田”的問題。日本尋找的出路在于推行高精尖的智慧農業,一方面解決人手短缺,用較少的人養活較多的人,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吸引年輕一代參與到農業中。在都市農業園區規劃時重點考慮智慧農業帶來的變化和影響,以科創為突破口,跳出農業做農業,在不影響質量、生態的情況下,考慮都市農業投入的方式和戰略部署,去推動中國特色的都市農業發展,引領農業現代化。都市農業所體現的前沿科技、高值效益等多方面綜合發展代表了時代演進的特征,也將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趨勢和潮流。都市農業的表現形式也將不斷豐富,漸漸形成適合我國不同地區發展的多樣模式。這需要規劃指引,實踐驗證,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參考文獻:
[1]申合帥.鄭州都市農業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
[2]趙天逸.都市農業景觀在綠色基礎設施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
[3]史慧俊.都市農業發展研究[J].鄉村科技,2018(11)
[4]詹慧龍,劉燕,矯健.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研究[J].2015(12)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都市農業重在開發十大功能.(2015-2-27).
[6]金陽.我國都市農業發展的障礙因素與對策研究———基于對S市若干涉農區的調研[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
[7]張社梅,曾文俊,陳銳.推進都市現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研究[J].經濟縱橫,2018(2)
作者:宋兵 單位:北京中農富通園藝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