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稅收政策對產業結構的優化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調整確保了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它是適應全球化發展和當今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的重要舉措。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抓好財稅體制改革這個重頭戲。可見目前產業升級和發展創新型新興產業已成為國家發展大計,但我國產業間及產業內部組織架構不健全,技術研發能力和保持經濟穩健快速發展的能力還有待完善,亟需進行調整。產業升級需要經濟驅動力,因此當前應完善相關稅收政策。實現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的步伐,確保我國國民經濟能夠達到健康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產業調整;稅收政策;產業結構優化
一、我國產業結構現狀
1、產業結構的涵義產業結構這一涵義的最先起源于20世紀中期,在產業結構理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該概念的定義和用法是相當寬泛的,不但能夠用來詮釋產業內部的企業關系,而且能夠用來解釋不同產業間的關系架構。如今普遍認為,產業結構主要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對各部門數量上的比例關系和質量上的依存關系。產業結構數量的比例關系,就是指每個產業部門的生產總量在社會生產總量中所占的比例。“量”是相對靜止地剖析詮釋產業間關聯與其關聯方式的數目的比值關系?!睒嫵僧a業結構的關鍵部門和核心行業及其相互間的依存關系即為產業結構的“質”,“質”的分析即動態地解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部門被取代的規律,以及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系,和聯系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的趨勢。
2、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2000年至今,我國產業結構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第一產業平緩發展,第二產業呈快速增長的趨勢,第三產業實現了金融、保險咨詢、研發等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改變了以往單一化發展格局。從就業的角度看,就業率增長最快的是第三產業,并且已經逐漸趕上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就業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增長速度較慢,而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呈下降趨勢。從總體上看來,我國實現了以二三產業為主,而第一產業為輔的優化產業結構。但現階段的產業結構,眾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依然存在,如下。(1)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效率低。農業方面,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問題:農業基礎十分薄弱、農民收入低以及市場需求彈性比較小、基礎設施方面發展處于落后狀態、再加工效率低等。業在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并沒有實現工業化,使得農業發展遲緩,對國民經濟拉動力不足。農產品在所有地區種植的產品千篇一律、農產品沒有當地特色,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各個區域的比較優勢,導致區域布局不夠合理。(2)工業生產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差。工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經濟增長質量較差雖然總體規模在快速擴張,但生產結構不夠合理,我國工業創造的附加值較低,加工貿易在總出口額中超過五個百分點。這一數據說明,本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嚴重依賴外國企業的訂單,而不是依靠自主研發附加值高的產品來開拓國際市場,這種對訂單的依賴再次證明了中國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最下游。其次產業升級緩慢,技術研發水平低下。目前,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占全球的百分比僅為總量規模占全球百分比的一半,研發投入嚴重匱乏。產業研發投入不足和科技創新能力較差是我國企業無法研發出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獲取收益的唯一途徑是低成本,無法通過提高品質和技術創新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這也是我國諸多領域的企業,如彩電、空調、手機等企業無法取得價格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3)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占比低。我國第三產業呈迅猛發展態勢,在就業中已經發揮了主導作用,但內部結構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具體表現在總產值較低和行業結構不健全的問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從橫向比較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比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低兩個百分點,而我國的第三產業比重還要略低于其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長期在3%~4%之間徘徊,在GDP中所占比重中,第三產業增加值明顯偏低。從行業內部結構看,對比主要以科技創新、信息通訊、金融保險等新興產業為主的發達國家,我國的傳統服務業如貿易餐飲、交通運輸業比重較大,占四成以上?;A性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如信息通訊、金融保險、文化傳媒、技術咨詢、新聞出版、旅游、科研開發,盡管發展速度較快,但比重較低,發展遲緩。
二、對我國產業結構起優化作用的稅收政策分析
1、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特點(1)以所得稅為主要稅種的稅收優惠政策。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涵蓋的稅種主要是流轉稅、所得稅和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若對課稅對象的性質進行劃分,制定標準,可以把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和行為稅。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海關代征進口稅、關稅和外貿企業出口退稅是目前我國流轉稅主要部分。從稅收優惠政策數量來看,我國流轉稅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數量最多有700項,所得稅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數量僅次于流轉稅為600項。盡管數量上流轉稅項目多于所得稅,但是從優惠力度上來看,流轉稅小于所得稅的優惠力度。(2)以直接優惠方式為主的稅收優惠方式。中國的兩大稅收優惠政策是直接稅制激勵和間接稅制激勵。直接稅收優惠的具體操作形式為降低稅率、直接減免、免稅期、再投資退稅等形式,間接稅收優惠的具體形式包括加速折舊、抵免、遞延稅款、抵扣稅款、扣除費用、提取特定準備金等.盡管加速折舊、再投資退稅等間接優惠方式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中的運用已得到不斷加強,但是900項的直接優惠方式仍然成為主導,占到了整個優惠政策的九成以上,遠遠高于間接優惠方式。(3)產業稅收優惠小于區域稅收優惠力度。盡管現行優惠政策把產業優惠作為稅收優惠的未來發展方向,以進一步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先進技術的發展。但模糊的產業優惠的目標、重點及手段,使其產業政策的導向功能無法充分體現。盡管產業優惠政策在數量上多于區域優惠,但是區域優惠覆蓋面廣,構成了偏重東部地區的成長的以“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其余特定區域—內地一般區域”的多層次區域架構,優惠力度顯著高于產業優惠。
2、我國現行稅制激勵產業結構優化的不足(1)現行稅收政策對農業激勵作用的不足。我國現行農業稅存在著問題:中國目前的農業稅的問題:第一,所得稅不在農業生產凈值征收,而商品稅的征收是不是基于商品流通量。農民一旦使用土地,就要繳納“稅”,沒有考慮到農業生產經營的商品率和效益。使其應有的組織收入職能得不到充分發揮,調節收入分配也較為困難。農民的稅負水平與城鎮工商業者相比還要高,涉農稅收在農民的承受能力上沒有考慮完善。長此以往,不利于農產品加工業的蓬勃發展壯大,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管理,會造成農民就業水平低下的困境,對了我國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巨大的打擊。(2)現行稅收政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激勵效果不明顯。現行稅制最明顯的特點是缺少統籌規劃,各自為陣。大多高新區內的企業,由于無法有效的區分規范稅收政策而亂用稅收優惠政策,導致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的目標模糊。(3)現行稅收政策對現代服務業激勵作用的不足?,F代服務業在各個領域之間的限制阻礙了全行業的發展。如石油汽油供應商享受部分本土企業沒有的稅收優惠政策壓榨了本地其他企業的生存空間不利于增進經濟活力,使不公平競爭出現。此外試點范圍有限,政策對形式和實質缺乏指導性意見也讓其難以真正達到最初預想的效果。
三、稅收政策對激勵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建議
1、實行結構性減稅,促進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發展“充分發揮稅制的宏觀調控功能,以及收入籌措功能來優化稅制結構”是結構性減稅的核心內容。積極的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結構性減稅”,而充分發揮稅收支持力度的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完善企業研發投入加計扣除的稅收政策來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此外,應繼續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減免力度,從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加強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通過給予創新性科技行業如大學科技園區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多稅收優惠政策,促進我國的技術進步。三是應該進一步提高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不斷擴大范疇,尤其著重是小微企業的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有效強化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的清理整頓,從而推動中小企業發展。
2、擴大“營改增”試點范圍,推動服務型企業的發展增值稅試點業務首次應用于上海交通運輸業和一些新的服務業。從運行現狀來看,九成的試點企業的實際稅收負擔都有所減輕,隨著時間推移以及進項稅抵扣和試點范圍的擴大將逐步解決其余企業稅負有所增加的問題。與此同時,增值稅的總體稅收負擔也會隨著11%和6%兩檔新的較低稅率的引入呈下降趨勢??傊?,“營改增”試點引導了企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變,加快了服務型企業的發展步伐,使服務業和制造業更好的融為一體。
3、強化稅收優惠激勵作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為特征的,它成長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技術創新。這種產業能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其核心技術開發難度很大,開發成本高。由此可見,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可以有效激勵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它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曉方: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稅收政策分析[J].商業文化,2012(6).
[2]李波:稅收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5(4).
[3]世界銀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作者:羅點點 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