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施農業發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基本情況
南陽市的設施農業近幾年來有了迅速發展,面積達到10萬多畝,它對瓜果蔬菜周年生產,保障供給的作用十分明顯。南陽市的設施農業主要包括竹木結構的大棚和鋼架大棚,并以竹木結構的大棚為主。南陽市的設施農業主要栽培類型有以下幾種:一是日光溫室冬春茬栽培。利用節能型日光溫室,種植黃瓜、辣椒、番茄、草莓等,1月份開始上市,畝產值達萬元以上。二是大棚、中小棚春提前栽培。它保證了蔬菜的早春供應。三是大棚、中小棚秋延后栽培,使果瓜延遲到初冬上市,增加了秋菜的花色品種。四是大棚反季節栽培。采用多層覆蓋地膜+小棚或雙層大棚+地膜+小棚,秋延后栽培辣椒、番茄等蔬菜,比秋延后栽培推遲1~2月,產值可增加1倍左右。五是大棚葉菜超時令栽培。夏季利用遮陽網覆蓋,冬春利用大棚+小棚,使得一些蔬菜周年生產。南陽市的設施農業主要生產模式有以下幾種:①集體經營。主要特點是集體投入、集體經營、集體勞動、集體核算。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培管。②法人承包經營。這種模式由集體建立果蔬實體對土地實行反租倒包,將土地承包權從農戶手中流轉過來,法人承包實體,并從中擇優錄用原土地承包者為公司員工,實行工廠化管理,其特點是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擔風險、自負盈虧。③租賃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特點是個人獨立承租、獨立經營。④個人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特點是農戶作為土地承包經營責任制的主體,在自己承包經營的土地上,搞設施農業。農民根據自身能力進行自主決策,實施投入,對市場帶來風險負完全責任。
2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認識有待提高。全市設施農業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青壯勞力外出,老人、婦女留守,農戶年齡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設施蔬菜”的概念模糊,認識和技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在蔬菜產業上,農戶對設施管理和種菜技術知識知之甚少,管理落后,棚內病蟲害時有發生,很少采用連片有效保植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量和品質。
2.2服務體系不完善,科技投入不足。全市設施農業建設縣、鄉、村齊抓共管,盡管已成立了技術服務機構,但由于部門協作差、科技人員老化及知識更新慢導致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缺乏內在動力,由于缺乏調研和市場分析報告,盲目生產現象嚴重,造成生產過剩的局面。調查中,農戶普遍反映,要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積極引進市場適銷對路的新品種,在名、優、稀、新、特上做文章。這都離不開農業技術。由于我市是傳統糧、棉、油生產區,對傳統農作物技術掌握不錯,但對蔬菜、瓜果及特色農業知之甚少,農民迫切需要有關部門進行技術指導、技術服務。
2.3設施性能有待提高。就蔬菜大棚而言,雖已更新了骨架材料,但其結構和功能仍然是老式的,多數鋼架支撐不牢固,結構不合理,肩高過低等原因導致冬季保溫性能十分有限,栽培種類單調,產量和效益也十分有限,無法發揮大棚溫室的優勢,大棚溫室的示范效果大打折扣。
2.4設施農業結構不合理,附加值差。全縣雖有一定設施農業規模,但種植面積、畜牧水產養殖面積與設施農業大縣相比,發展空間還很大,同時在設施農產品深加工以及農產品銷售環節上發展不足,影響產品效益的最大化,制約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同時龍頭企業發展滯后,帶動作用不強。如專業從事蔬菜加工、銷售、運輸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增值幅度小、優勢不明顯、市場適應能力差,加之蔬菜生產的季節性和菜農市場意識淡薄,致使龍頭企業“一體化”格局根基不穩。全縣生產農機專業蔬菜協會,流通企業有皖江大市場和濟洪配送,但蔬菜生產農機專業合作社只有綠源一家,而畜牧水產等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合作組織規模較小,影響力、競爭力不夠強等現實問題。
2.5全市設施農業基礎薄弱,扶持不到位。農村溝、渠、塘淤塞,機耕路、排灌站等年久失修,農業防汛、抗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下降,農業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業生產一靠科技,二靠市場,三靠天收,在全縣農村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農業是弱質產業,需要多方面的扶持,比如貸款等。有些農戶有心搞大棚生產,只因缺少資金而不得不放棄。另外搞連片種植、發展大棚生產的用地租金偏高,負擔偏重;大棚生產所需生產資料,由于缺少一定規模,農資部門從自身利益考慮,不愿經營,或供應品種不全,需要農戶自行采購,又加大了大棚生產成本。
2.6市場意識有待提高,營銷不到位。要加快大棚生產,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必須有一大批農民經紀人,把市場信息及時反饋過來,使農民及時跟著市場轉,生產適銷對路農產品,再由經紀人把產品銷出去,不但減少生產盲目性,而且提高生產效益。而我市雖然也有一些農民經紀人,但數量不足,影響大棚生產迅速發展。
3對策和建議
3.1加強輿論引向,做好示范引路、典型引導、科技引進工作。把宣傳大戶典型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總結大戶成功經驗與幫助失誤的大戶解決具體問題結合起來;把提高大戶素質與提高全民素質結合起來,加快共同發展步伐;把開發新產品與推廣新技術結合起來,靠科技開拓市場,增強市場競爭力;把積極引導與全程服務結合起來,將有效措施落到實處。
3.2加強扶持力度。一是政府有關部門對發展大棚生產,發展高效農業,要予以政策傾斜,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大棚生產在土地租金、信貸、農資供應、水、電等方面予以優惠,幫助搞好土地流轉,擴大規模生產;二是加大項目支持,以農業綜合開發、節水灌溉、育苗中心建設項目帶動為有效方式,通過項目建設新上一批大型公用設施;三是加大培創及研發、基地建設等菜農一家一戶不能解決的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四是扶持專業合作組織。通過加強土地流轉,帶動結構調整。通過資金、技術、政策等的投入扶持壯大合作組織實力,通過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進推廣保鮮、烘干等機械,提升設施農業的發展效果;五是有關部門要建立信息網絡,及時農副產品市場信息,尤其是產地、數量、品種、價格等信息,介紹新技術、新品種。引導農民不能只埋頭蹲田頭,而要抬頭找碼頭,還要昂頭上網頭,鼓勵農民放開膀子,放大膽子,用好腦子,想好法子,拓寬路子。
3.3強化科技支撐。一是組織設施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種植能手走出去,考察、篩選新的品種,力爭在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精細品種、特色品種有所突破。二是引進新技術,提高科技含量。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生產、節水灌溉、“三沼”綜合利用等技術,進行技術創新,加大新技術的開發力度,努力提升品質。三是進一步加強設施農業技術員的培訓力度,來更好地指導設施農業的發展。四是加快設施農業標準化制訂工作。五是加大對新型實用型棚體的研制和新型配套技術引進,特別是有機肥自制、秸稈就近處理以及有關環保新技術,爭取給予必要的資金項目扶持。
3.4突破營銷“瓶頸”。要制訂優惠政策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培育農民經紀人。對龍頭企業要予以政策優惠;引導農民經紀人聯合起來,將銷售的龍頭直接伸到大城市、大市場,在大城市中設窗口建市場,打一場銷售農副產品的陣地戰。搞好大流通,促進大發展,真正做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使我市設施農業更上一層樓,產業化經營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