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巴金短篇小說與教育相關的符碼想象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巴金的短篇小說是30年代文壇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樣式。小說中的主人公的身份豐富多彩。農民、知識青年、教育者等。其中教育者承擔著不同的功能,有復仇,有贖罪,還要革命中一的員。通過不同的功能,了解到巴金思想的轉變。
關鍵詞:復仇;教育者;學生;學校
巴金的短篇小說集時間從30年代到70年代,這幾十年里時生巨大變化。教師的身份功能變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從古時,教育育人、載道到五四時期,教育以啟蒙的姿態進入知識分子和大眾的視野。教育的不同功能,教師不同的角色定位給讀者提供一個新角度認識巴金。
一、30年代小說中教育者的多種身份
巴金的短篇小說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是教師的非中國籍,給他的小說增加一抹異域風情。在小說敘述中,教師角色定位也不同:被諷刺的教師、自我反省的教師、充當學生人生之途上引路人、復仇者。教師不同的功能,讓我們看到了這一時期,巴金的思想狀態:他獨立于時代之外,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到30年代末,個人主義的思想在抗戰中漸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抗戰的斗爭與勇氣?!稄统稹酚洈⒘死嫌驯燃s席邀請朋友到他的別墅度夏。一個醫生、新聞記者,還有一個中學教員,這位中學教師形象:身體龐大、肥胖、有一個屠戶特有的大肚皮、兩只腳又是長短不齊、走起路來一顛一跛,雖然用一根手杖撐住,也不能使他底屁股不向上聳。他們之間的閑談是交流方式之一。他最喜歡寫詩,認為幸福就是跟少女一吻,“我”認為這是無意義的方式,也是淺薄的幸福,這背后其實表達了作者對教師的看法,他們是無用的,無意義的。教師在這里沒有實際作用,而是一個閑職。《墓園》中“我”住的地方再寂靜不過,隔壁是便是墓園??词啬箞@的老人,其實是一個老師,埋葬在墓園里的人大都是老人的學生,“他們都是我所愛的學生,而且跟你一樣,都是很健壯的青年”。他雖然守著孩子們的墓,其實更多是守護孩子們的希望與夢想。這些學生有不同的才能,功課第一,文學天才,詩寫得不錯,最終因戰爭而死亡?!拔摇笔锹德禑o為的青年,通過一位老師的教誨,讓“我”自省。教師在這里作為一個先導者,一個引路人,指引著“我”前先的方向。這個暮園老人既是生活的當中的受靈人,更是對“我”這樣一個年輕者的心靈的叩問者,亦師亦友。不同的教師形象,展示了三十年代巴金的思想睿智,他眼光不局限于狹小的視野,通過教師不同身份為我們打開認識巴金先生的一角。他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在這些教師者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他的博愛、人道主義思想更是讓人們受益匪淺。《生與死》中敘事者通過敘述“李佩如”一個長風小學的教師,面對生活中所愛的女人被捕,他的病情越來越厲害。愛情在他的心里占著重要的位置,在失去愛人后,他想馬上死去。他對于自己的剖析:我沒有萍堅定的信念,無法繼續她的事業,我活在這世上,卻沒有力量改造。而另一個青年,陳子淵在李佩如死后,繼承了她的事業,為革命繼續奮斗。這里的教師,他的身份是病人,同時,他是懦弱的,他將自己隔離到革命之外,僅僅是沉醉于自己悲痛的情緒中。30年代的大環境中,這樣的人物是比比皆是的。他們不敢參加斗爭,面對矛盾的生活選擇,也是退縮的??v觀巴金一生的思想歷程,他為信念而寫作。在日本的見聞,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他都寫成小說。他總是在與自己斗爭。巴金早期受俄國克魯泡特金的影響,所以最開始的《滅亡》等長篇,其實基調都有些安那其主義。后期,經歷了抗日戰爭,以及其它的生活經歷,讓他最開始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漸漸淡去,向現實主義靠攏。1936年間,巴金從北平到上海,由“我的、他的、他們的、別的許多人的回憶”組成的《發的故事》形成?!缎恰分?,家楨、秋星是民工團的人。志良是一個文學作家。他獨自寫些優美的哲學文章,沒有戰斗精神。他喜歡秋星,秋星與家楨是革命者,有一次他們見面,志良以前的革命意識漸漸喚起,并且想要留下來參加斗爭。維德,學校里的教員,學校在這里起到的革命的大本營,學生們參加到反抗活動中,停課狀態。學校作為戰斗發起的中心,教師革命者的身份逐漸明朗,而迷惘徘徊青年知識分子開始轉變為戰士。在這群偉大的青年影響下,志良斗爭的種子也開始萌芽。小說的敘述總是與作者的思想有不可分離的關系,這樣的描寫其實與可以看作是巴金思想的一個轉變。
二、學生的身份的轉變
學生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多以革命者與無為者對比組織敘述?!锻雒防?,青年大學生就以二種身份出現:一類是革命的亡命者,一類是享樂者、讀書者。“我”是巴黎的青年學生,看到流亡到這里的里,“我”感到自身的卑微,這些亡命者為理想奮斗,為人類將來受苦,而“我”則是沉醉于書本之中,產生一種無名的悲哀。青年學生在巴金的筆下是徘徊的表現。其實,預示了他這一時期的思想中的矛盾與迷惘。即使是這樣,巴金也沒有停止他的筆。這時候的沉默失去了效力,他要歷盡生活的高峰和深淵,歷盡痛苦的悲愁和忘我的喜悅,歷盡那黑暗的絕望和熱烈的希望。在這樣的掙扎中,他要拿起筆來,重新回到“下人”中去。在《將軍》集中,敘事基調較前面的幾個短篇集更加積極,敘述的斗爭也更加頻繁。知識青年、學生等作為斗爭中的一員,積極參加到革命的隊伍中。他們的角色更多是公開的反抗者。1934年間的《沉落》,這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寫的集子,在這里,有他對于當時革命信念,這是對于“勿抗惡”的攻擊的開始。巴金想要做到的就是:讓那一切的陰影都沉落到深淵里去罷!我們要生存,要活下去。為了這生存,我們要踏過這一切腐朽了的死尸和將腐朽的活史走向光明的世界去?!冻谅洹穭t是對“勿抗惡”的有力的批判。他是一個大學教授,有一位年輕的太太。他在大學里很有名,他以前發表過激烈的言論,但是后來卻變成了“勿抗惡”。他每天沉浸于古時的書中,明朝書,宋朝的瓷器。而“我”作為一個青年學生,漸漸不愿聽他的話。后來,我漸漸開始挑釁他,向他說明自己的想法,我說話漸漸觸痛到了他的內心深處,他原來也是激進的,當我最后一次問他:你知道中國人民還有負擔庚子賠款多少年?他悲痛地說“我完結了,我改變不了這樣的生活?!弊詈?,他不到一年,死了。“我”的話對他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三、40年代短篇小說中的教師與生活
30年代初,我們以教師者的身份功能為例,教師、知識分子的功能總是處于消極的反抗,或個人主義思想中,到了30年代后期,教師知識分子更多的向著革命者,斗爭者的功能轉變。尤其是以35以后集子為主。教師,學生逐漸投入到了革命的活動中。40年代開始之時,教師身份定位與生活境況相連。他在序中寫到,放下筆我感到窒息,我又感到胸腹充塞。憤恨仍然像烈火似的在我的心里燃燒。所以他要用筆掃去空虛,寫出充實。這集子中,有巴金的恨,悲傷與無奈?!哆€魂草》中,利莎的父親是一個大學教員,他樂觀積極向上,身上帶著某些書呆氣息,當時對讀書人的評價也不太好。后來,面對戰爭,“我在外國住了八年,回國到大學教書,也教了五年,養了一個太太,兩個孩子都養不起,還要靠開書鋪維持生活,這真是笑話。怪不得我那班同學都改了行?!痹谶@樣不景氣的時代,戰亂頻繁的時代,教育變得可有可無,人們生活在顛沛流離中,生存才是根本。綜上所述,了解到教育者從最初的懦弱到后期堅決的參加革命,到40年代的與生存息息相關,表現了巴金思想的一個轉變,對巴金的思想解說,學界的觀點總是不盡相同,但是這從這些文本中,我們還是可以觀照到巴金思想從無政府逐漸走向革命。尤其是到了建國之后,他更多的以一個戰地記者的身份記錄所見所聞。我們從教育這個視角出發,觀察了巴金思想的轉變,了解到巴金雖然不是一個教師,但他的思想中有對教育的看法。同時,通過對短篇小說的分析,知道教育的地位在不同時代地位是不同的。
參考文獻:
[1]巴金.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徐開壘.巴金傳[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
[3]翟瑞青.巴金小說中的家庭教育觀.德州師專學報,1996.
[4]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小說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作者:柴琳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