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解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文章以貴州民族大學為例,對在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進行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梳理、分析和總結,以求探討新媒體背景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推廣普及,深刻影響并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式,新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和學習、社交、生活的重要途徑,深受大學生的青睞和喜愛。分析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需要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掌握客觀現實情況的基礎上,通過調查,透過現象,分析原因,探尋本質。根據個性反映共性的特點和研究資源的局限,選擇筆者所在學校——貴州民族大學在校大學生作為主要調查對象。貴州民族大學是全國13所民族院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與其他高等院校有著共同點。因此,在研究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現狀方面,貴州民族大學與其他高等院校一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人在2019年2月對貴州民族大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問卷主要針對在讀本科生,共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98份,無效問卷2份。同時,筆者長期從事第一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累了較豐富的工作經驗,掌握了大量原始的工作資料和素材,對大學生思想特點、行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一、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運用狀況分析
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在對待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態度上,50%以上的同學認為自己不太喜歡單一枯燥的教育方式。有90%的學生是通過手機了解時政熱點新聞,并且使用手機的時間長達3-10小時。由此可見,手機在大學生中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利用手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已是大勢所趨。通過整理和分析問卷,可以了解大學生對于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認知和喜愛程度的現實狀況:
(一)網絡載體逐步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上,具有追求新鮮時尚、思想活躍、適應能力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特點。根據統計數據顯示,85%的大學生會選擇慕課、微課等新型的教學載體方式,單調、過時、呆板的教學形式,是學生無法認真聽講的主要原因。利用新媒體,學生可以通過微課堂、微沙龍等方式,更好的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技能,更為自由的選擇學習時間和方式,在學習進度上可快亦可慢,不受限制的反復琢磨領悟,這些都是學生選擇網絡載體的重要原因。新媒體的廣泛運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相互轉換,實現課堂翻轉,學生參與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活躍了課堂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成功實現了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學習的轉化,增強了教育效果,提升了教育的實效性。
(二)手機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新興載體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技術的不斷升級換代,智能手機功能日益豐富和增多,幾乎每個大學生手上都有一部智能手機,手機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必備的物品之一。據《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98.3%,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我國網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體為主,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7.9%。受過大專、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網民占比20.6%。[1]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手機時間超過3小時的大學生占97%,有82%的大學生會通過手機參與學校相關論壇討論或者BBS留言,有89%的大學生會關注并瀏覽人民日報等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對于精心制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通過手機瀏覽并積極參與的大學生占20.5%,有36.1%的會瀏覽網站信息動態,偶然或無意瀏覽的占40.8%。這表明,手機成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新興載體。
二、新媒體背景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面臨的機遇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手機短信、網絡視頻、微博微信等各種新興載體,廣泛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思想政教育的內容日趨豐富和充實,思想政教育課堂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日趨豐富充實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主客體之間的紐帶和橋梁,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學仍然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和課堂為中心,以灌輸為主要方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和互動熱情不高,教育內容滯后、枯燥,教育載體單一,教育實效性不強。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的普及,大學生獲取信息更便捷、更迅速、更全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加多樣化,學習內容更豐富,學生更容易認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新媒體,更全面、更及時了解國內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資料,獲得最前沿的信息,通過聲頻、視頻、圖像等生動形象地表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突破時空界限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時間、教室、老師都是固定的,教育方式表現為我說你聽,我教你學,形式單一,這極大影響了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手機、網絡等多種載體的廣泛使用,由于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強、互動性好、信息量大等特點,這使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得到進一步拓展,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時間和場所,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大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了解所需的信息,獲取相關的知識,同時,大學生可不再受固定老師的限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等教育平臺,參與知名高校的名師講座,聆聽資深專家的精彩講解。
三、新媒體背景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具有雙重影響。借助新媒體的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內容等方面發生了新的變化,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但同時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
(一)多元化的傳播內容弱化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影響力在新媒體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能否熟練運用新興載體,將會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和效果。過去,往往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主動控制著教育信息的傳播,傳統載體主要采取單向傳播模式,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教育方式,采取說教為主的灌輸教育,來解決大學生思想觀念問題。但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普及,信息由單向轉為雙向傳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當今社會己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學習的一部分,通過手機、網絡等多種渠道傳播的社會信息,其內容具有多方面、多層次、多視角、多元化的特點,更受大學生的關注和青睞。因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過去那樣具有明顯而強大的影響力。
(二)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可控性在新媒體背景下,由于傳播渠道的多樣化,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日趨復雜,教育者無法全面及時掌握和監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加大。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網民中的主力軍,在網絡世界里,真實身份往往被“虛擬化”身份所代替,他們會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信息,在虛擬世界實現自我“抱負”。當大學生思想行為發生變化,出現問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發現,并快速查找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三觀”的塑造易遭受沖擊。由于我國在網絡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健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和管理中存在不足,網絡技術開發和應用存在空白,各大網站過濾不良思想、言論的能力依然十分有限,[2]仍然存在“漏網之魚”,大學生利用新媒體了解接受信息時,接收了有益有價值的信息,同時,也混雜了大量消極庸俗甚至是虛假反動的信息,由于大學生的“三觀”尚未成熟,在面對這些不良信息時,往往缺乏是非黑白的辨別和判斷能力,極易受不良信息的蠱惑影響,聽信追捧一些錯誤的看法觀點,發表一些不當言論,給大學生“三觀”的塑造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3]
參考文獻:
[1]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2]李松剛.“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興載體的創新與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11):22.
[3]任源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載體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2:22.
作者:許文英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