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管理中的網絡參與案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實踐與探索:網絡參與的個案分析
(一)個案概況
X社區位于上海東北部,于2003年經上海市委、市政府批準成立,行政面積為9.45平方公里,下轄成建制居委會7個,常住人口3萬多人,流動人員1萬余人。該社區的居民以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民主意識強、維權意識強的中青年上班族、白領以及新興社會階層等群體為主,其中,21—60歲的人口占71.5%,高中及中專以上學歷人口占79.1%。這些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方式,主要借助于小區業主網絡論壇表達意見訴求,社區18個小區業主論壇,平均日在線人數超過3000人次,累計發帖近60萬帖,從最初的僅服務于居民購房、業主裝修等簡單交流平臺,發展到后來作為社區居民重要的“網絡生活空間”,內容涉及社區生活各方面,并形成“線上”與“線下”快速互動。網絡參與對社區治理影響愈加突出,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加強對社區居民網絡參與的引導管理,將零星地、自發地的參與轉變為有組織地、自覺地參與,成為基層創新社會管理一項新的重要課題。2008年以來,X社區探索網絡參與社區治理,這種模式是一種全新的互聯網輿論宣傳工作模式,接受培訓后的居委干部,在業主論壇以居委會的名義注冊并擔任論壇版主,與原有業主版主共同管理小區業主論壇,從而主動將居委會的工作拓展進入社區網絡平臺;原有自發形成的業主版主也通過居委干部版主,架起了業主網民與居委會之間溝通互動的橋梁,從而讓包括版主在內的更多業主網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為確保網絡參與社區治理模式順利推進,X社區從體制上構建三級組織架構,一是在社區(街道)層面,建立由社區(街道)黨工委分管副書記任組長的社區網絡黨建工作指導小組,通過社區網絡黨建推動網絡參與社區治理。二是成立由黨工委副書記、街道綜治、市政分管領導、街道科室負責人、區政府駐地的派出機構負責人、居委會負責人等組成的社區網絡輿情分析和研判聯席會議,負責應對網絡重大、焦點輿情,提出對策措施。三是社區(街道)相關科室和轄區內所院辦、學校等在論壇中設立了服務版塊或注冊實名用戶(形式不再局限于充當版主),其中,包括黨員服務中心、派出所、地區工會、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等基層服務部門將工作拓展到網絡業主論壇中。各主體根據網絡輿情事件的性質,各自承擔“網上”回應和“網下”落實措施工作。這樣,為社區居民通過網絡有序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路徑創新
與以往政府網站建設、黨政領導網上信箱和網上博客等網絡活動不同,X社區網絡參與社區治理模式是一種基層政府管理部門主動融入社區居民廣泛使用的網站、主動通過網絡引導社區居民的行為,換言之,在時間上先有網絡論壇,后有基層政府的融入行為。一是在方式上以基層組織作為首要主體,形成了論壇的“雙版主”。即除了原來論壇中的版主以外,另一個版主就是居委會版主。傳統“串百家門”的交流方式越來越受到限制,社區(街道)指導居委會以業主論壇為平臺,與居民進行交流,更易被居民接受。在居委會版主運作取得成功后,社區相關職能部門逐漸進入論壇,形成基層政府與居民之間融洽的關系。二是在角色上以普通論壇用戶身份參與網絡活動。社區在進入業主論壇的過程中,改變以往政府強勢介入網絡的方式,充分遵循論壇發展規律和特點,以一種平等一致的網民身份成為論壇用戶。三是“網上”、“網下”聯動,以服務樹威信引導居民的公共行為。居委會需要在論壇中發揮與原業主版主所不同的作用,包括提供業主版主不能提供的各類生活信息、社會服務,協調生活中的矛盾糾紛等等,用無微不至的服務樹立威信、凝聚居民;引導原業主版主及用戶參與到小區事務中,實現雙向進入。
(三)注重實效
網絡參與社區治理模式是通過網絡加強社會管理的一項全新嘗試,同時也為社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形成了良好的自治秩序。在對“網上”焦點議題分析的基礎上,居委會將涉及社區治理難題轉化為社區治理公共議題,通過“網下”召開評議會、協調會等組織力量開展協調工作,有效化解難題的同時提升了居民自治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居委會、基層政府在引導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居民能以更加合作的方式,參與到社區共治中來。二是營造了良好的社區輿論氛圍。特別是面對一些社區治理問題時,輿論不再簡單地將矛頭對準基層政府,論壇中的意見領袖和比較有威信的論壇用戶都會以客觀和積極的態度發表不同的意見,從而使論壇活動向更理性化的方向發展。
二、借鑒與思考:網絡參與的有益啟示
上海X社區運用網絡平臺引導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探索,為網絡時代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提供諸多借鑒之處。
第一,轉變理念,把握城市社區治理發展的趨勢和方向。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未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網絡,誰控制了網絡,控制了網上資源,誰就是未來世界的主人。”④據中國互聯網絡信心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月,中國互聯網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網民數量達到5.6億,其中城市居民網民數量4億。網絡社會的發展帶動城市社區居民的日益廣泛參與社區治理是發展趨勢,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已經很難滿足中國現代社會。按照這一趨勢,對于社區治理者而言,首先要解決的是理念問題,要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建設”,真正認識到網絡不僅僅是一種媒介,更是一個重要的話語平臺、一種社會管理的手段,將其真正視為社區居民輿情、居民利益訴求的集散地,積極參與其間,將互聯網當成社區治理的新平臺,從而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形成符合網絡時代特點的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模式。此外,還要改變以往的政府強勢介入網絡的方式,充分遵循網絡發展規律的特點,要學會用網絡語言加強政府與社區居民的對話,為及時捕捉社區輿情動態、了解居民訴求提供有效途徑。
第二,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網上管理與網下管理的有機結合。網絡世界雖然是一個虛擬世界,但通過網絡平臺管理的社區卻真實存在。通過網絡平臺匯集的社區公共事務需要在現實中加以解決,這也是促進網絡時代社區治理不斷完善和發展、增強社區共同體凝聚力的關鍵所在。社區管理者用鼠標和鍵盤走進虛擬社區,必須要以實際生活中不斷解決居民自治面臨的共同難題來支撐自己在網絡上的工作,才能形成社區治理的合力,推動社區的建設和發展。“虛擬”網上居民反映社區發展中問題和“現實”網下基層服務部門聯動解決問題的互動的過程,也是促進基層政府不斷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水平的過程,有利于服務型政府建設,從而在網絡平臺的互動中形成科學決策、為民辦事的強大合力。
第三,培養社區意識,為和諧社區建設提供新的動力。社區意識是衡量社區發育程度的最重要指標,也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精神支撐。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社區意識就是居民對自己所在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當前在一個日益強調個體利益、個體權利和私人空間的社會中,社區意識的培育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同時也是城市社區治理中所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對一個傳統地緣關系、鄰里關系逐漸弱化的社區而言,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很難找到一個穩定的居民共同交往平臺,換句話說,現在的社區不同于以往的“熟人社會”。由于網絡的超時空性、互動和信息功能,它能比較輕易把不同的人都吸引到一起,進行圍觀或交往。這種社區論壇與現實生活中的社區相對應,論壇中的信息或話題也多與他們生活的社區相關。這構筑了網絡論壇和現實生活的天然連接,盡管這種方式有別于傳統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保留了一定的隱密性,但也突破了原先完全陌生化的狀況。它可以引導居民從“熟人共同體”向“情感共同體”和“自治共同體”依次遞進發展,實現從陌生人到熟人、從熟人到家人、從家人到主人的轉變過程。這恰如亨利•泰弗爾、約翰•特納等西方著名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強調個體通過社會分類,對自己的群體產生認同,并產生內群體偏好。⑤實際上,這種內群體偏好主要體現在居民對社區愈來愈強烈的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使居民更加積極的投身到社區治理,為和諧社區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引導居民參與,將培育現代公民意識貫穿城市社區治理全程。現代公民是以關心公共事務、參與公益事業、承擔社會責任為基本標志,沒有現代公民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居民自組織參與,社區也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民共同體”。在人們的印象中,社區的概念大多還是指房屋、安全、衛生、綠化以及必要的水、電、氣供應等生活設施的完備和管理上,這些都是看得見的“物化”的東西。實際上還有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公民道德等精神產品的“生產”也需要在社區內完成。在互聯網這樣一個充分開放、平等表達的平臺,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展現各自的智慧,在此過程中,居民的公民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培育。在充分肯定居民通過網絡參與社區治理的前提下,我們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有序和高質量的公民參與是需要引導和管理的,只有這樣,才能為有序的公民參與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社區治理參與中,居民才會受到成為現代公民的教育和訓練,從而逐漸培育出現代公民的權利意識。
可以說,城市社區居民基于網絡參與社區治理,為網絡時代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源泉;而實踐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善于在具體運作層面進行多維度的建設,著力形成網絡參與社區治理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從而更好地促進社區建設的和諧與穩定。
作者:李瀟 王道勇 單位:中共上海楊浦區委黨校 復旦大學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