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山區移民安置社區管理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以來,秦巴山區各地積極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移民社區建設數量和規模都在不斷增加,移民社區入住率不斷提高。隨著移民社區規模的擴大和入住率的不斷增加,對移民社區的建設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分析移民安置社區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建議,以促進移民安置社區創新管理模式,實現社區建設質的飛躍。
[關鍵詞]移民安置;社區管理:管理模式
1秦巴山區移民安置社區建設現狀
秦巴山區泛指秦嶺和巴山山區,陜南秦巴山區的惡劣環境已不適宜人類長期居住,形成了大量的“生態移民”,這些移民從原先居住的山區搬遷到新的移民安置區,由于生活習慣、風俗文化等眾多差異,移民安置區的管理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通過實地調研走訪,我們發現商洛市移民安置社區的管理體制、管理方式上都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社區秩序混亂,居民幸福感過低。商洛市的很多縣區都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實施的重點區域,因此為幫助貧困人口徹底斬除窮根,不能僅僅局限于將其搬離原先貧困危險的居住地,而是要使其能夠在移民安置區逐步實現富起來的目標。
2存在問題
2.1移民安置區的選址
秦巴山區易地扶貧搬遷主要為避災移民搬遷,將群眾從原先分散危險的居住地搬遷到安全集中的移民社區,一方面避免了群眾受到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傷害,另一方面便于政府對移民群眾的集中統一管理,改變了原先分散居住難以管理的混亂局面。但是同時,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秦巴山區地勢復雜,自然災害頻發,平坦地勢相對于平原來說較少,因此移民社區的選址工作比較困難,堅持“四靠一避”原則,即移民安置區域盡量靠近城鎮、靠近中心村、靠近公路、靠近大川道,便于搬遷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避河道、滑坡體、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區。同時,對于移民安置區的選址還要具有長遠的目標,綠色發展,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此修建移民安置區絕對不能以犧牲我們的綠水青山為成本。從數據上我們可以看出陜南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進度,但是對于易地扶貧工程來說探究其質量提升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移民安置區住房的建設首先應當符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其次明確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讓移民群眾搬離原來的“窮窩”,斬斷“窮根”脫離貧困,在居住地能夠就業生活,逐步致富。消滅貧困人口,因此在對移民安置區建設的時候應當考慮多種因素,其中包括移民子女讀書問題,移民人口實現就業等問題。但是通過調查走訪,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移民安置區缺乏配套設施,首先是移民安置區附近沒有產業園,搬遷群眾在居住地難以實現就業,就業問題一旦無法解決,對于搬遷群眾來說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其所引起的將是一系列的問題,在對產業園建設進行總體規劃時,沒有進行合理適當長遠的考慮,導致部分產業園建設地點離安置點距離過遠,從而導致移民搬遷安置區與和區域產業體系布局不能進行有效銜接。
2.2移民社區文化融合問題
易地扶貧是將原來分散的貧困家庭搬遷到統一的移民安置區,當原先居住在各地的家庭安置在統一社區后,由于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居住環境的不同,部分習慣風俗的不相同導致許多社區存在文化難以融合的難題,對于一個移民社區來說,如果想要得到長期的發展,社區人員必須達到一個相對平穩的融合程度。中國傳統文化注重鄉土情結,這也是導致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難以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人不愿意搬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但是如果一個村莊的部分村民搬遷到同一移民安置區的話,這些來自相同地方的移民容易形成一個相對穩固的社交圈子,而在一個社區形成過多的小團體是非常不利于社區總體發展的。同樣還存在著文化風俗差異,規模較大的移民安置點,人數眾多,來自不同的村和不同的民族,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自然不同,因此會產生文化難以融合的問題。在對移民社區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在社區建設的過程中,社區主體包含國家、市場與社會三個層面的力量,而隨著社區居民自身參與意識的逐步增強,社區自治組織逐漸發展壯大。建立在社區建設主體多元性的基礎上,社區主體之間存在利益博弈,但是社區建設中成熟的協調機制還沒有形成,長此以往,社區沖突在所難免。文化差異是產生社區沖突的又一根源。不同的社區存在著不同的社區文化,因此,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社區文化的接觸與相互作用的過程,其中,存在著不同社區文化之間的沖突。社區文化的差異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表現出來,如不同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同社區的生活方式、不同社區居民適應環境的習慣、不同社區居民的日常交往行為等因素都可以表現社區文化之間的差異。當在這些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的人們組成一個新的社區時,社區文化沖突就會產生,其具體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不同民族接觸中形成的民族矛盾,有日常交往行為差異導致的人際沖突,有生活方式不同導致的相互間的否定性評價,也有不同的行為習慣導致的日常生活中的疏離,等等。
2.3社區管理機制不完善
首先是戶籍管理問題。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移到新的安置社區后,戶籍卻仍在原居住地,從而出現居住地和戶籍屬地分離現象。當居住地與戶籍屬地分離時,一方面會帶來許多不便,在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等多方面都有所體現,更重要的是,當移民長期無法享受到與當地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時,心理落差無法避免。另一方面,戶籍管理混亂,同樣也不便于移民安置區的統一管理,這對移民安置區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其次是遷入新社區對農民所產生的經濟壓力。移民的支出水漲船高,收入來源單一化和支出增加容易在移民中形成兩種特殊類型的貧困:一種是次生貧困,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缺乏生產生活條件,由富變窮,一種是介入型貧困,資產受損、就業能力受損、應付風險能力受損、人力資本積累能力受損、自我發展能力受損。無論是哪種貧困類型,都會使移民對政府的工作和社區的管理產生質疑。
3創新管理模式
3.1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基礎設施是指為公眾設置的,公眾都可以共享,不允許個人獨占或排他的一些基礎性設施。對于移民搬遷安置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搬遷農戶幸福感的重要途徑。在報告中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代表著我們在繼續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同時,更應注重于脫貧人口幸福感的提升。因此應當嚴格按照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公共設施建設標準,從行政管理、教育機構、文體科技、醫療衛生、商業金融、社會福利等大方面著手,細化到每一項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數量時間選址。其中著重應當注意的是行政管理,居委會、法律咨詢中心、村民調解室、警務室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商洛地區大部分的移民搬遷安置社區僅設有社區服務中心。陜南地區的移民搬遷安置采用的是以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的安置方法,將處于不同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安置在一個社區進行管理,因此大規模移民如果安置不當將導致移民群體和遷入地居民群體在自然資源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方面出現爭奪,產生社會沖突,移民社區大多是由原來幾個甚至更多村莊合并而成,容易形成小團體而相互爭奪資源,影響社區和諧搬遷后新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還不完善,多數集中安置點只解決了門前硬化上下水排污等小型配套設施,衛生室,學校文化活動室等大的配套設施建設跟不上組織體系不健全,移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程度不足,解決以上種種問題,社區服務中心在其中采取合理正確管理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區高效正確的管理能夠使得新社區的人心凝聚力和組織動員能力逐漸增強,直至超過搬遷農戶原先所居住的村莊。社區服務中心同時應當提升服務水平,加快搬遷群眾習俗、文化、觀念的深度融合,提高群眾歸屬感、幸福感為目的,深入開展移民搬遷文明社區創建活動。
3.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對于移民社區來說,基層管理組織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基層組織建設是做好扶貧移民安置點工作的基礎條件,因為移民社區的居民來自與很多不同地方,生活習慣價值觀念都有很大的差異,社區移民在進行磨合的過程中,基層管理組織在其中必須發揮主導性作用,否則任由其自由磨合的話,可能會產生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甚至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時,會影響社區的和諧發展,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過程、合理的管理手段,在移民安置社區建設中缺一不可。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實現移民安置社區良好發展的基礎,在移民安置社區的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詳細科學具體的管理制度作為行動依據;對于移民安置社區的管理而言比普通社區的管理難度大很多,因此對于管理過程的要求也比普通社區更為嚴格,每一個管理環節都有可能關系到整個移民安置社區的發展,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必須嚴謹認真,不能擅自省略某些環節。相比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過程而言,合理的管理手段是實現管理制度和管理過程的介質,移民安置社區的居民來自于不同地區,文化水平生活習慣都相差較大,如果對所有的移民都采用同樣的管理手段,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只有根據不同移民的生活習慣和接受程度,選擇適合的管理手段,方可使大部分移民接受其管理。移民從生存條件惡劣地區搬遷到生存發展條件較好的安置地后,在生產生活中需要經歷一個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的過程,在這個融入的過程中,搭建移民的社會融入網絡,重新配置移民的社會資本,讓移民群眾在新社區更好更快地融入。
3.3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部分移民存在“等靠要”思想,遷入移民安置社區后,拒絕主動尋找工作就業機會,完全依靠政府分配工作。市民、農民的雙重屬性明顯,一方面,農村承包山林田地保留,村級組織也暫時保留,村級集體成員權益不變,原有的農村各類惠農補貼等政策繼續沿用;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又是參照城鎮居民,可享受城鎮居民的各種政策待遇。這對社區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得農村的相關管理政策,又要熟悉城鎮居民管理。由于移民扶貧是政府組織的整體搬遷,往往導致移民對政府高度依賴,一切問題都指望政府解決,大事小事都找組織。不論是農村的承包山林遭盜,還是找不到工作、鄰里糾紛,都找社區管理者解決。無論是職業技術培訓還是鼓勵自主創業,都需要從思想上改變移民群眾的“等靠要”思想,要善于通過多種宣傳方式方法鼓勵移民群眾從思想源頭移除“等靠要”,變被動為主動,促進移民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鼓勵移民自主創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后,移民能夠自主實現就業,方能夠得到更長遠的發展,提高其幸福感,從而增強其對新居住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4總結與反思
陜南地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經逐步實現了“搬得出”的目標,現階段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就是實現“穩得住,能致富”這兩大目標。這也是針對陜南移民搬遷出現的主要問題而言,移民安置區入住率過低,究其根本,無非是移民群眾在移民安置社區無法實現就業,所產生的生活費用遠遠超過其收入,幸福感過低,只能去外地謀生,留下老人和小孩。就“穩得住”而言,移民安置區的社區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創新移民社區的管理模式,使移民群眾在移民安置區居住的舒適感較高,不會產生逃離的想法,從文化角度而言,移民社區在管理中應當充分尊重不同移民群眾以前居住地的風俗文化,以免產生文化沖突,從經濟角度而言,適當的引導比直接的分配更為有效,引導移民群眾在新居住地因地制宜的自主創業等。總而言之,陜南易地移民搬遷工作已經邁出了較為成功的第一步,已基本實現“搬得出”的目標,以后是否能夠實現“穩得住,能致富”與移民安置社區的建設和管理有著密切的聯系。
[參考文獻]
[1]王娜,張應輝.淺析陜南秦巴山區"生態移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J].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2017(08).
[2]張隆康.關于易地扶貧移民安置點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廣西實務,2016(03).
[3]于存海.論西部生態貧困、生態移民與社區整合[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4(01).
[4]付少平,趙曉峰.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移民生計空間再塑造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5(11).
[5]賀立龍,鄭怡君,胡聞濤,等.易地搬遷破解深度貧困的精準性及施策成效[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7(11).
[6]藍都云.貧困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存在困難及對策——以忻城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踐為例[J].財經農業經濟,2016(04).
[7]葉青,蘇海.政策實踐與資本重置: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的經驗表達[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
[8]藍都云.貧困山區易地扶貧搬遷存在困難及對策——以忻城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踐為例[J].財經農業經濟,2016(4).
[9]曹國慶,陳美球.移民扶貧如何把根扎下——基于修水縣石城縣移民新村的調研[J].中國領導科學,2017(01).
作者:朱婷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