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線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趨勢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過去的投資和出口驅動的高速度增長方式,轉變為依靠內需支撐的高質量增長模式。而商品交易市場作為承接生產端與消費端的交界點,是商品流通的重要一環,對當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為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降低供給過剩、促進商品高效流通,探索商品交易市場新模式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江蘇省商品交易市場的研究發現,創新發展新模式為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關鍵詞:商品交易市場;商品流通;創新發展
一、引言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地方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以及逆全球化的沖擊,我國亟須轉變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商品交易市場作為商品流通過程的重要一環,對我國商品的生產與消費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為更好地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降低供給過剩,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4月15日發布了《關于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的意見》。該計劃符合我國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的趨勢,對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粗放式發展具有一定的沖擊。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利用信息網絡加快轉型升級,改進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2019年2月27日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平臺經濟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傳統商品交易市場平臺化轉型的重要發展方向。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一直受限于信息不對稱、交通運輸不發達等窘境而發展滯后。同時也因為規劃不合理、市場準入門檻低、重復建設等自身問題,使得商品交易市場大多處于集貿市場階段,綜合競爭力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內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及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普及,商品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擠壓了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的生存空間。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近年來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數量、年末出租攤位數以及營業面積于2012年前后呈現出先增后減的倒U型趨勢,表明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擴張達到了拐點,同時存在產能過剩,其粗放式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商品交易市場同樣面臨著產能過剩與去庫存的挑戰。因此有效發揮商品交易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提高產業競爭力,打造新型商品交易市場勢在必行。江蘇省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商品交易市場的建設位于全國前列,因此研究江蘇省線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能夠有效指引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未來發展問題,同時對欠發達地區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2019年第十一屆中國商品市場峰會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商品市場百強榜”榜單,江蘇省有14家入圍,位列第三,僅次于浙江省35家、山東省19家。而2015年江蘇僅入圍11家,相對而言,江蘇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取得了一些進步,但與浙江省相比仍然有著明顯的差距。為引導江蘇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商業機構和江蘇政府規劃部門決策思路,響應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對江蘇線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江蘇省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培育新的增長極,打造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二、江蘇省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現狀
江蘇省憑借省內制造業集聚的優勢,2018年交易規模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達到469家,在全國占比10.9%,僅次于浙江省703家。而銷售總額達到2.07萬億元,占比19%,位列全國第一。2005~2018年全國與江蘇省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總體而言江蘇省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與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都呈現相同的倒U型增長趨勢。其中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一直增長并且在2012年達到拐點,歷史最高數量達到5194家,而江蘇省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一直增長并且在2011年達到拐點,最高數量為575家,此后規模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都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相比2012年減少了898家,同比下降17.3%。2018年江蘇省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比2012年減少106家,同比下降18.4%。這種增長趨勢表明我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擴張于2012年達到高峰,此后進入以市場質量競爭為主的創新增長期。根據表1江蘇省2005~2018年億元規模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據發現,年末攤位數與年末已出租攤位自2011年以來增長比較平穩但近年來略有下降,整體營業面積略有波動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傊唐方灰资袌龅钠骄昴偽粩怠⑵骄昴┮殉鲎鈹偽粩狄约捌骄鶢I業面積實際上都在不斷提升,表明江蘇省規模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雖然減少,但平均市場規模卻在不斷擴大,競爭優勢不斷增強。商品交易額雖然在2015年與2016年略有波動,但總體成交額不斷提高,2018年總的交易規模已經超過2萬億元,表明商品交易市場交易增長依然強勁。而從事交易人員數與市場個數高度相關,從事交易人員數在2012年達到最高112.4萬人,隨后人數不斷下降。但是市場平均從業人員數量從2005年的1294人擴大到2012年場均最高2000人,隨后幾年雖然略有下降但總體變動不大。而人均營業面積與市場平均從業人員數量表現不同,人均營業面積不斷擴大。按照市場類別可以將江蘇省商品交易市場分為綜合市場與專業市場,根據表2可以發現2008~2018年江蘇省億元以上綜合市場與專業市場數量都是先增加后減少。分析其百分比趨勢可以發現綜合市場占比不斷減少,而專業市場占比不斷增加,由此可見江蘇省商品交易市場專業化程度不斷增強,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商品交易市場之間的競爭不斷增強,而專業化與品牌化經營成為商品交易市場的主要競爭優勢。按照經營方式可以將江蘇省商品交易市場分為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根據表2可以看出億元以上批發市場數量與零售市場數量都經過先增后減的變化趨勢,表明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的規模擴張都已經達到市場飽和,同時趨向于精細化與專業化發展階段。根據經營方式構成占比,批發市場占比增加,零售市場占比減少,批發市場依托于制造業集聚優勢與不斷完善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而獲得規模競爭優勢。零售市場則面臨新的商業模式沖擊而不斷分化,競爭優勢不斷弱化??傮w而言,江蘇線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互聯網技術引發的線上商品流通的影響,其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三、江蘇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新模式
江蘇作為中國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的探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線上商品交易雖然降低一部分商品交易成本,但本質上并不能完全替代線下商品交易市場,依托線下商品交易市場更為真實可靠。所以線上與線下的商品交易融合將成為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的新階段,尤其是在“互聯網+流通”與網絡平臺建設的推動下,江蘇已經培育出眾多借助現代信息化技術的商品交易市場新模式。
(一)互聯網+供應鏈模式
該模式主要適用于與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專業商品交易市場,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全面整合產業鏈的上下游,將整個產業鏈匯聚到一個商品交易平臺,滿足客戶或者商戶的需求,提高商品交易市場價值。其中需要應用大數據等智慧供應鏈管理技術,提高商品交易效率,構建完整的商品交易平臺,不斷擴大商品交易空間,提高商品交易市場的競爭力水平。江蘇省徐州市金駒物流園通過整合煤鋼產業鏈構建物流基地,依托智慧管理技術高效滿足客戶需求,精準銜接商品流通各個環節,降低商品的交易時間。這種互聯網+煤鋼聯合模式充分利用供應鏈生產流通,打造現代商品交易市場創新新典范。
(二)信息服務平臺模式
該模式主要適用于消費類商品交易模式,通過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為商品供需雙方構建一個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該平臺主要依托線下商品交易市場,將客戶主體從過去的渠道商擴大為廣大消費者,為客戶提供詳細的商品信息。通過公共信息平臺,消費者與商品交易市場密切關聯,減少商品流通中間環節,有效降低商品交易成本,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其中常州夏溪花木市場將產銷緊密組織起來,通過搭建夏溪花木網,實現了供需雙方依托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直接對接,有效提高商品交易效率。
(三)個性定制模式
該模式主要依托高科技虛擬視覺技術,通過個性化定制,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整體化的購物方案。消費者通過虛擬視覺技術感受產品的整體效果,通過虛擬體驗重新對產品進行調整以達到個人滿意效果。這種模式需要多領域跨界融合,本質是消費者的個性高端需求,憑借的是高科技技術,所以該模式具有持續的可成長性。徐州升輝建材家裝市場通過VR視覺技術使各類裝飾、家具家電產品虛擬化,以智能化、可視化、體驗化為特征,整合產業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四)貿易一體化模式
該模式依托國內貿易市場,積極拓展國外貿易市場,不斷擴大交易市場范圍。該模式與浙江義烏小商品交易市場類同,通過提供批量的多種類商品交易,滿足國內外采購商一站式采購需求。近年來,國外消費疲軟,對產品種類需求增加、數量需求減少,單個企業難以滿足這一多樣化需求,所以需要新的商品交易市場模式滿足這種需求。目前疊石橋家紡城就采用了這種采購貿易方式,不斷擴大與海外市場的交易規模。
四、總結與建議
近年來,線上與線下商品交易市場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傳統的實體流通企業紛紛觸網,積極擁抱互聯網,向線上拓展業務和渠道,并嘗試將互聯網和電商平臺作為延伸業務和整合渠道的重要途徑。通過自建購物網站、與電商平臺合作、投資并購電商網絡等方式,開拓網絡銷售渠道,實現“互聯網+實體店鋪”的融合互動發展。同時電商企業也在積極同實體流通企業合作,探索線上線下資源整合的新模式。從增長趨勢看,經過多年持續快速增長,電子商務擴張速度開始減弱,依托資本運作、用戶點擊、增值服務的線上發展模式也正在調整,江蘇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擴大這種融合趨勢。加快線上線下商品交易市場融合,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突破:一是進一步加快商品交易市場創新,促進流通領域縱深發展,實現信息網絡對各類商品流通活動的全覆蓋。二是鼓勵線上線下互動創新,拓展流通發展新途徑。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流通主體的比較優勢,促進專業化分工和加強合作互動,引導跨界資源整合,實現信息、顧客、商品、服務、配送等線上線下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三是推動上下游環節對接,打造基于互聯網的全新供應鏈體系,引導帶動供應鏈企業、商戶實現互動和一體化發展。四是加快新型流通服務的專業化發展,重點支持電子支付、信用、物流、檢驗認證、大數據共享等第三方專業服務的發展,進一步完善流通領域的生態環境。五是建設新的網絡治理體系,實現線上線下公平、銜接的監管規則,推進體制機制方面的一系列革新。
作者:趙祥童 單位:南京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