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食品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是育人的重要實現途徑。課程組在提升任課教師課程思政理念和能力的基礎上,從食品化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出發,在確立課程目標、深入發掘和凝練思政教育素材、采用案例教學、融入前沿科研成果、聯系社會熱點、翻轉課堂、開展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等多元化立體化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課程思政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職業道德素修養,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關鍵詞】食品化學;課程思政;課程育人;教學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貫穿專業教育教學過程,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教師的職責。課程思政是立足課程作為學科專業發展的基礎地位,從育人維度來關照課程價值,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1],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的育人格局[2]。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有利于培養具有時代使命和擔當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正確的價值遵循和辦學方向,引領良好社會風氣,凝聚各種社會力量,共圓中國夢[3]。課程思政既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到各類課程教學環節中[4],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其它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5,6]。我們課程組從食品化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出發,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建設素材,遵循和把握教育規律,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基礎上,有機地融入思政元素,對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1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我國是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近年來,我國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食品專業人才需求隨之增加。我校食品類專業主要包括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其培養目標分別是:具有社會責任感,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熟悉食品加工技術及質量安全體系,具有較豐富的食品原輔料生產、流通和質量管理知識,具備食品科學與工程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和基本技能,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能在食品領域及政府職能部門從事食品生產技術管理、新產品開發、品質控制、食品科學研究、食品質量檢驗和監督管理等工作的學術型與復合應用型并重的高級專業人才;具備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食品安全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能在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企業,食品與農產品檢測機構、監督管理部門和科研院所等相關部門從事食品生產和經營、質量與安全控制、分析檢測、監督管理、安全評價、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食品化學是針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利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質的科學,為改善食品品質、開發食品新資源、革新食品加工和儲運技術、科學調整膳食結構、改進食品包裝、加強食品質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論基礎[7]。我校的食品化學課程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課,是學生最早接觸到的專業課程之一,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自然、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發生“化學反應”[8],點燃夢想和追求真理的火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創新創造精神,培養報效祖國的能力,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顯得尤為重要。
2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實踐
我們課程組在提升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和能力的基礎上,從食品化學課程自身的特點出發,挖掘、梳理、凝練課程思政建設素材,探索融入課程思政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并付諸實踐。
2.1提升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和能力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是教書育人的實施主體。我們課程組的老師都是理工科專業畢業,在學生階段沒有接受過教育學的系統化學習,工作后雖然也經過一些培訓,但與師范專業科班出身的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須提高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和能力,進而養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9]。我們課程組的任課教師通過培訓、觀摩、學習、探討、交流等多種方式來增強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提高自身的思政素養,提升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的能力。
2.2探索融入“課程思政”的多元化教學方式
我們課程組重新修訂了食品化學教學大綱,明確了課程目標對畢業要求的支撐關系和課程思政教育目標,找到融入思政教育的著力點,整合了教學內容以及學時分配,重新設計教學方案,在前期實施的教學改革基礎上,深入發掘、梳理和凝練課程思政教育素材,在案例教學、融入前沿科研成果、聯系社會熱點、翻轉課堂、開展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開放實驗室等多元化、立體化教學方式中融入鮮活、生動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食品化學課程育人的多元化教學方式,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10]。
2.2.1案例教學針對食品化學這門課基礎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特點,采用案例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和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和有效舉措[11]。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可以自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比如,在講“蛋白質的功能性質”之一的“膠凝作用”時,就不能不提豆腐,豆腐就是大豆蛋白在凝固劑的作用下發生膠凝作用而形成的凝膠。豆腐起源于我國,存在的歷史悠久,并且傳到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受到人們的喜愛。通過講述豆腐的起源、分類、制作方法,就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再如,講“食品風味物質”一章中“食品風味的形成”時,在介紹香精香料的過程中就可以提到“香精香料依據來源可分為天然的和合成的兩大類。合成的香精香料應用很廣泛,比如肉味的香精香料,中國工程院的孫寶國院士就是從事這方面研究工作的。”通過講述孫寶國院士在肉味香料和肉味香精研究方面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提出“味料同源”的中國特色肉味食品香精制造新理念,引導學生提高對科技創新和科技興邦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技報國的情懷。又如,講到“食品添加劑”這章時,肯定要講世界上各個國家對于食品添加劑都有規定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要無毒無害。通過列舉曾經發生的涉及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安全事件,講述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使學生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以及非法添加物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認識“德才兼備”的深刻含義,從而自覺踐行食品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做到誠信自律。
2.2.2融入前沿科研成果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前沿的科學研究課題和成果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例如,講“單寧”時,結合河北省太行山區柿子產量大但深加工不足、效益低下等制約山區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頸問題,引入老師的兩項科研成果“磨盤柿中果膠提取和果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和“柿子單寧提取新工藝及深加工產品開發與產業化示范”。單寧有很強的澀味,與柿子果汁返澀現象有關,去除單寧才能加工出具有柿子香味而無澀味的柿子果汁。從柿子加工廢棄物中提取單寧,其體外抗氧化活性比葡萄籽原花色素還高,有降脂和護肝作用;單寧對甲醛、氨氣、異戊酸、三甲胺等臭味氣體具有高效吸附效果,可制備植物型室內空氣除臭劑。介紹這些科研成果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和體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而激發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將來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來報效祖國和人民。再如,講授“食品中的有害成分”這一章時,引入老師的科研課題“食品中農(獸)藥殘留的快速免疫檢測技術研究”以及基于研究成果發表的SCI論文,自然而然地就提到探索和創新對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學生自然就因此受到啟迪和鼓舞而樹立自己的努力目標,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2.3聯系社會熱點近期,防控肺炎疫情成為社會熱點,營養在促進患者康復中起著重要作用,應做到食物多樣化,注意增加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魚、禽、肉、蛋、奶等)攝入,適當多攝入深顏色水果蔬菜。在實施多種外部防控措施的同時,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也十分重要。食品中有很多成分具有免疫調節功能,包括多糖、氨基酸、ω-3多不飽和脂肪酸、多酚類、黃酮和異黃酮類、維生素、類胡蘿卜素等[12]。食品化學課程其實都涵蓋了這些內容,在授課過程中就可以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建立職業歸屬感和使命感。
2.2.4翻轉課堂食品化學的部分內容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將全班同學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并給每個小組布置一個學習內容,小組同學針對這個學習內容開始自主查閱文獻、資料,進行小組討論和深入探究,總結、歸納、整理以后以PPT展示出來。翻轉課堂可以使學習成為探索、發現的過程,能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育學生勤學好問、善于思考的品質,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13]。同時,通過小組的學習活動還可以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培養集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于一體的團隊精神。
2.2.5實驗課教學食品化學實驗課在既有的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增加了設計性實驗,開展創新性實驗,并開放了實驗室。課前,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配制試劑、準備所需儀器設備和材料,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在驗證性實驗中,有時學生做出的實驗結果并不是應該得到的理想結果,這時老師就鼓勵他們分析、查找原因,并要求他們在實驗報告中將實驗結果如實報告出來,并加以分析討論。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的科學精神,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開展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比例較大,可以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發掘學生的潛能,拓展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實驗課是將學生分組進行的,學生在查閱文獻、設計實驗、具體動手操作等方面必須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實驗,這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3食品化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及展望
在立德樹人理念的指引下,我們課程組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食品化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中,在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理念和能力、確立課程目標、發掘思政教育素材、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課程思政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素養、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學生也喜歡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今后,我們計劃結合我校實際情況,通過編寫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材、建設課程思政教育資料庫、開展課程專題報告、結合智慧教學等途徑,不斷完善食品化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課程育人發揮更強大的作用。
4結語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是育人的重要實現途徑,專業課教學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我們在確定課程目標、發掘、梳理和凝練課程思政教育素材的基礎上,在食品化學課程教學中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使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構建課程育人的新模式,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切實承擔起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參考文獻
[1]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2]奚迪.高校課程思政平臺建設的意義及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12):57-59.
[3]祝士苓,夏建海,張淑玲.“農村社會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式教學探索[J].天津農學院學報,2020,27(1):98-102.
[4]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5]祝賀,常桂芳,邢艷霞,等.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探究——以《食品安全與衛生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88):182-183.
[6]石慧.試論“知識傳授+價值引領”的教學實現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Z1):26-29.
[7]闞建全.食品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6.
[8]萬福賢,王振濤,高吉剛,等.立德樹人理念下農科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0,35(X):1-7.
[9]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28-29.
[10]劉衛華,王向紅,張慶松,等.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4):51-54.
[11]馬曉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新西部:理論版,2016(1):97.
[12]王斌.食品中的免疫調節功能因子研究進展[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9,31(1):70-73.
[13]唐萍,王再強,陶麗紅,等.“翻轉課堂”在“農藥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5):129-133.
作者:劉衛華 王向紅 米思 于文龍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