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功能食品學》課堂教學模式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應用型人才已成為多數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但地方院校的辦校條件往往不足。在多年《功能食品學》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通過改變認識改進教學模式來彌補軟硬件的不足,使學生最大程度地被工程化教育,以助我國功能食品專業工程教育的深度推進。
關鍵詞:CDIO理念;改變認識;教學模式;探討
一、教學理念
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存在對知識深度和對知識廣度的要求,尤其作為交叉學科,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內完成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詳細斟酌,如何使學生不但有更扎實、更寬口徑的基礎知識,還要大幅度提高其應用實踐的能力。而在當今形勢下,培養適應社會需求、企業需要、具有時代特色的應用型人才,確是探討和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功能食品學》是一門融合醫學、化學、藥學、生物、食品的交叉學科,涉及工程學、法學、商業及企業運作,是功能食品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這門課程的開設,拋開法學、商業和企業運作方面(專題講座)的內容,需要我們把涉及到的醫學、化學、生物學、藥學、食品學等知識貫穿起來,使學生明白作為功能食品行業的專業人士,如何利用豐富的專業知識去預防、調節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以及基于目前人類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如何利用專業知識去緩解一些疾病的發生。誠然,一款功能食品的問世,需要經歷構思、設計、生產、包裝到走向市場,而這些環節要我們在課堂或實踐中完成相應的授課內容,激發學生思維,開闊其視野,賦予其真知,提高其認識,培養個人能力、團隊協作、工程基礎知識以及系統工程能力。因此,在教學內容上,不僅需要基礎知識的廣度,還需要專業知識的深度,更需要一系列工程技術知識的傳授,加上前沿研究的把控,才能保證所授知識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如在講生物活性成分膳食纖維環節,導入膳食纖維位列第七類營養素寶座的必然性因素(經濟的發展、膳食結構的改變、文明病的逐年上升率等),而膳食纖維之所以可以改善這些文明病,則需要引導學生首先從膳食纖維的物理特性———分子結構分析,探討化學結構特征———官能團(氨基,羧基,羥基),以及這些官能團具有的親水性,接著從膳食纖維的空間結構———分子間作用力切入,至此引導學生總結出膳食纖維具有持水性和吸附作用,加之膳食纖維不能被小腸消化吸收(解剖和生理學知識),延伸出在預防便秘、降血脂和排毒養顏方面(吸附膽固醇、膽汁酸、有毒物質)的應用(產品研發)。甚至可以從膳食纖維的酵解產物———乙酸、丙酸、丁酸或乳酸談起,這些產物導致大腸內環境酸度增大、pH降低,使大腸內滲透壓增加,繼而使糞便的含水量增加、干燥度減小,如此推出預防便秘的結論。這樣的邏輯,能夠使學生清楚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教學內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授課教師的工科或工程背景,借鑒他人的經驗,結合專業培養方案,注重知識體系的延伸與銜接,按照科學性、應用性原則組織教學,加強交叉知識的相關聯系,不僅僅囿于本課程或本教材的有限內容,利用交叉知識的碰撞使問題得以完美詮釋,加深學生對本專業培養模式的總體概念。1.將疾病的醫學基礎和生物學環境相聯系。醫學基礎和生物學環境是設計與開發功能性食品的先決條件,如果產品缺乏應用環境,那么就失去了承載沃土。因此,作為保健食品行業的專業人才,對所設計產品適用的醫學環境和生物學特性必須具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合理利用生物學特性“對癥下藥”解決問題,這樣的產品承載的是設計者的理念:調節生理功能,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故在教學內容方面,機體內環境失衡的醫學基礎和生物學環境緊密聯系,學生需要生化、生理知識作儲備。2.將失衡的生物學環境與功能食品的功能相聯系。對產品生物學環境的清晰認識是成功設計功能食品的關鍵,也是功能性食品設計理念的落腳點。人體出現不適癥狀,歸根結底是機體內環境的失衡,若要恢復平衡,需要把導致不平衡的因素削弱,直至消除,因此對生物學環境的清晰認識是培養功能食品專業人才的必修內容。所以,在教學內容安排方面,功能食品的功能性勢必要與相關生物學環境特征銜接起來。3.將功能食品的活性成分和其藥理、化學性質相聯系。功能食品的活性成分是其產生保健作用的關鍵,因此,在加工制備過程中保護其活性成為成功制備產品的前提。而引導學生通過對活性成分的藥理和理化性質分析為保健品的配方、劑型及加工工藝提供理論支持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系統工程問題穿插其中,讓學生明白:無論做什么研究,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學以致用的意義所在。此環節的內容包括模擬小課題,組織課下完成分析—設計—制備的訓練環節,為隨后的綜合實踐熱身。4.將功能性食品設計與功效評價相聯系。如果說經過上面的實施步驟,具有靈魂的產品已經設計、生產出來了,那么這種產品的效果如何就是功效評價問題了。根據所要調節的機體環境特性,找到“信號通路”中的關鍵點,該因素的抑制或加強直接影響環境的平衡,那么功效評價的生物學指標就出來了。所以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會使問題的解決順理成章,這在功能食品的功效評價方面尤其顯著。教學內容至目前,基本形成了出現問題—分析問題—設計、制備產品(解決問題)—功效驗證的模式。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均得到了有意識地培養。5.將產品的功能訴求與消費理念相聯系。教學內容的最后環節要求產品的呈現形式要考慮消費者的具體情況,提高消費者的依從性,使消費者方便食用、愿意食用。而產品的最高境界是融入到消費者的一日三餐中,真正做到普及大眾,服務民生,促進健康,提高國民體質。
三、教學方法
鑒于以上教學內容的安排,在教學方法上,無論是醫學、生物學、化學、藥學或是食品學知識,通過舉例、引導的方式把有關內容合理地銜接起來,絲絲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結合功能食品的功效,形成“知道如何通過日常飲食來調整機體功能,能夠設計、制備產品以工程化形式解決問題”的理念,給予“不僅是營養學家還是工程技術人才”的定位。這就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意義所在。在對有關生理現象的解釋中,從不同方面進行交叉學科的詮釋更有趣,這些可以體現在醫學、生物學領域與化學領域的交叉,因為一些問題僅囿于生物學方面的闡釋不夠明確清晰,而采用化學手段的解釋則會一目了然。誠然,在教學方法方面,我們還要不斷地拋出問題,或者是設計課題,讓學生以一個專業人士的身份進行產品的構思、設計、制備、評價。
四、結束語
在對工程化教育的推進過程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動態性和復合性,導致對人才知識結構和專業知識結構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做到課程體系設置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銜接性、延續性、時代性與發展性;還需要改變認識,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知識的構建,使學生最大程度地被工程化教育,以此促進國家工程教育的深度推進。
參考文獻:
[1]林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專業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32-45.
[2]朱高峰.中國工程教育發展改革的成效和問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10,31.
作者:王素軍 押輝遠 和朝軍 牛江秀 許啟泰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食品與藥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