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tǒng)雕塑的審美藝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的雕像藝術自民族誕生以來就從未中斷過,我國的雕像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史前的陶器至今,有無數的雕塑產生,這些雕塑尤其是傳統(tǒng)的雕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具有豐富的審美內涵,其審美藝術對當今的雕塑發(fā)展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tǒng)雕塑;審美藝術;雕像藝術
中國傳統(tǒng)的雕像是實用性和審美藝術的完美結合,在對其進行審美藝術分析的時候,不能忽視其整體的特征與其作用,我國傳統(tǒng)雕塑的審美藝術主要表現在雕塑材質取自自然、表達含蓄注重意象美以及雕刻手法的多樣靈活使的其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
一、取材于自然,蘊含自然美
長期以來,中華民族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支配之下,與自然界始終保持著和諧的關系,人民依附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取材于自然的中國文化。因此,我國傳統(tǒng)的雕像也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點,無論雕像材料的選擇還是雕像內容的創(chuàng)造,都離不開人民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與西方以石雕為主的雕像藝術不同,我國的雕像則是以土、木、石、金屬、竹等自然材料為主,在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基礎之上,我國人民對土的特點了如指掌,因此,土不斷地被人民加工、淘洗、雕塑成型,與水混合,成為秦磚漢瓦的主要材料,同時也制成了許多精美的陶器,成就了輝煌燦爛的陶瓷時代。木制的雕塑在古代的雕塑中也最為常見,古代的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里木是“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獨特的精神意義,木制雕塑受到人們的歡迎,經久不衰。石材相比較土木較難雕鑿,漢代以后大規(guī)模的進行雕鑿,雕鑿出許多的佛像,但后來逐漸被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屬的雕造藝術以青銅為代表,雕造出許多像《馬踏飛燕》這樣傳神的作品。同時,傳統(tǒng)雕像的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物象的再現,體現出清新自然的自然美,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對動物的雕造,從早期的陶器時代開始,到青銅時代以及后代各代帝王的建筑雕塑和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栩栩如生的動物雕塑,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些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為這些器物房屋添上了諸多的靈氣,使其更具有自然美,如雄獅、猛虎、烈馬、飛龍、忠狗、以及各種奇異的靈獸等,這些雕塑是自然與人類的完美結合。
二、注重寫意空間,具有含蓄美
中國美學向來注重“意象”的創(chuàng)設,這一審美理論影響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影響著雕像的雕鑿,中國的雕像更加注重對想象空間以及象征藝術的處理,讓觀看者可以產生無限的聯想與想象。如,《馬踏匈奴》就是一件注重寫意空間的大型石雕,用一整塊巨石雕刻成人和馬,馬的胸部特別的寬大,肋骨的位置也不正常,馬頭也特別的大,但是四肢卻是非常細小,馬的其他的部位也只是近似于真實的馬。但是,當我們站到這個巨大的雕塑前時,卻不禁被其雄渾的氣勢所震撼著,巨大的馬頭似乎訴說著勝利者的威嚴,正好與馬下縮成一團的匈奴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整個雕像看起來活靈活現,將一代英雄霍去病的英勇表現的恰到好處。再如盛唐時期的舞俑,這些人物雕塑或者有寬大的蝴蝶型翅膀的衣袖,或者有輕薄絢麗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她們衣袖有的翻飛有的舒展,裙裾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旋轉有的搖曳,在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舞俑所著的衣袖間就仿佛看到了許多的舞者在眼前翩翩起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極具含蓄美,使得雕像如詩如畫。
三、多種手法并用,極具靈活美
我國傳統(tǒng)的雕像藝術中注重多種手法的并用,極具審美價值與靈活美。其中與彩繪的結合,以及浮雕圓雕以及線刻等手法的并用更為雕像藝術增添了無限的審美魅力。與繪畫的結合是以土質作為材料的雕像的典型特征,新石器時代輝煌的彩陶藝術就是兩者的完美結合,陶器上繪有各種的花紋,有的還繪有人頭像,五官和胡須栩栩如生,同時,影塑作品也是兩者結合的完美體現,如北周時期的伎樂天雕塑就十分的典型,該雕像將其衣帶用平面彩繪而成,而其頭、手、足等露在外面的肉體部分卻用淺浮塑的方法表現出來,微凸的肉體部分將飛動的立體感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另外,中國的許多大型石雕整體為圓形,但是在局部會有浮雕與線刻的部分,這種情形在一些石雕佛像中最為常見,人像的手和頭這些部位是圓雕,但是,大部分的身軀則是以高浮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其是依靠在巖石上的,而衣服和裝飾部分使用極細的線條勾勒刻畫出來的,同時還融合了鏤空和鑲嵌等雕刻手法,這些手法的多種運用不僅僅是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更是構思精巧的外現,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特的表現方式,具有豐富多樣的審美藝術,對現代雕像的雕造仍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與意義。
總之,我國傳統(tǒng)的雕像具有獨特的審美藝術,與西方的雕像藝術有明顯的區(qū)別,對我國傳統(tǒng)雕像審美藝術的研究對于我國現代雕像的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對于提高全人類的雕像藝術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代琳麗,刁秀國,盧瑤.中國傳統(tǒng)雕塑審美意識對當代雕塑的影響———以巴蜀一帶傳統(tǒng)石雕為例[J].藝海,2012,08:92-93.
[2]王靜.中國傳統(tǒng)雕塑審美取向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08,12:168.
[3]常慧.探究我國傳統(tǒng)雕塑藝術與現代雕塑藝術的審美變遷[J].大眾文藝,2015,17:68.
[4]包玉榮.傳統(tǒng)雕塑藝術審美及人文精神[J].內蒙古藝術,2014,02:74-76.
作者:王曉敏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雕塑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