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王維邊塞詩的審美藝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王維邊塞詩的內容分類
(一)戰爭類
戰爭類的邊塞詩在王維所創作的詩詞中占據主體地位,有描寫危險戰爭場面的,體現邊關戰士勇敢殺敵、不懼生死,想要報效國家的英雄氣概.比如«從軍行»«燕支行»等,這些邊塞詩具有相同的特征,即不會直接描寫具體的戰爭,而是利用側面刻畫、緊張氣氛的烘托等方式來敘述戰爭場面.比如«隴西行»當中,通過對士兵飛速報告軍事情況的動態化描寫,來體現戰爭的緊張.此外,戰爭類的邊塞詩也存在一個顯著的問題,即詩中含有詩人強烈的個人理想主義,大部分戰爭最終都獲得了勝利,并且所有戰士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特別是在«燕支行»這首詩中,王維更是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完全的戰士形象,雖然體現的豪情壯志、慷慨淋漓,但整體顯得過于夸張,少了一絲溫情感.王維在親自抵達邊塞后,對塞外生活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因而開始揭穿并批判軍隊當中賞罰不明以及有功不及時獎勵的弊病,體現對戰士不公待遇的同情和不滿,也更加關心邊塞戰士的情感世界,比如«從軍辭行»«隴頭吟»等.其中在«隴頭吟»中這樣寫道:“關西地區的老將不勝悲愁,駐馬傾聽笛聲不禁老淚橫流.”再如«老將行»中,形象生動的總結了老將英勇壯烈的一生,青年參軍勇敢善戰、中年戰績赫赫卻從沒有得到任何賞賜、晚年為了國家重新披上戰衣.整首詩流露著濃濃的悲涼之意,表達了王維對老將的深深同情.
(二)送別類
送別類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王維送別親人和朋友遠赴邊疆時所創作的,表達了他對親人和朋友去邊疆的深切祝福以及對他們在邊疆報效祖國的美好期望.比如在«送陸員外»«送元二使安西»«送劉司直赴安西»«送崔三往密州覲省»«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等.這些送別類的邊塞詩存在的共同之處,都是對邊疆地區的景色的描寫,借此來體現路途的辛苦,并且詩的結尾都是對朋友或親人的祝福和鼓勵,表達作者希望他們能夠建功立業.由此能夠看出,王維創作的送別類邊塞詩過于相似,并且詩的形式也如出一轍,都是描寫景色及抒發情感、遙祝和寄托的創作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這類邊塞詩的情感真摯程度,因而其成就也不是太高.但這些詩詞中卻也留下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送別類的邊塞詩對于邊疆景色的描寫的確體現了邊塞地區雄偉壯麗的風光,為讀者繪制了一幅與眾不同的邊塞風景圖.
二、王維邊塞詩的審美藝術表現
(一)通過邊塞景色表達審美意趣
«使至塞上»是王維剛到兩周河西時所創作的邊塞詩,詩中這樣寫道:“乘坐單車想去慰問邊關,途徑的屬國已過居延.向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黃河邊上落日渾圓.達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士,告訴我都護已經到達燕然.”該首詩中的前兩句表述的是此次出行的陣仗,即交通工具是單車,出行目的地是邊關,途中經過居延,并且根據大雁北歸能夠判斷出當時是夏季.看似平淡的表述,實際上詩人想要表達的是獨自上路的無助和落寞.后兩句是王維最擅長的創作手法,即以詩作畫.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邊際,晴空萬里卻看不到一絲云彩,只有天上的一縷狼煙,在訴說著戰爭故事.轉眼間到了傍晚,長河中倒映著紅日.這其中,王維使用了對比方法來構圖,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比.其一是形狀上的對比,廣闊的沙漠與一縷狼煙.狼煙是孤單的,而沙漠則是寬廣無邊的,一小一大的形狀比較,讓一縷孤煙更加醒目,沙漠更加廣袤.其二是顏色的對比,沙漠的金黃色、天空的淺藍色以及落日的火紅色.藍天下,一輪火紅的落日垂在河上,在河面留下血紅的倒影,為沙丘穿上了金色的外套.不同色彩之間彼此映襯,畫面顏色凝重,反面襯托出邊塞夜晚的凄涼,進一步表達出王維受朝廷排擠而難以訴說的情感.
(二)通過邊塞故事抒發審美情感
相對于王維創作的山水田園詩來說,他的邊塞詩通常會利用動態化的描寫來突出陽剛之氣,因為描寫戰勝需要進行動態化的烘托,否則將無法表現出刀劍齊動、鐵騎馳逐的壯烈場面.若是將«使至塞上»視為一幅恬靜的畫卷,那么王維創作的«隴西行»則是一幅讓人震撼的動態畫面.詩中寫道:“告急的軍使躍馬揚鞭,一走就是十里,一揚鞭就是五里,漫長的路程風馳電掣般一閃而過.這是西北都護府的軍使,他傳來加急的軍書,報告匈奴大軍已將我大唐西域重鎮酒泉全部包圍.在收到軍書后,抬頭向西望去,只見漫天飛雪,望斷關山也看不見烽煙的痕跡,原來軍中的烽火早已中斷.”王維在創作這首詩時,題材選擇的角度極其獨到,并沒有像其他邊塞詩人那樣直接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報送軍書這一片段來間接的描寫.王維立足點既不是軍書被送出之前邊關遭受圍堵,也不是軍書送到后派遣援軍,而是精細到快馬告急這一微小的片段.他利用工整對仗的詞句,通過夸張地語言描寫出了軍書送到途中的焦急、忐忑的氛圍,根據漫天大雪中斷了烽火信號,來突出快馬傳書的迫在眉睫.而對于戰爭的詳細情況,則讓廣大讀者自己展開想象.王維利用“烽火”“快馬”“漫天飛雪”等意象,將讀者帶進了戰爭局勢緊張、憂愁壓抑、大雪紛飛的情景中,通過實景來體現虛景,讓有形與無形有機結合,讓具象和抽象深度融合.這種巧妙的構思,獨特而細致,真正讓他的邊塞詩成為了一幅藝術作品,具有巨大的審美價值.
(三)通過邊塞音樂體現審美理想
王維在音樂方面具有深厚的天賦,創作過程中不僅有著詩人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能準確地控制有限的音響,善于利用聲音來描繪畫面,體現生動的戰爭場面.比如«從軍行»這首詩,就是一首集聚各種聲音的邊塞詩,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各種聲音在耳邊回響.其中這樣寫道:“陣陣的號角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士兵,士兵們開始緊張的準備出發.敵軍已經吹響了胡笳,戰馬嗅到戰爭的氣息也興奮地叫起來,雙方都在爭搶黃河.太陽落到沙漠的邊地,戰士們的廝殺聲彌漫在整個沙漠中.戰士們消滅了敵軍,擒獲了首領,將繩子套在他們的脖子上帶回來獻給天子.”該首詩中出現的吹角集合、戰馬嘶吼、胡笳悲鳴、馬蹄踏水、硝煙拼殺等多種聲音惟妙惟肖、躍然紙上,不僅展現了戰爭的艱辛,也歌頌了戰士們勇敢拼搏、浴血奮戰,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精神.根據聽覺的多種感受來描寫戰斗的場景,每個場景之間的銜接變成敘事過程.這樣的創作視角,與眾不同、充滿創意,用有限的文字表達出無限的意境.王維年輕期間曾擔任太樂丞,當他達到河西時,對邊塞風土民情,特別是音樂方面,有著獨到的角度和想法.大部分的邊塞詩一般將“羌笛”賦予“強烈的思鄉”含義,但王維卻另辟蹊徑,在其創作的«涼州賽神»這首詩中,他真實地描寫了羌笛在邊塞風俗民情中的作用.詩中這樣寫道:“涼州城外街道上行人不多,百里以外的烽火臺依舊能夠看到虜騎所到之處飛揚的塵土.塞神的邊塞軍士敲鼓吹樂,與城東騎射一絕的大神共同比賽.”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邊塞中迎神賽會的場景,通過對樂器聲音的直接描寫,讓其成為讀者眼中的客觀對象,不僅體現了邊塞生活,同時又描寫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活動,讓人贊嘆整首詩的韻律之美.
三、結語
王維的邊塞詩創作主要是建立在他自身對音樂及書法繪畫的喜歡上,他將個人的藝術素養全部融入到日常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唐代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題材.此外,王維的邊塞詩讓文學、繪畫、音樂這幾種不同形態的藝術在審美趣味方面相互結合,別具一格,增添了唐代邊塞詩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馬珊.繪聲繪色———王維邊塞詩的美學特點探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5(2):63-65.
[2]李術文.論王維邊塞詩的魅力構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4-67.
[3]韓朋朋.論王維的邊塞詩及其藝術創新[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2(1):91-93.
作者:于海英 單位:江蘇省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