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相通性及審美通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建筑與音樂雖存在差異性,但同屬藝術范疇。追溯建筑史與音樂史各個時期風格特征變化、代表人物和作品以及相互滲透關系,厘清建筑與音樂的歷史相通性。利用聽覺與視覺的通感,使得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相通,引入時空交錯的審美體驗。通過二者間審美通感研究,得出結構是建筑與音樂中最本質的屬性。全方位感知藝術創造的同時,對現今的建筑與音樂創作產生啟迪,不斷激發新的靈感。
關鍵詞建筑音樂歷史想通性通感
1建筑史與音樂史之間的相通性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無論是建筑抑或是音樂,在其發展過程中均是由最初的片面化逐漸轉變為全面化,兩者均經歷了自我本位發展至相對中立這一歷程。同時,建筑風格與音樂風格的變化也是如出一轍,以西方為例,西方建筑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①古希臘、古羅馬時期;②中世紀;③文藝復興時期;④浪漫主義時期。西方音樂史與之對應也分為四個時期:①古希臘、古羅馬音樂時期;②中世紀音樂時期;③古典主義音樂過渡;④浪漫主義音樂時期。古希臘建筑突出特點是遵循一定的數學比例,古羅馬時期著名的建筑專家維特魯曾撰寫過《建筑十書》,在這一著作之中對非常多的希臘文獻進行了引述,就《建筑十書》這一著作具體內容而言,其建筑專業人才培養所制定相關的專業科目里面便包含有音樂。建筑專家維特魯認為,之所以有這一課程,最主要的目標是為了讓建筑專業人才能夠學習到相關的藝術審美和體驗。并且在維特魯所撰寫的《建筑十書》中,尤為重視“均衡”的原則,其本質指的是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對應的和諧比例。同時,黃金分割、“天體音樂”等理念在當時也是非常流行。古希臘建筑形式的完美性在于不厭其煩地重復一些偏愛的形狀。這也與古希臘當時的觀念有關,古希臘人認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普通人更加完美,這個思想同時也在文藝復興時期得以重現,古希臘時期主要代表建筑是赫菲斯托斯神廟。古羅馬建筑繼承了古希臘建筑的風格,但多了些雄渾凝重,這一時期建筑的主要代表是羅馬萬神廟和古羅馬角斗場,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的音樂風格是親近自然,遵循人類自身規律,這一點與這時期的建筑所擁有具體特征恰好相符。人類發展到中世紀之后,經歷了非常長時間的黑暗階段。中世紀是一個宗教占主導地位的時期,受羅馬教廷政治與經濟上的控制,這一時期的建筑與音樂同時也是為宗教而服務。同時期音樂則以詠唱為主。此時的音樂在發展史上是禁錮最多、最灰暗的,音樂風格也是昏暗、枯燥、以單旋律重復來表達宗教精神中禁欲的思想。但是,此時的產物———紐姆譜,卻為現代五線譜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中世紀建筑風格有羅曼、哥特式建筑,羅曼建筑通常是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的氣氛,哥特式建筑則是以中世紀的封建主城堡為雛形發展而來的,建筑向上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此時羅曼、哥特式的代表分別是意大利比薩主教堂與巴黎圣母院。文藝復興之后,人們拋棄了哥特式建筑風格,重新追求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建筑風格,同時也在古典柱式構圖中體現著和諧與理性,十分注重自己的藝術個性。文藝復興所堅持的理念為人文理念,正是由于受到這一理念影響,使得人們在音樂方面擁有的全新認識與要求,不僅要求應當達到協和以及悅耳的標準,同時還應當能夠符合人們聽覺方面相關需求。在此思潮的推動下,音樂的創造力得以更好表達。此時期音樂影響力最大的便屬于古典類型音樂形式,此種類型的音樂形式更為重視作品邏輯性,要求應當處于更為嚴密的體系之下又不乏創造性的延伸,巴赫等人就是這時期著名的音樂家。這一時期建筑專家和各個音樂家均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努力尋找著一種古希臘精神,正是由于他們的不斷努力,才使得當時的建筑以及音樂等均呈現出了嶄新面貌。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產階級現實與理想之間矛盾重重,從而催生了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時期的洛可可建筑風格以華麗精巧、紛繁瑣細而著名,在藝術上比古典主義音樂更強調個性,同時在建筑上表現為超凡脫俗的趣味和異國情調。主要代表:英國議會大廈,浪漫主義音樂突出特點———每個作曲家都“自成一派”,強烈地張揚主觀情感和個性特征,同時這一時期也是音樂發展的高峰期,此時主要音樂家有舒伯特、李斯特、肖邦等。從整個音樂史以及建筑史所經歷的過程而言,兩者在進行創作過程中均存在“后續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之前因素約束”的規律,正是由于這樣規律的存在,使得兩者的初始狀態對于后續狀態均會產生較大影響,對于音樂而言其初始狀態主要指的是調性,而對于建筑而言其初始狀態主要指的是規線。而且,音樂風格可以很好地反映這一時期的建筑,建筑與藝術的發展又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題材上也具有趨同性。
2音樂、建筑之間的通感
通感又稱“移覺”,是指把不同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即五感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關于建筑與音樂,一直以來都流傳這樣的傳說,在傳說中古希臘的色雷斯城市之中有一個非常出色歌唱家奧爾菲斯,這個歌唱家所演奏的琴聲可以讓草木禽獸以及巖石都因此感動,在奧爾菲斯演奏完成之后,音樂的旋律不會散去,全部凝聚在各種建筑物之上。而人們便能夠在可以在音樂“凝固”構成的城市之中漫步,就如同是在建筑旋律里面生活一樣。古希臘的這一傳說能夠充分體現出人們對于建筑以及音樂之間所存在關聯性一種認知,即建筑韻律之間存在相通性,而且音樂能夠以特定形式“凝結”變為建筑。對于音樂以及建筑而言,兩者均為一種藝術形式,并且存在很多的共同之處,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又是兩回事,但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聽覺與視覺是可以相通的,文學上稱這種手法為“通感”。當我們聽到悅耳的音樂時,會讓人們能夠感受到相應的場景。而且,讓我們欣賞一些藝術作品過程中,同樣能夠出現一定的音樂聯想,這就是“通感”。在這里,就是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的相通性。對于建筑而言,它屬于一種空間藝術形式,不過,在建筑之中同樣存在著時空交錯的一些審美體驗。對于音樂而言,它屬于一種時間藝術,不過,在音樂之中同樣也存在著一些空間藝術的因素。建筑不同的層次能夠讓人們感受到非常強烈的一種視覺韻律,如此便實現了將時間滲透至相應的空間之中,確保建筑具有四維空間特性。而音樂通過空氣震動傳入人們的耳朵里,此過程中,人耳就會產生一種空間感。正如梁思成先生在《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一文所說:“持續性不僅包含有時間方面延續,同時也包含空間方面的延續。不過,因為作品自身抑或是欣賞著從某一空間而逐漸的轉至另一空間,便使得其擁有了時間方面的延續,所以使得作品同時擁有了時間的延續以及空間的延續。”對于建筑而言,其更加地重視協調,而對于音樂而言結構同樣是最為本質的內容,在人們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過程中,不只是對旋律的一種聆聽,而是在不同的音樂結構之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貝多芬非常著名的音樂作品《第五交響曲》,其結構便極為巧妙。這一音樂作品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主要是因為貝多芬使用各種音樂材料建造出了一座“摩天大樓”,他在設計這一音樂作品結構時同樣也應用到了建筑之中的一些結構原則。對于建筑而言,其中所蘊含的一些旋律以及音樂節奏,讓你即使在逆光之中,也可以從它的輪廓中欣賞到它的線條美、輪廓美。例如鄭州市鄭東新區CBD的中原福塔,有的人認為從正面看它像一個火箭,它腳下的會展中心就像是它騰空時的氣流;有的人認為從側面看它像一個大玉米,下窄中寬上窄;有的人則說它從后面看,它與如意湖相得益彰,像一個竹筍立于朦朧之中。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以及思想之中,建筑同樣也會隨之“移動”。而對于建筑而言,其所蘊含的“旋律”便在變化、重返、再現這一過程中,同時還存在于連綿不斷之中。通過對建筑與音樂之間通感的研究,讓我們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不同學問所存在的交叉以及滲透,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人們創作靈感,可以更好地提升人們的創造性,全面利用多方面知識,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認識藝術。
參考文獻
[1]李佳佳.中世紀哥特式建筑與音樂的“曖昧”情愫[J].歌海,2017(2):44-47.
[2]徐茜.建筑空間與音樂漸進中的對位關系[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5.
[3]羅曉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品賴特的流水別墅[J].品牌,2014(2):15.
[4]李科.中世紀歐洲宗教建筑與音樂的美學關聯[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2):136-139.
作者:吳愷峰 單位:鄭州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