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水墨畫的素描教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該文探討中國水墨畫的素描教學與西方的素描訓練方法存在的差異性及其能否相互協調、和諧統一,以期為兩者的共存提供另外的可能性。
關鍵詞:中國水墨畫素描教學;線性素描;意象表現性素描
一、中國水墨畫具備完整的體系架構
中國水墨畫是一個相對完整而且成熟的繪畫系統,有著相對完備的繪畫構架和理論評價體系,以及自身的一套訓練方法和手段,如人們熟知的《芥子園畫譜》和大量相關的鳥獸樹石等的畫譜、畫集。在西方素描體系還沒有進入中國的時候,畫家和學子一直沿用水墨畫千百年形成的觀察與訓練方法,如白描、勾線、設色、皴擦點染等。中國畫的理論儲備也相對完整、清晰,如顧愷之的《畫云臺山記》、宗炳的《畫山水序》、王微的《敘畫》、謝赫的《古畫品錄》、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書畫名家的談藝錄、畫語錄等,都是中國水墨畫較為完備的理論知識書籍。
二、西方素描訓練方法對中國水墨畫教學的影響
近現代西方以科學為主導的繪畫體系進入中國后,對中國水墨畫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訓練方法的改變。如,西方繪畫對于解剖學、光學的理論及空間透視知識的運用,使針對對象寫生成為一種較為合理和必然的手段。因此,課堂上針對客觀物象的寫生也就成為必然性和共識性的訓練方法。因為物象寫生具有一定的實驗性和反復性,所以素描成為較為合適的訓練手段和方法,鉛筆與橡皮具備可涂改和可反復修改的特性,成為課堂習作便捷的訓練工具。材料與工具的改變使繪畫方法、繪畫效果也發生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課堂上的素描訓練方法,使學習者面對客觀物象寫生的造型能力和寫實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是西方科學的訓練方法帶來的好處。
三、“水土不服”的素描訓練方法
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西方的素描訓練方法對于中國水墨畫教學來說,出現了一些“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現象。對此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是中國水墨畫教學者和實踐者一直以來都在討論的話題。一方面,有人認為西方素描的訓練方法是不能直接被消化和運用在中國水墨畫的創作實踐中的,依然沿用中國傳統的白描和水墨寫生的訓練手段;因為中國水墨畫的架構完整,不需要西方素描訓練方法,強加反而會造成教學手段的不協調和訓練的方法缺少漸進性。另一方面,有人認為西方的素描訓練方法只是一種訓練手段,無非增加了一些技術層面的反復性和涂改性;作為一種訓練方法,素描能較快地提升教學效果,能夠在課堂上解決解剖、透視以及畫面結構等基礎性問題;素描只是訓練的手段和工具,不會對中國水墨畫造成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不必對西方的素描訓練方法避之不及。這兩方面的討論也一直在中國水墨畫的教學中進行,孰是孰非,至今仍未有定論。
四、線性素描
西方素描的訓練體系,特別是對于空間的處理,體積的強調和光影的描繪,的確和中國水墨畫的審美趣味、審美意境在某些方面會有沖突、不協調。中國水墨畫強調師法自然,強調個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而西方的素描更多強調形體的實在。那么,我們能否應用拿來主義的方法,除去西方素描訓練對于中國水墨畫而言的“糟粕”,取其所謂的“精華”,為我所用?中國水墨畫強調線的因素和對客觀物象意象性的感受,基于這兩點,可將西方全因素素描進行拆分、解構,將中國畫中的線的因素和意象的因素單獨提出,并且作為訓練的主要方法和手段。線性素描將中國畫中的線描和西方素描中線的因素進行整合、融匯。在面對客觀物象寫生時,以線的因素(中國水墨畫中的線和西方繪畫中的線)為主導,畫者在描繪客觀物象同時,體會中國水墨畫中的線和西方繪畫中的線的差異性與獨特性,使兩者相互融通、相互促進,并體會線與線之間不同的處理方法和表現力,使作品內容更加豐滿、多元。
五、意象表現性素描
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可以說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融入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意味的具體形象。西方繪畫體系中有表現主義,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形成的對客觀形態的夸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流行于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西方的表現性繪畫和中國的寫意性繪畫雖然說辭各有不同,但其意相近。意象表現性素描就是以西方繪畫中的表現性和中國水墨畫中的意象性為基礎,同樣是對全因素素描進行拆解,強調素描中的表現性因素,并結合中國水墨畫對客觀物象意象性的表達、表述,使兩者能夠實現和諧統一、相互促進,在課堂實踐中使意象表現成為描繪客觀物象的核心和主導。
結語
課堂教學其實也是一個實驗和實踐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和偏頗,也難免會走一些彎路,但探索的意義就在于能積累一些經驗。有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減少一些目的性和成果性,對一些不成熟的探索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生活如此,教學亦如此。
作者:李威 單位: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