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教育專業素描教學模式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藝術教育專業是為適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應運而生的,作為一種新型專業,傳統的素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本文以西安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專業為例,以非藝術類生源特征為切入點,探討藝術教育專業素描教學模式的實踐要求,通過對基礎課程的探究不斷完善藝術教育專業教學體系。
[關鍵詞]非藝術類生源藝術教育素描教學實踐
一、傳統素描教學模式在藝術教育專業實施的問題分析
藝術教育專業的招生給我們的素描基礎教學提出了一個問題:美術學院傳統的素描造型方法是否適合非藝術類生源人才培養的需求?這個問題要從專業培養目標和生源特點進行分析。1.專業培養目標。傳統的素描教學大綱及教學模式都是圍繞藝術類美術專業學生人才培養計劃進行的,美術專業是以培養藝術創作專業人才為目標的,如美術學院的國畫專業、油畫專業、版畫專業、雕塑專業、影視動畫專業等。這些專業的學生在美術專業課程學習上是要求精而深的,而藝術教育專業則是以培養能寫、能畫、能唱、能教、能從事藝術教育管理及教學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藝術教育專業的課程特點是廣而博的,所以對學生來說,只要掌握美術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了。2.生源的特點。以往,美術學院各個專業的招生通常都是藝術類生源,這些學生在高中階段或初中階段就已經進行了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訓練,具備了一定的造型能力。藝術教育專業則是從普通類非藝術生源中招生,這些學生在專業課方面和藝術類學生有著很大的差異。非藝術類學生相對于藝術生來說普遍文化課基礎較好,對于文理科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和全面,并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做事情、考慮問題縝密細致。他們進入美術學院以后,對專業理論課程與公共理論課的學習和掌握有明顯的優勢,如外語、大學語文、藝術概論、音樂欣賞、中西方美術史、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但他們在美術專業學習方面,與藝術類學生相比有一定的劣勢,非藝術類學生沒有繪畫基礎,一切專業學習將從零開始,并且非藝術學生在審美、空間想象及動手能力方面都弱于藝術類學生。因此,這就導致一些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缺乏自信,甚至會影響他們以后專業學習的積極性。
二、適合于非藝術類生源藝術教育專業的素描教學模式
根據以上對生源及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需求的分析,傳統的素描基礎教學模式對非藝術類生源的學生顯然是不適合的。因此,西安美術學院全面整合美術專業教學的內容和資源,構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多模塊相互既獨立又銜接的教學體系,建立了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綜合藝術特長的復合型藝術教育人才和以藝術教育師資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根據國家對藝術教育專業的課程要求,針對非藝術類生源的特點,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改革,初步摸索出一套適合藝術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素描教學方案。教學模式以強調學生的認識、注重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線。整個素描教學模式體現在教、學、練、思、評五個方面。1.“教”是以任課教師作為主導開展認知性教學,這里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個是傳授知識技能。素描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影響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有:學生的個性、年齡;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個性風格;教學內容的操作難易程度及教學環境等。理論課程學習是這些非藝術類生源學生的強項,但是學習繪畫基礎知識技能卻是他們最頭疼的。教師面對這些非藝術類“零基礎”的學生,再用美術學院專業學生的要求及教學方法教學就會出現問題。在造型訓練時,無論是臨摹課還是寫生課應盡量回避難度較大的、降低形態準確的要求,排除過多的技術性因素。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避免學生對造型技術產生畏難的情緒或“不敢畫”的恐懼心理。鼓勵學生自我表現和談論個體感受,盡可能地讓學生在課程中獲得愉快和積極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給學生講授素描理論知識及賞析繪畫大師的作品,培養學生對繪畫藝術的認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在素描課程的第二階段,開始進入技能學習,畢竟素描是一種造型行為,要求學生將看到的或想到的事物通過圖形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或結果就涉及對造型能力的要求了。在基礎實踐課中,教師通過大量講解、分析名作,強化學生的理論認識和綜合造型能力,培養他們眼、腦、手的協調能力。鼓勵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作畫,體驗多種材料帶來的不同表現效果。對這些專業“零基礎”的學生除了耐心講解、輔導,還應多以鼓勵表揚為主,這樣做既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又能提升學生的繪畫興趣,增強他們學習藝術的自信心。2.“學”主要是以學生作為主體,注重引導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加強對其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大學生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自主學習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剛進入學校都是比較新奇和盲目的,一切都是按照學校的安排被動地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培養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成為教學的重點。針對非藝術類生源的特點,教學初讓學生運用各種材料工具在紙上進行“涂鴉”練習,淡化造型要求,強調個人主觀感受的表達,讓學生充分體驗素描材料的性能,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對寫生、臨摹的內容、工具材料和角度方面都由學生自己來選擇和處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3.“練”是指在教學的要求下,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造型實踐操作的訓練,其目的就是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練”是技能實踐最直接的體現,分為多模塊內容的相互獨立又相互銜接的分階段練習。如涂鴉練習、小構圖練習、點線面練習、黑白灰調性練習和綜合練習等。這些練習是通過作業數量和質量的“硬性指標”完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訓練學生對繪畫工具材料的應用能力,使其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和基本的表現方法。在課時安排上,減少了傳統素描教學中長期作業的內容,加強了中、短期作業的訓練,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掌握對未來專業學習更有用的造型基礎。4.“思”是思考與反思。素描基礎課程是需要思考與感悟的,不能從表面理解和感悟繪畫語言,如果那樣,畫出來的東西也是僵化的。課余時間要求學生到圖書館和畫庫大量閱讀大師的書籍和畫冊,教師利用網絡和微信平臺將積累的優秀作品和資料與學生分享,以此提高學生對素描和藝術的認識,并且布置課題,讓所有學生參與其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只靠技術層面引導學生是不夠的,只有師生思維互動才是一個良性的教學狀態。傳統的素描教學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技能訓練,忽視了學生的感受與交流。所以在技能訓練作業之外,還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后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論文或者寫一篇帶有個人觀點的感想。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課后思考,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認識,對培養學生文字表達的習慣和藝術思維能力有著深遠的意義。5.“評”是評價。傳統的藝術類學生專業課考核方式側重于作業結果的考核,對學生學的過程缺乏考核,再一個是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同,單從畫面結果和對藝術類學生作業要求來給非藝術類藝術教育專業學生打分數,顯然是不科學的、不全面的評價,這樣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在教學過程中,非藝術類的學生雖然造型基礎差,但是他們的自律性與團結合作的能力比較強,這些都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全面評價一個學生學習結果時應將教學過程和結果結合起來看。學生的最終成績是由平時的課堂考勤、作業數量及質量、最后的考試作業質量三個方面綜合考評的,并且每次課程結束后,不是由任課教師單一打分,而是由系部組織各個教研組的教師綜合評分的。
結語
非藝術類生源藝術教育專業課程內容多、教學時間緊、學生“零基礎”等,給美術學院專業教學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例如:為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實質性的“技術干涉”,往往對學生過于“寬容”,對非藝術類的學生來說,則會因缺乏造型技術的“硬性要求”而受益有限。藝術教育專業畢竟是一個新專業,從生源情況到培養目標都區別于其他專業,所以課程內容及實踐過程出現問題是正常的,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地完善教學體系,就能使這個專業逐漸地成熟起來。
參考文獻:
[1]王雪青、鄭美京:《素描》,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2]王中義、許江:《從素描走向設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5。
[3]張春陽:《素描快寫》,遼寧美術出版社,2010。
[4]楊立梅:《綜合藝術課程與教學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滕守堯:《藝術與創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趙健、張元稼:《素描基礎》,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王志琪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