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智慧水利中水利施工管理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智慧水利”就是將互聯網與水利相融合,實現水利信息的共享。主要分析“互聯網+智慧水利”對水利施工現場管理的影響,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實現“互聯網+智慧水利”在水利施工現場管理中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智慧水利;水利施工;現場管理
0引言
2015年國務院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淮安市政府在《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了加大推進“互聯網+智慧水利”建設。近年來,在智慧水利的建設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基本實現水利工程管理巡查工作的實時上報,防汛信息數據實時查詢、分析、處理等。但在水利施工現場的管理中運行“互聯網+智慧水利”還存在著薄弱環節,利用率較低。因此,探討在水利施工現場管理中運用“互聯網+智慧水利”對水利施工建設的創新有著重大意義。
1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的特點及現狀
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特點是地域分布廣、施工現場管理部門分散、信息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地質、氣象、水文和地形條件等;而且工程多位于偏遠地區,管理區域范圍較大,施工環境惡劣。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現場管理特點是“零星的”“局部的”“分散的”,把“互聯網+智慧水利”引入水利工程施工現場管理的各個方面當中去,可以更好的加強水利工程施工現場管理,有效的實現水利信息的共享,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1]。水利工程施工現場管理問題主要包括:施工人員管理、特種設備管理、物料管理、質量安全管理及綠色施工管理。
1.1施工人員管理
主要表現在施工人員管理混亂,勞資糾紛頻發,作業安全隱患,現場人員管理復雜,后勤保障能力差等。
1.2特種設備管理
主要表現在大型特種設備監管困難,比如監管人員無法及時掌握塔吊頂部風速、大臂轉速,難以實時指揮;垂直度檢測數據不能夠實時掌握,運行存在傾覆隱患等。
1.3物料管理
主要表現在清點手段落后,管理成本高;材料費約占整個工程造價費用的50%以上;進場材料驗收、入庫、發放采用手工完成,常導致數目誤報。
1.4質量安全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危險區域繁多,現場管理基本上靠人力手段檢測,效率低,難做到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管;工程結構安全檢測困難,不能實時監控,比如大體積混泥土的檢測,檢測期間應該有專人按照間隔24h連續進行,檢測點多、周期長、數據大等,檢測工作效率低、人為誤差大、不便于管理。
1.5綠色施工管理
主要表現在工地污染較重,檢測設備落后,檢測時候靠目視,不能做到定期檢測與記錄,比如工地揚塵、噪聲、污水等問題。
2“互聯網+智慧水利”在水利施工現場管理中的應用模式
目前在施工現場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經常利用社交軟件QQ、微信等一些異常信息、施工照片來進行輔助管理。但這些社交軟件對于水利施工現場管理不具有專業性、集中性、系統性。那么如何在水利施工現場管理中引入“互聯網+智慧水利”模式呢?
2.1建立工地現場管理互聯網平臺
工地現場管理互聯網平臺是各個業務系統的基礎管理平臺和監控中心,可以自動獲取視頻、軌跡及各類數據,并分析、統計監測數據報表,構建信息門戶,統一管理各類前端設備。工地現場管理互聯網平臺主要包括以下系統:勞務實名制一卡通系統、特種設備檢測系統、環境檢測系統、物料計數系統、安全質量管理系統、移動終端APP管理系統等;工地現場管理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服務等技術將各方面系統數據有機的聯系起來,實現工地管理現場數據的感知、傳輸、應用的網絡化與智能化。
2.2建立工地現場管理平臺應用總體框架
通過在水利施工現場建立“互聯網+智慧水利”應用總體框架,可以區分出每層的組成部分和應用職能。總體框架主要包括:用戶層、應用層、支撐層、傳輸層、感知層[2]。其中用戶層主要指的是項目施工管理人員,主要包括:項目經理、總工、技術管理人員、設備管理人員、材料管理人員、安全管理人員、質量管理人員等;應用層主要包括工地現場管理平臺的各個方面:勞務實名制一卡通系統、特種設備檢測系統、環境檢測系統、物料計數系統、安全質量管理系統、移動終端APP管理系統等;支撐層主要是指數據處理運行平臺,主要包括:互聯網中間件、數據存儲中間件、數據集中展現中間件等;傳輸層主要包括:特種設備黑匣子、數據接收機、溫度數據采集器、揚塵檢測儀、移動手機等;感知層主要包括:風速傳感器、角度傳感器、幅度傳感器、位移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
2.3解決互聯網+智慧水利”在水利施工現場管理中的實施方案
2.3.1勞務實名制一卡通實施方案
在水利施工現場對勞務人員實施勞務實名制一卡通,實現實卡門禁,考勤、訪客、就餐、消費、巡檢、違規、簽到、節水、工資發放等應用,并且可以建立工人出勤與工資支付臺賬,減少勞資糾紛。
2.3.2特種設備監管實施方案
如塔吊運行監控系統,由安裝在塔吊駕駛室內的制動控制黑匣子,角度傳感器、幅度傳感器、傾斜傳感器、風速傳感器、無線通訊模塊、地面遠程監控平臺組成;系統主要包括風速報警、防傾斜、防多塔吊碰撞、制動控制等多種功能。
2.3.3物料管理計數系統
物料員通過先進的手持式智能計數終端對物料進行拍照,實現自動計數統計,并支持人工修正計數結果,經物料員確認后上傳到工地互聯網管理平臺;物料主管人員通過查看照片和驗收記錄,避免出現物料誤報、虛報等問題。
2.3.4質量安全監控系統
例如:①大體積混凝土無線測溫系統。通過在大體積混凝土測試點安裝溫度傳感器,采用無線數據采集器對溫度數據采集,再通過無線中間繼電器、無線數據傳輸模塊、GPRS服務器等,將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數據傳入工地互聯網管理平臺,實現溫度數據搜集和整理;②高大支撐模板監控系統。系統由前端采集器、智能采集儀和監控軟件等組成;通過前端傳感器對高大支撐模板的沉降、支架變形和立桿軸力進行實時監測,并支持超限預警、危險報警燈功能。
2.3.5環境監測系統
環境監測系統可以對揚塵、噪聲、污水等實施監測,可根據工地面積大小,在廠界周邊處安裝噪音、揚塵自動監測儀,實現自動監測噪音、PM2.5、PM10等數據,再通過光纖、無線網絡等將數據上傳至管理平臺,在管理平臺可形成數據變化曲線圖,對水利工地現場實施動態實時監控。
2.4利用移動互聯網手機APP進行水利施工現場管理
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4G的快速發展,在水利施工管理過程中引入手機APP參與現場管理,可能會給“互聯網+”時代開創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如工地安全管理APP,它的主要優勢在于:①隨時上報安全隱患;②人人參與安全管理;③實現安全隱患實時跟蹤;④實現定期定點巡檢;⑤可支持安全數據動態分析。工地安全APP安全隱患處理模式:①施工人員或安全員發現安全隱患后,通過手機APP進行拍照上報,并描述安全隱患情況;②專職安全員確認安全隱患后,對其進行等級和類型劃分,然后上報給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進行處理;③相關責任人收到安全隱患信息后,指派人員進行處理,處理過程中采用圖片、視頻、文字描述記錄,并上傳至APP軟件;④處理完成后,監理或專職安全員現場進行復核,并上傳結果,形成處理流程閉環[3]。在處理過程中,安全隱患信息可通過透明化處理,施工單位人員、監理單位人員、建設單位人員、設計單位人員等,均可查看到安全隱患的處理過程和結果,全員進行監督,保證施工現場每個安全隱患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
3結語
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水利建設、管理、分配和調控都應該運用“互聯網+”、互聯網思維,進行創新性的變革。近年來,“互聯網+智慧水利”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一致重視,并重新定義了現代化水利建設與發展。目前,“互聯網+智慧水利”建設也取得一定的建設成果,像水情信息、防汛預警等均能做到資源信息共享,水情災害提前預警等[4]。下一步,我們應該繼續擴大“互聯網+智慧水利”的推廣領域,在水利建設施工現場中也引入“互聯網+智慧水利”理念,為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管理帶來“質”的飛越。
參考文獻:
1.趙彤,邱春.互聯網思維及“互聯網+水利”淺析[J].東北水利水電,2015,10:59-62.
2.余麗華,修鏡洋.“互聯網+智慧水利”研究與實踐探討[C].探索“智慧水利”推動科技創新——2017.
3.劉世隆,林恩德,劉龍輝.“互聯網+”在水利水電工程現場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安全生產與監督,2016,14:46-47.
4.李軍,戴昱.移動互聯在防汛工作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6,(04):290-291.
作者:胥照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