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軟基處理水利施工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水利工程基坑支護結構設計
基坑西、南、北側開挖采用錨桿支護+排樁+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2道預應力錨桿支護。放坡其坡度為1∶0.5,邊坡共設四道錨桿,其分別設置在開挖面以下1.4m、2.8m、4.2m、5.6m處。外側設1m寬平臺及300mm×300mm排水溝;排樁外側止水帷幕采用Φ900高壓旋噴樁,樁間重疊300mm;排樁中間設置Φ900旋噴樁,與外側旋噴樁塔接300mm;排樁Φ1200,間距1500mm,圍護樁頂設置1200mm×600m冠梁;豎向設置二道預應力錨桿:第一道距灌注樁頂面1.2m,第二道距灌注樁頂面4.2m。
2水利施工軟基處理工作施工
對水利施工軟基處理工作的安全穩定性而言,除了有可靠的圍護結構體系,還需要進行科學、合理及規范的施工。往往一些較大水利施工軟基處理工作在圍護結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以保證工程在實施中的安全,但對施工環節不夠重視,從而使基坑出現險情,為此只有做到二者雙管齊下才能更加確保水利施工軟基處理工作的安全。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強夯法對水利施工軟基進行處理,所謂強夯法就是把80千牛的夯錘上升到6~30m之間的高度,使夯錘進行自由落體運動,利用夯錘自身重量將土夯實。強夯法大多用在以沙土和黃土為主要成分的土層。灌漿將可以凝固的一些液體,利用液壓方法或者氣壓等方法注入到地基的土層之中或者注入到建筑物和地基結合的空隙。灌漿所用的液體大多是水泥漿、粘土漿以及其他化學物質如聚氨酯材料和硅酸鹽等。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淤泥軟土地。
3地下水降水
3.1坑內排水
在基坑圍護結構灌注樁外側設置高壓旋噴樁形成一道止水帷幕,基坑采用管井對坑內地下水進行降排措施,工程施工前依據降水井的平面位置布置圖進行布置并根據現場情況進行降排。
3.2坑外降水
坑外設置24口深井,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將作為水位觀察井,以監測地下水位的變化情況。當止水體系高度較大時,其容易出現局部失效,在旋噴樁接縫處可能出現嚴重滲水現象,致使坑底發生流砂,管涌現象。當出現止水失效時,可在止水帷幕外側加設降水井點,通過抽降基外地下水,減小坑內外的水頭差。降水管直徑采用Φ600,井管采用外徑Φ315,內徑Φ300混凝土井管或波紋管,深度至強風化基巖。
4基坑開挖施工
4.1總體施工順序
場地整平、放線定位→鋪設臨時道路→基坑外側設置排水溝、集水坑→工程樁(支護樁)、旋噴樁施工、深層攪拌樁施工→基坑內管井降水→外圍土方分層開挖→放坡、土釘墻施工→冠梁施工→預應力錨索施工→機械分段分層挖土至地下室基礎底板→人工開挖修整。
4.2土方開挖及支護順序
基坑縱向開挖分兩階段,以支護冠梁為分界,絕對標高19.0m到絕對標高13.0m(邊坡支護)為第一階段,絕對標高13.0m至絕對標高7.5m(圍護樁支護段)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第一層開挖至17m→修坡→施工土釘墻→第二層開挖15.5m→修坡→施工土釘墻→第三層開挖至14m→修坡→施工土釘墻→第四層開挖至13m→修坡→施工土釘墻。第二階段:第一層由13m開挖至11m→施加第一道腰梁和預應力錨索→第二層由11m開挖至9m→第三層由9m開挖至6.5m→施加第二道腰梁和預應力錨索→挖至5.5m。根據我國地層損失系數的管理標準可知為5%,結合工程技術人員的實測數據和工程地質情況,取地層損失率a=2%。根據Peck公式計算得,施工帶來的地表沉降最大值可達19.11mm,這與數值模擬計算得出的在未加固工況下地表最大沉降18.8mm是相符的,從而驗證了軟基處理后沉降是穩定的。
5結語
軟土地基環境下水利工程中的基坑所在的位置周邊情況復雜,周圍均有重要的建筑、道路以及地下管網等,從環境、安全、經濟及支護形式等考慮最后提出放坡+排樁+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預應力錨桿作為基坑的支護體系。通常,水利工程所在地區地下水水位埋深較淺以及毗鄰江河,基坑內中砂及以下砂層透水能力較強,在雨季江水位上升,基坑內地下水水位受到江水位影響很大,因此在坑內及坑外分別設置一定數量的降水井進行降水。最后,為了保證基坑在開挖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分別對基坑各邊坡提出詳細的開挖施工方案。
作者:張仁堯 單位: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