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利水電工程灌漿施工技術控制過程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灌漿工程施工一般用于工程輔助施工,如穩定開挖面、增加土層的抗液化能力、建筑物扶正、及地面強化,其灌漿后可達止水、強化、穩定等效果。由于灌漿目的不同,所選擇的灌漿方式、灌漿材料、灌漿量、改良效果檢核、與灌漿工程成本,也隨之不同。文章根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的實際,對灌漿施工技術控制過程進行探討。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灌漿施工;控制過程;灌漿方式;工程成本
0引言
灌漿是指將具膠結性漿液注入欲改良的土體中,其灌漿壓力可在土體中形成水力破裂,使土壤造成的裂縫,并對土壤造成擠壓作用;漿液固結后對土壤亦可提供加勁作用[1]。漿液灌入機制與土層種類與灌漿材料有關,一般而言可分為擠壓灌漿、滲透灌漿,與脈狀(劈裂)灌漿等。
1灌漿施工的機制
1.1擠壓灌漿
此種灌漿方式是通過稠度高的漿液注入地面中,形成接近球形或圓柱形漿體,并推移、擠壓鄰近土壤,使土壤趨于密實,減少后續所發生的沉陷;甚至補償先前土壤沉陷的體積,造成地面局部隆起,以扶正傾斜的建筑物。1)灌注初始階段:灌注漿液形狀類似于球狀體,使漿液由內向外推擠土壤,由于土壤受到推擠變形進而造成擾動,使得周圍產生一超額孔隙水壓力的區域。2)灌漿壓力持續增加:灌注漿液形成的球狀體會迅速變大;當灌漿的壓力達到足以破壞土壤結構時,漿液便會劈裂形成一弱面;此時造成土壤應力的改變及灌注壓力的下降。3)使用高黏滯度漿液灌注的過程中,由于漿液無法侵入裂縫中,只能造成球體的擴張;同時受到球體擴張影響,僅在出漿口附近有超額孔隙水壓力產生[2]。發現將高稠度的漿液灌入地面后,漿液會向四面八方發展。灌漿初期因垂直阻抗大于水平阻抗,漿體有較往水平發展的趨勢;當灌漿團塊逐漸擴大,水平阻抗力大于垂直方向時,則漿體開始往上發展。基本上,各種土壤皆可用擠壓灌漿工程施工,但因黏土的滲透性低,擠壓灌漿成效會受到較大的限制。同時,若在近地表處及無側限的邊坡,因其束制力不足,擠壓灌漿所能產生的效果較差。擠壓灌漿工程施工的缺點,是為無法在同一點重復灌漿。由于前次灌漿漿液凝結后強度高,使得之后的灌漿無法有效破解推擠,因此必須重新裝設灌漿管;否則會導致壓送低流動性漿液的壓力增加,造成灌漿管內的漿液流動度降低、產生塞管的情形[3]。
1.2滲透灌漿
本灌漿方式是在不改變土壤顆粒原本的排列狀況下,用灌漿液填充顆粒間的孔隙,以取代孔隙水與土中空氣。灌漿程序是漿液經由灌漿管,灌注至土壤;漿液以放射狀向外擴散流動。漿液滲透范圍受到漿材種類、漿液黏滯度、土層種類及滲透系數、灌漿壓力及速度等因素影響。
1.3脈狀(劈裂)
灌漿脈狀灌漿的改良機制為漿液以水力劈裂(hydro-fracturing)方式侵入地面土壤中,形成手指狀、樹枝狀或礦脈狀的改良體,達到壓擠、加勁土壤的效果。
2案例分析
2.1工程概況
遼寧地區某大壩在初步設計時曾要求心墻瀝青混凝土的K值為600-800。在第一標段施工中曾發現,現場取樣室內成型試件和現場芯樣測試的瀝青混凝土K值偏低。為此補充進行了瀝青混凝土三軸復核試驗和抗拉強度試驗。試驗發現,瀝青混凝土的填料用量和填料細度對K值影響顯著[4]。
2.2土壤滲透系數
細粒料會改變砂土結構,當細粒料充填于土壤顆粒間時,會使孔隙變小,而降低其滲透性。土壤滲透系數的高低與土壤顆粒的粒徑分布曲線和蒙脫土(montmorillonite)含量有關。就純砂土試件與粉土質砂試件做比較,粉土比砂土的粒徑小,因此,粉土質砂試件滲透系數本身比純砂土試件還要低。但是,純砂土試件添加蒙脫土之后,滲透系數快速降低,甚至比粉土質砂的試件無添加蒙脫土的滲透系數還要低,所以,細粒料的含量對于滲透系數影響重大[5]。再者,當蒙脫土含量>15%時,由于粗顆粒間的空間被蒙脫土所填充,該土壤的滲透性被細顆粒所控制,因此滲透系數很低,所以當蒙脫土含量>15%時,其滲透系數為一定值。當細粒料含量少于5%時,土壤的工程性質是由粗顆粒土壤所控制;而在細粒料含量大于12%時,粗顆粒土壤的顆粒與顆粒之間被細粒料分隔開,此時,土壤的工程性質由細顆粒土壤所控制,如果細粒料含量介于5%-12%之間,則土壤的工程性質由粗顆粒與細顆粒相互影響。就水泥漿液而言,水灰比低者,相對水泥用量多,而水泥用量的增加,意味著粗顆粒的水泥含量也會跟著增加,則在滲透的過程中,砂土就像是一種濾材,其某一部分土壤的粗孔隙孔徑,可阻擋某一部份的粗顆粒水泥粒徑通過;又某一部份土壤的中孔隙粒徑,可阻擋某一部份漿液的中顆粒的水泥粒徑通過,最后只讓細顆粒的水泥通過。對于正常壓密及輕度過壓密黏土層而言,開始灌注的初期,漿液主要是對土壤進行壓密作用,激發較多的超額孔隙水壓力。當灌注過程結束后,該黏土層隨著時間增加、超額孔隙水壓力逐漸消散,其灌漿效率減少量較多;反之,在過壓密比較大的黏土層內進行灌注時,由于土壤強度較大,灌注的過程中,試件內只有出漿口附近激發正值的超額孔隙水壓力,故在灌漿結束后,其灌漿效率減少量則會較少。
2.3邊界效應的影響
以擠壓與脈狀方式來進行灌漿;在使不同尺寸的試件,使用較小直徑的試件,最終灌漿效率明顯則高于直徑較大的試件。因此,進行現地灌漿時,灌漿孔之間的距離越小,最終灌漿效率也將提高。
2.4單點灌注及多點灌注的灌漿效率
以擠壓方式進行灌漿,考慮單一灌漿管及四支灌漿管同時灌注的方式進行灌漿。得知隨著時間的增長,單點灌注灌漿效率降低幅度皆大于多管灌注的情況。由于多管同時進行灌注時,受到邊界條件影響較大,故最終的灌漿成效也較優于單點灌注的試件。
3結論
在水利水電工程灌漿施工技術探索中,砂土的粉土含量越多可以使試體顆粒的總表面積增加,砂與漿液接觸面積就越大,此時漿液所能提供的黏著力也越大,因此表現在單壓強度上的值也越大。通過將原本分離的巖石凝結為一個整體,以提高地基的承載力、整體性和抗滲性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劉瑞懿,于習軍,肖碧.高水頭大流量集中滲漏反向控制灌漿技術研究[J].人民長江,2016(12):75-78.
[2]張繼軍,周青高.水利水電工程灌漿施工技術與質量管理措施分析[J].施工技術,2016(S1):930-932.
[3]魏濤,邵曉妹,張健.水利行業化學灌漿技術最新研究及應用[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4(02):77-81.
[4]謝孟良.亭子口水利樞紐蝸殼回填及接觸灌漿施工質量監控[J].水力發電,2014(09):47-48.
[5]夏可風.再談灌漿工程的計量方法及施工亂象的治理措施[J].水力發電,2013(07):47-54.
作者:張建平 單位:遼寧江河水利水電新技術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