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水利建設強化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加,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水資源污染的加劇,使得全球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課題。改革開放以來,西吉縣水利建設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大力提倡興建治溝骨干工程壩系,推行溝道壩系化新思路。
關鍵詞:生態環境;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建設
水是生命之源,是經濟發展的命脈。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加,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對水資源污染的加劇,使得全球水資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議題,也將是21世紀全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近幾年,我國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由于水資源貧乏,同時對水資源的需求在不斷增多。因此,為了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現狀,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區開始大力興建水利工程,為本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能源。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就是西吉縣在長期同水土流失斗爭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它既能攔截泥沙,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又能增加糧食產量,幫助群眾致富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縣域內,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大量山體滑坡,攔截溝道,形成了包括黨家岔水堰在內的40余座堰塞湖,這些水堰在隨后的運行中,卻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也為當地群眾在大力發展骨干工程壩系建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上世紀70、80年代,西吉縣開始了大規模的溝道治理工程建設,修建了一批事關全縣經濟發展建設大局的小型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西吉縣域水利工程建設格局。但是,由于受到當時人力、物力、技術條件等的限制,這些工程抗洪標準較低,在流域內的分布缺乏科學論證,相對比較零散,沒有形成完整的流域壩系,同時由于流域上游缺乏必要的小型溝道工程和坡面治理工程,致使這些水庫、塘壩由于淤積嚴重已淪陷為今天的病險水庫,不僅沒有發揮出其應有效益,而且成為制約全縣農業發展的“當頭之患”。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0年來,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在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大力提倡興建治溝骨干工程壩系,探索推行溝道壩系化新思路。
一、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1.對當地氣候的具體影響。一般來說,控制一個地區氣候的是大氣環流。但是如果在一個地區修建了大型或者是中型的水利工程以后,就會改變該地區的水體和濕地面積,從而使得該地區空氣濕度增加,從而對當地的氣候環境產生影響。比如說降水、氣溫和風霧等。
2.對局部降水的具體影響。修建水利工程還會對局部的降水產生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會導致降水量增加,改變降水的分布狀況、改變降水時間。在建設水利工程以后,就會在該地區形成很多積水,這些積水在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就會被蒸發,使降水量增加。一般來說,降水地區出現變化以后,迎風面的降水量大,而背風面的降水較少。這樣就會造成水壩及其周圍的降水減少,而外圍地區的降水增加。在大氣對流的影響下,在夏季降水會很多,而冬季比較少。水利工程的建設能直接破壞陸生生物和植物。水利工程還會導致嚴重的土壤鹽堿化,間接地影響動植物的結構、種類和生存環境。
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作用
由于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我國高度重視和發展生態水利工程。生態水利工程在傳統的水利工程的基礎上,注重水生態的修復和保護工作。
1.生態水利工程能保護河流的多樣性。生態水利工程要求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之前,要對河流的現狀和河流的地貌情況進行深刻的調查和評估。包括調查河流的構成和形狀,河流水位的變化幅度,河床的穩定性,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橫截面形狀等方面進行仔細的考察和研究。它還包括對河流生物的調查,對河流周邊動植物的分布規律、數量和種類進行分析,并且建立生物數據庫。
2.生態水利工程能保護河寬,減少工程占地。加強生態水利工程,能夠減少河流兩岸的占地面積,增加土地的有效使用面積,減少工程占地。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能更好的保護好河流的寬度,減少違章建筑的占地。此外,還能避免直立式護岸的缺點,使河道的自然生態系統和城市的景觀、生態系統相協調。
3.生態水利工程有利于河床岸坡的防護和建設。生態水利工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基礎上,注重生態和景觀護岸形勢的多樣化。為了讓動植物、魚類、水域植物等有更好的棲息和繁殖的環境,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盡量使用良好墊層結構和反濾結構的堆石。
4.生態水利工程能修復已破壞的河道,修復河流整個生態系統;生態水利工程還加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改變傳統單一經濟技術評估的方式,進行整體的規劃和建設。
三、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1.重視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進行生態環境知識的全面教育,通過大力宣傳生態環境和生態治理的重要性,讓全民都意識到生態破壞帶來的嚴重危害性和生態治理保護的重要意義;其次,要從農村的能源建設著手,解決由于生活燃料缺乏而造成的植被破壞,導致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只有解決好農村能源問題,才能使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得到支持;最后,要加大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力度,采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
2.防止水體污染。一要盡可能減少排污量。要求各生產企業對自己的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等有嚴格的要求,使其在生產過程中盡可能節約用水,減少產生的污水量,從而達到減輕對水體的污染。同時,對產生的污水,在未達到排放標準之前,嚴禁直接排入水體。二要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提高污水處理技術。應加大對水工業的投資,對已有的水處理設施,應使其全面運轉,提高污水處理量;對已老化了的污水處理設施,應進行及時的改進,提高其處理污水的能力;對擬建的水處理設施,要盡可能使其規模化,高效率。同時,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使污水處理的結果更加接近自然水體。三要努力實現污水循環使用和污水資源化,以降低水資源開發的壓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減緩水危機現象。
3.節水和污水回用。節水是一種戰略,既可減緩當前水資源危機的現狀,減輕水資源開發的壓力,又可對水資源起到一種保護作用。對于農業節水主要從節約灌溉量和減少損失量兩方面來考慮。一方面,改革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向常規節水轉變,由常規節水向高技術節水轉變,采用地下管道灌溉、噴灌、滴灌、微灌等技術;另一方面,建立地下水和地表水轉化開發模式,加大投入,興修水利,逐步用山區大容量水庫替代蒸發量大的平原水庫,對灌區原有的灌渠、堤閘等水利設施進行防滲漏整改,科學合理地布局農灌(排)網,減少輸水過程損失。城市節水首先可通過改進生產技術來實現。對產生的污水,努力實現污水循環使用,以減輕水資源的壓力。其次,要把節水宣傳與節水管理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節約用水意義的認識,提倡節約每一滴水,杜絕任何“跑、冒、漏、滴”現象。
四、結語
水利工程建設確實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多的影響,造成當地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造成生態系統的惡化,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避免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各種弊端,積極強調和開展生態水利工程,做到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生態水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長遠的,它已成為實現我國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
參考文獻:
[1]李蓉.趙敏淺析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J].生態經濟,2008(01).
[2]聶煜鴻,盧俊林,柴冬梅.探析水利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關系[J].甘肅農業,2013(08).
作者:劉彩霞 單位:西吉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