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水利防洪工程生態護坡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水利防洪工程在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重視其建設的有效性。生態護坡建設可以在不破壞當地生態的基礎上,全面提高河堤的安全性與穩定性,被廣泛應用于水利防洪工程。本文在概述生態護坡建設的基礎上,總結了水利防洪工程中生態護坡建設需要遵循的原則和生態護坡建設措施,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水利防洪工程;生態護坡;建設
對于水利防洪工程來說,生態化建設十分關鍵。水利防洪工程生態護坡建設即為借助植被對坡面進行保護,以免流水對護坡造成危害和影響,屬于一種綜合性的生態化工程技術。有效開展生態護坡建設不僅可以保護河道體系,還可以保障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性。
1生態護坡建設概述
生態護坡建設既可以提升水利防洪工程建設的有效性,還有著較強的生態作用,是維持社會健康發展的衍生品[1]。在水利防洪工程建設過程中,生態護坡建設應對工藝方法、所需材料及結構等進行仔細研究,并將土石材料和綠色植被有效融合,在豐富工程結構性能的同時,還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
2水利防洪工程中生態護坡建設需遵循的原則
2.1邊坡穩定性原則
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生態護坡建設需要遵循邊坡穩定性原則,提高邊坡的抗沖刷能力[2]。水利防洪工程的表層一旦出現滑動或破壞,就會導致岸坡出現不穩定現象,甚至深層滑動。因此,水利防洪工程中生態護坡建設應遵循邊坡穩定性原則。
2.2生態性原則
水利防洪生態護坡建設需要堅持生態性原則,實現建設與生態的融合與綜合發展,有效降低對周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在建設過程中要尊重生物,因為生物具有多樣性的特征,要保障其營養供給與水循環。另外,在施工階段要保護好周邊的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借助原有植被或土壤開發其新功能,達到節省資源的目標。河道岸坡是水陸生態的邊緣地區,在水利防洪生態護坡設計與建設階段,要對其進行全面考慮。
2.3當地性原則
在水利防洪生態護坡建設階段始終要堅持當地性原則,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和施工。設計人員要全面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然后再進行方案設計,使設計方案可以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達到融合的目標[3]。另外,在施工階段應盡量選擇當地材料,確保生態護坡可以與當地環境融合。
3水利防洪工程中生態護坡建設措施
3.1植物護坡
根系較為發達的的植物可以有效保持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具有水土保持功能。使用根系發達的植物進行護坡固土,不僅可以固土保沙,還可以預防水土流失,促進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此外,植物生態護坡還具有觀賞價值。固土植物品種應結合氣候條件選擇,其播種方式有人工種植或移植、草皮卷、水力噴播等。水力噴播植草技術主要以水為核心,通過相關技術處理將植物種子、木纖維、粘合劑、保水劑及復合肥等進行混合、攪拌后直接噴灑到種植地,初步形成生態護坡。與傳統的植草方式相比較有一定優勢,如可全天施工、工期短、養護費用較低、不受土壤條件限制等[4]。
3.2土工材料固土種植基護坡
該護坡方式可以劃分為土工網墊固土種植基、土工單元固土種植基等多種形式。土工網墊土種植基主要用聚丙烯這類高分子材料制作網墊和種植土,而網墊由多層和雙向拉伸網面組成,可以在多層網的交接點進行熱熔粘接,從而形成穩定性較強的空間網墊。此外,這種空間網墊柔韌性好,適合填充土壤或沙粒。土工材料固土種植基護坡也可以混凝土或石頭籠等材料為外框,提高坡面穩定性,但難以抵擋較大洪水,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應用較少。
3.3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
該生態護坡方式主要運用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及表層土等。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水泥及細摻合料共同組成,是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的框架,透氣性極強[5]。保水材料是以保水劑為核心,為植被提供水分。表層土可鋪設在多孔混凝土表面上,使植被在發芽期間的空間相對較大,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為植被發芽提供充足的水分。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可有效抵抗水流的沖刷,可應用于寒冷地區。
4結束語
生態護坡建設是時展背景下的一種工程概念,在水利工程中實施生態護坡建設可有效保護土壤和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要對生態護坡建設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生態護坡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史志芳.淺析水利防洪工程中的生態護坡建設要求及其應用[J].水電水利,2018(8):70-71.
[2]馬永波,費利霞.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態護坡施工技術研究[J].河南科技,2019(10):65-66.
[3]陳建國.淺談生態混凝土護坡技術在堤防工程中的應用[J].建筑•建材•裝飾,2019(21):94-97.
[4]盧瓊,董培基.基于生態水利的合水鎮防洪工程設計方案[J].水電與新能源,2018(8):5-7.
[5]劉文斌.生態護坡在城市河道堤岸防洪整治工程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9(34):145-148.
作者:郭海飛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蘭水利水電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