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利工程建設移民安置點地質災害評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貴州省某工程建設為例,對某移民安置點項目用地范圍內的各項工程建設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了防止擬建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危害,為相應防治施工提供科學的依據,避免和減少國家及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以達到減災防災目的。介紹了地質災害評估在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中的應用,對類似工程有一定借鑒意義。
1工程概況
擬建水庫的工程任務是向某縣中心城區供水,工程等別為Ⅲ等,工程規模為中型。該水庫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某縣,首部樞紐水庫選址于烏江水系清水河右岸一級支流獨木河中上游某河支流上,規劃壩段位于某河與巴巴河匯合口下游長約2.3km的河段之上。壩址所在地距某縣公路距離約44.0km,上下壩址均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擬建的某水庫移民安置點項目位于大壩下游右岸某河河床,為新建項目。屬較重要工程建設項目。根據評估原則,由于評估區地勢起伏大,以一級分水嶺為限。評估區東西寬約2km,南北長約1km,評估面積約2km2。
2地質環境條件
2.1氣象、水文
平谷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多云霧,溫度較大。該移民安置點項目用地,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某河大壩下游右岸,該河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清水河一級支流某河上游左岸的一小支流。
2.2地形地貌
評估區地處云貴高原中部、苗嶺山脈中段,屬溶蝕~侵蝕低中山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最高點在評估區南東部邊緣,高程1378.2m(1956年黃海高程系),最低點在評估區北西部邊緣,地勢低洼處,高程為1140.5m(1956年黃海高程系),相對高差237.7m。項目區內地勢平緩,北面臨河,南面靠山,東西兩面沿河延伸,海拔在1140.5~1148.5m之間,相對高差8.0m。
2.3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
2.3.1第四系(Q)灰、灰黃色粉質黏土及沖洪積層砂卵礫石。分布于地勢低洼處,厚度1.0~6.0m。2.3.2泥盆系(D)(1)上統高坡場組第三段(D3g3):灰色、灰白色中厚層~厚層塊狀白云巖,厚度大于0~79m。分布于評估區北、南面山頂區域。(2)上統高坡場組第二段(D3g2):灰色、灰白色中厚層~厚層塊狀白云巖,厚度大于0~750m。分布于評估區中部斜坡區域。(3)上統高坡場組第一段(D3g1):灰色、灰白色中厚層~厚層塊狀晶洞白云巖夾泥質白云巖,厚度大于0~244m。分布于評估區中部河床較低區域。根據GB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評估區地震活動相對不活躍,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0.35s,對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工程區無挽近期地震活動,無活動性斷層通過,工程區構造穩定性較好。
2.4其他因素
評估區孔隙水分散且隨季節變化大,富水性弱,多分布于地勢低洼處;巖溶裂隙水的富水性強,為相對含水層。評估區內出露的地層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較發育。評估區內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如房屋建設、水庫建設等)較強烈,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建設項目用地周邊的地質環境條件。
3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
由于項目建設用地位于巖溶槽谷地帶,下伏地層主要為泥盆系上統高坡場組第三段(D3g3)、第二段(D3g2)、第一段(D3g1)地層內的白云巖,工程建設以挖、填方為主。因此,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滑塌、泥石流,其次為巖溶塌陷等。
3.1地質災害現狀
通過對評估區內斜坡、溝谷開展現狀地質災害調查,共發現崩塌(BT)地質災害1處,除此之外其他斜坡及溝谷地段未見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崩塌位于某移民安置點項目南面山體上部陡壁區域,危巖帶發育于泥盆系上統高坡場組第三段(D3g3):灰色、灰白色中厚層~厚層塊狀白云巖,巖層產狀:276°∠5°~8°,裂隙產狀:185°∠80°~85°,卸荷裂隙及節理面發育,導致巖體破碎,中上部存在松動塊石,為橫向坡。該崩塌呈帶狀分布,近東西向展布,寬約40m。巖體受層面、卸荷裂隙、節理三組結構相互組合切割形成不穩定巖體,位于陡壁區域,穩定性較差,形成危巖帶;但植被發育主要為灌木林,如沒有它,發生崩塌的可能性較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較大。評估區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該移民安置點項目工程建設活動遭受現狀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較大。
3.2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某移民安置點項目建設,主要由:6棟住房(+2F或+3F)、衛生、文化室(+1F)、籃球場、污水處理站、高位水池等建筑物組成。(1)工程建設中存在永久性挖、填方邊坡,最大挖方高度4.0m,最大填方高度4.0m,建設工程自身遭受永久性挖、填方邊坡和崩塌(BT)危巖帶引發崩塌、滑塌、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較大。(2)某移民安置點項目后緣山體邊坡在極端天氣下巖體不穩定遭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較大。(3)某移民安置點項目工程建設施工爆破振動對南面山體上部陡壁區域崩塌(BT)危巖帶的影響較大;工程建設加劇現狀地質災害崩塌(BT)危巖帶的可能性較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較大。(4)評估區均為可溶巖地層,在工程建設中、建成后遭受溶溝、溶槽、巖溶洼地等引起巖溶塌陷的可能較大。
4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4.1地質災害危險性量化指標與綜合評估原則確定
4.1.1危險性量化指標某移民安置點項目建設用地平場工程活動主要為平整場地的挖、填方活動,綜合按挖、填方邊坡高度作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指標,危險性分為三個區,挖、填方邊坡高度≤4m為危險性小區,4~8m為危險性中等區,>8m為危險性大區。崩塌(BT)危巖帶對該移民安置點項目的危害為危險性中等區。
4.1.2綜合評估原則確定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預測評估成果,充分考慮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差異,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就大不就小”的評估原則,進行危險性評估分區。
4.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
4.2.1危險性中等區(Ⅱ)主要分布于6棟住房(+2F或+3F)、衛生、文化室(+1F)、籃球場、污水處理站。評估區南面山體中上部陡壁崩塌(BT)危巖帶及后緣邊坡因風化差異及覆蓋層厚度不同可能存在的滑塌區域,必須進行清危、掛網固定、支擋等有效可行的處理措施后,該移民安置點內的各項工程建筑,方能適宜建設。
4.2.2危險性小區(Ⅲ)分布于高位水池,危險性小區內各項工程建筑,適宜建設。
5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5.1挖方邊坡引發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1)確定合理的開挖坡比,自上而下采取階梯狀放坡分級、分段開挖等工程措施,(2)必須及時清除邊坡上方的第四系殘坡積層及危石,不留隱患。(3)對由于挖方形成的高邊坡及建設場地下方的高邊坡進行描桿噴錨。(4)建基面應置于中風化巖體中。(5)做好對邊坡截排水溝設置。
5.2填方邊坡引發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填方邊坡在工程建設施工中,對土石方進行分層碾壓、夯實,同時建設好擋土墻工程。
5.3防止不合理棄渣堆放成為泥石流物源
棄渣場使用應做好規劃,避開滑坡體等不良地質地段,不易在泥石流易發區設置棄渣場,開挖區與棄渣場應合理調配,防止不合理棄渣堆放成為泥石流物源。
5.4做好擋排水措施
某移民安置點項目位于大壩下游某河右岸河床,地勢較低且平緩,在極端氣候條件下,需對安置點北面某河加高、加固河堤,對周圍較大沖溝做好擋排水措施,防止該河河水及四周沖溝水對安置點項目造成危害。
5.5工程勘查措施
工程建設前,按工程建設基本程序和要求對場地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查明場地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采空區范圍等,為工程建設選擇適宜的基礎類型和有效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提供工程地質資料,確保工程建設安全。必須嚴格遵循“先勘察,后設計,再施工”和“先治理,后建設”的基本原則。
6結語
通過評估,該項目在建設與運營中,對地質災害防治與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于加快和促進地方經濟建設,防止擬建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危害,避免和減少國家及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達到減災防災目的。
參考文獻:
[1]郭強.論貴州省地質災害防治[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7(4):45-49.
[2]李洪衛.管線工程建設中的地質災害評估———以遼寧省某供氣工程建設為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5):118.
[3]陳克名.渝東彭水縣摩圍山某療養基地地質災害評估[J].科學技術創新,2019(10):31-32.
[4]張麗艷,趙林,劉芙榮.輸水線路工程建設中地質災害評估———以毛灣水庫工程建設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1(S1):122-124.
[5]王喆,王振華.某住宅樓地質災害評估[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7(3):41-43.
作者:張麗艷 高立業 趙林 單位: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