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管理協同審計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協同理論是基于理論物理學而建立的一個自組織理論,著重研究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以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協同學創始人哈肯認為,協同是系統的各部分之間相互協作,使得整個系統形成微觀個體層次不具備的新結構和特征。社會由許多復雜開放的系統組成,屬性不同的各系統間存在相互沖突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協同理論認為,通過對社會系統中各子系統進行時間、空間和功能結構的重組,能產生新的時間、空間和功能結構,其效應遠大于各子系統效應之和⑦,協同機制因而是實現系統整體價值的有效方法。管理協同的產生與發展,歸根到底,源自于企業開發利用資源的管理情境發展要求。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多元化經營成為企業尋求增長的創新性途徑。多元化戰略經營管理背景下,如何有效處理多元化戰略之間矛盾和利益共生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企業經營發展,成為企業多元化戰略決策和管理面臨的關鍵問題。協同被認為是多元化經營各種戰略框架形成的關鍵因素,并被用來研究多元化經營企業的競爭優勢獲取⑧。如Ansoff(1965)識別了作為公司戰略要素的銷售、經營、投資和管理協同,伊舟廣之(1987)將協同進一步分為互補效應和協同效應。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管理理論和實務界開始關注通過企業組織內部資源的開發利用獲取競爭優勢⑨。協同管理重心因此也被轉移到關注企業內部資源分享上來,通過關鍵資源分享獲得協同,協同效應被認為是從分享資源獲得的競爭優勢功能⑩。如波特(1985)運用價值鏈分析了業務單元之間的關聯,為企業組織內部的協同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企業經營管理環境的復雜多變、戰略管理理念的盛行、管理和控制風險加大等都使得管理理論和實務界日益重視企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和重組,重視通過實施協同管理,共享企業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以創造價值。管理協同研究逐漸升溫,研究內容涵蓋了協同效應、協同機會識別、業務管理協同、協同機制等,研究對象大致有跨企業、企業、企業部門層次等。協同被認為是企業系統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根本途徑。
從目前看,管理協同理論研究主要存在兩種側重點不同的研究路線。一條是強調協作、配合等協同效應的理論分析和實證路線。通常所定義的管理協同是一種狀態或是過程,或強調協同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增值,即或強調協同管理或強調協同效應。另外一條研究路線則關注管理協同的方法體系,強調將協同學及其原理引入和運用于管理領域。這種研究路線下發展的管理協同理論,將企業視為一個自組織系統,運用協同原理,探求企業協同管理的方法和理論體系。如潘開靈等(2007)認為管理協同是運用協同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研究管理對象的協同規律并實施管理的一種理論體系。管理協同的本質是各協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協調配合、同步、產生主宰系統發展的序參量,支配系統向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進而使系統整體功能發生倍增或放大,獲得協同效應。縱觀現有文獻,對管理協同理論和實踐達成共識的是:首先,協同是一個在動態環境中考察的系統概念,是企業組織為達到其目標,在變動的環境中,整合資源、協調人員、設置組織結構、協調技術研發等之間的關系,實現功能優化的系統過程。其次,協同管理意味著在特定的經營環境中,業務單元在一起工作能夠產生比獨立運營要高的價值,即獲取協同效應,因此應當從系統角度來整合、開發和利用有形和無形資源。
企業管理協同:審計視角下的邏輯解構
基于資源的企業理論認為,資源提供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企業戰略運營管理總是以一定的企業資源為基礎,通過對企業擁有資源的結構調整和優化,不斷提高企業運營績效。一方面,企業在整合、開發和運用資源時處于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整合、開發和運用這些資源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并與企業外部環境動態地相互作用,也即企業管理系統具有開放性特征,由此產生協同管理的客觀要求。管理協同在一定管理情境和條件下,尋求企業管理所遵守的共同規律,找出影響系統變化的可控因素,進而充分發揮企業組織系統的協同效應,是協同機會識別、信息溝通、要素整合配置、序參量管理等協同原理和機制在企業管理中的實現。基于管理協同理論,對企業管理機制和流程整合分析如下(圖1)。如圖1所示,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的生存發展取決于其培養、提供、整合以及發展組織、集體和個人的專門化知識和能力而獲得的創新和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在企業層面上,是通過與社會環境信息交流過程中的市場檢驗法則實現,從企業內部運營管理的角度來看,是通過對各項經營業務的具體管理和操作獲得,即是通過計劃、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項管理措施具體實現。企業管理協同機制由協同機會識別、信息溝通和要素整合配置、創新和競爭優勢管理構成。企業持續的創新和競爭優勢為企業管理和發展確定了方向:一方面,企業的創新和競爭優勢反映了企業管理各要素的協調和競爭狀態;另一方面,環境的復雜和風險性,使得創新和競爭優勢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要素,支配其他要素,完成企業生存發展的自組織過程。企業通過不斷地縮小創新和競爭優勢與市場競爭需求的差距,為企業管理協同提供動態的導向目標。協同機會識別是尋求企業管理子系統中可以產生協同的環節。通過分析企業行為共享如何影響創新和競爭優勢,考慮協同效應價值和成本的基礎上確定協同機會。通過充分的信息交流與溝通,使得協同價值被廣泛地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礎上進行要素的整合、配置,從而最大化地獲得企業持續的創新和競爭優勢。
依據協同管理的自組織原理,企業作為一個自組織開放系統,應主動地適應環境變化,根據內外部環境因素變化要求不斷優化企業管理系統,調整系統資源、制度程序的作用和相互關系,追求獲得持續的創新和競爭優勢。企業經營的社會環境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所有的管理活動都應當以此為基礎展開。社會環境因素包括宏觀的諸如經濟社會、政治穩定、技術進步等,也包括微觀的競爭對手、供應商、客戶等。以社會環境協同為導向的管理邏輯下,企業以適應社會環境要求為目的,設置相應組織結構,并設計和組織工藝流程,制定執行運營管理的各項制度、程序和措施,為企業管理各主體設定行為規范。在企業層面上,培育企業組織內的社會資本,完善企業管理軟環境,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組織的協同管理效率。同時,企業的組織機構系統、工藝流程系統、運營管理系統,以及與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社會資本環境系統之間通過一系列的協同機會識別、信息溝通、要素整合配置和序參量管理等機制,實現各個子系統內部和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以使得企業管理系統從無序演化到有序,獲得協同效應。在業務操作層面上,企業運營管理是通過對戰略、經營環節等具體業務的計劃、決策、執行、監督和反饋等系列機制實施所完成的。因此,企業欲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和能力,不僅要對單項業務精益管理,還要能夠注重對管理子系統,業務管理各流程開展協同管理。綜上所述,企業協同管理是根據企業戰略發展目標,合理確定能夠表征企業發展宏觀有序程度的序參量,運用支配原理,建立協同運行機制,使得企業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相互耦合,產生協同效應。企業管理協同包括企業內部與企業內外協同,內部協同則主要通過內部管理要素的匹配、協調,內外部協同是指企業與外界的互動適應過程。作為企業協同管理的負向反饋和約束機制,管理協同審計通過對企業管理系統的協同效應為導向的協同組織全過程評價,有助于改善企業協同管理水平和獲得持續協同效應。籍此,本文搭建了管理協同審計的理論基礎。
基于協同效應的企業管理協同審計:一個理論框架
管理審計是對企業運營管理制度、管理活動及結果評價和報告的系統過程,其目的在于檢查并揭露企業運營管理中的缺陷和重大風險,幫助企業改善運營管理。通過審查評價企業管理協同機制設計執行、協同效應等,對改善企業協同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是企業協同管理的自我要求,也是管理審計適應企業管理環境和方法發展,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促進企業價值增值的途徑之一。企業管理協同審計總目標是,通過審查企業管理協同機制設計及其運行,評價企業管理協同效應獲得的科學性、有效性,并對改善企業管理協同提出意見和建議,最終促進企業實現價值增值。以企業創新和競爭優勢獲取為企業管理協同目標,重要的是識別協同機會,對管理協同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以及在此基礎上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使企業子系統在演變及與其他子系統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關聯放大效應,實現企業資源開發利用整體協同效應。由此,企業管理協同審計范圍包括企業組織結構、管理流程、各類管理機制等協同的靜態審查,也包括對企業管理系統、子系統以及與外部環境的信息能量交流適當性審查。
(一)企業管理協同機會識別審計
企業管理協同機制是開展協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體系,協同機制審計能夠評價企業是否合理確定表征企業管理宏觀有序的序參量、管理機制運行有效性,其中重要的是識別協同機會識別和信息溝通審計。協同機會識別是發現企業運營管理中缺乏有序性,協調性、合作性不足的各子系統或要素,以采取相應協同管理措施,促使企業內部子系統或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有序運行,從而獲得協同效應。協同機會識別是企業協同管理的關鍵步驟和前提。在開放的經營環境下,企業要不斷根據變化的環境,識別協同機會,通過協同管理,獲得持續的競爭和創新優勢。協同機會識別審計目的是審查評價企業是否建立協同運作分析、協同機會評估制度,評價其有效性,并對企業協同機會識別提出意見和建議。企業管理協同機會審計內容包括審查評價企業具有清晰的戰略和經營目標,是否建立科學的戰略實施機制,是否建立管理要素配合、流程銜接的信息收集和評估制度及其健全性、有效性;審查企業以協同為導向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戰略管理、業務經營討論分析會如聯席會、部門際會等制度的合理和有效性;審查評價企業是否根據經營環境變化、戰略目標、經營管理風險等識別協同機會;審查評價企業針對潛在協同影響因素,特別是影響企業協作、導致業務管理運轉不暢的因素信息收集、傳遞、報告、評價和決策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
(二)企業管理協同信息溝通審計
充分、有效地信息溝通能夠及時傳遞決策信息,并能夠使得企業員工清晰地理解、認同和接受協同管理主題,是協同管理順利實施的保證。企業管理協同信息溝通協同的審計目標是審查評價企業管理協同信息溝通機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并對改善管理協同信息溝通提出意見和建議。企業管理協同信息溝通審計內容包括:審查評價企業是否建立多樣化和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和交流制度,是否建立有利于企業間管理協同的信息共享平臺;審查評價企業信息溝通機制是否與企業內外部環境相協調、匹配,以保障及時準確地溝通信息;審查企業戰略、運營操作層面信息溝通制度及其與職能部門職責要求的匹配和協調性;評價管理協同所需采購、價格、銷售、運輸等信息溝通與交流的科學和有效性,是否存在阻礙信息傳遞的情形等。企業管理協同信息溝通審計還要審查評價企業是否建立危機或突發事件的信息溝通制度。
(三)企業組織結構協同審計
企業組織機構是組織運轉與功能實現的基礎,是企業管理協同的執行主體。協同管理不僅強調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的利用,而且強調對企業內外部資源的協調整合,強調企業資源利用開發過程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調整。因此,動態的組織結構是企業實現管理協同的基礎條件之一。組織結構協同審計的目標是,審查評價組織結構設立的科學性及其與外部環境、管理制度流程之間的匹配、協調性,并對組織結構再造提出意見和建議。組織結構協同審計具體內容包括:審查企業組織結構設置是否合理,是否以職能為中心,建立流程組織,在職責范圍、權力分工、協作體系等方面與企業戰略目標和經營管理是否相匹配、協調;審查評價組織結構職能層次、種類劃分,部門、職務和崗位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審查企業組織結構設置能否保證及時獲取和反饋信息,以確保信息暢通和對業務運營進行有效監控;審查評價企業組織結構是否與外部經營環境和企業戰略目標需要相匹配,是否與企業規模、所處成長周期、技術發展、企業文化和企業所處經濟社會環境等相匹配適應。組織結構協同審計還要審查評價企業是否根據企業戰略目標、經營內外部環境變化,及時地對組織結構設置進行動態調整和柔性化改造。
(四)業務運營管理協同審計
協同管理強調對管理制度、流程、程序的整合、協作,以使得管理子系統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主要包括:財務協同、采購協同、生產協同、營銷協同、研發協同等。為達成企業協同目標,在運營管理過程中,管理者需要從企業整體管理角度,形成管理子系統互補、關聯的動態結構,并根據企業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及時地整合、協調和共享企業資源,以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和創新優勢。企業業務運營管理子系統協同,一方面是在縱向上與企業戰略目標導向的競爭優勢需求相匹配協調,另一方面是企業各項業務運營管理機制,如計劃、決策、執行、反饋和監督機制之間橫向上相互協調一致。企業業務運營管理協同審計目標是審查評價企業各業務管理子系統的協調和一致程度,評價企業財務、采購、營銷、生產和技術研發協同機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分析制約企業運營管理和戰略目標實現的瓶頸因素,從而對改善企業財務、采購、營銷、生產和技術研發協同管理提出意見建議。財務協同審計內容主要包括:審查評價企業是否建立精簡高效的財務機構和統一規范的財務制度、財務管理責權是否清晰明確、財務制度執行是否有效,評價企業是否具有管理協同相匹配的財務籌資、營運資金管理、籌資規模和運作能力。采購協同審計內容主要包括:審查企業采購業務管理機制和環節的協調性以及采購業務與企業戰略、財務、生產、技術、營銷管理等的匹配性;審查企業是否區分材料類型制訂采購策略,評價采購策略與生產組織特征、庫存管理、采購人員隊伍建設等的匹配和一致程度;審查采購部門內部職員分工是否明確,職責是否分明,采購部門與其他部門是否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及其運行;審查企業是否建立供應商的動態管理制度,評價企業不同戰略層次的供應商與戰略匹配程度,評價訂貨響應時間和速度與企業戰略協調一致程度等。營銷協同的審計內容包括:審查評價企業營銷資源界定是否清晰,采取的營銷協同方式是否適當;審查企業是否與協同企業間共享營銷資源、共同開展營銷活動以及是否開展營銷組織經驗的交流溝通等,評價營銷溝通、品牌建設、產品營銷等方面合作的效率效果。企業生產協同的審計內容包括:審查評價企業生產工藝流程設計、生產組織與企業戰略是否匹配,生產要素與運營技能要素是否匹配協調;審查評價是否建立適當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確保企業擁有與生產技術、設備相配套的技能素質。企業技術研發協同審計內容包括:審查評價企業是否有清晰的技術發展和創新戰略,技術戰略與企業發展戰略、信息溝通、營銷管理等是否匹配、協調;審查企業是否建立了與技術發展創新相協調的企業文化氛圍、激勵機制,是否建立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扁平化、柔性組織結構;審查評價技術研發要素是否配置合理,管理能否為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審查評價企業對市場技術創新需求的反應機制是否靈活迅速,技術研發過程中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是否順暢、及時,是否存在響應時間過長反應速度較慢等現象。
(五)組織社會資本協同審計
企業組織的特征,比如信任、規范及網絡,是企業組織社會資本,有助于成員共享知識和技術,促進合作行為。組織社會資本既是管理協同的產物,也是協同效應的狀態,是協同管理順利實現的經營管理環境基礎。組織社會資本審計主要目的是審查評價企業是否采取相應制度措施以構建合作信任的環境氛圍,評價企業環境氛圍與其他管理要素的協調程度,從而對組織社會資本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審計內容包括對企業已經建立的文化、信任與合作氛圍的審查評價。文化協同審計審查企業是否建立有利于企業內部各部門、各業務單元優化資源配置的競爭、合作和協作文化;審查企業是否培育了重視個人自尊、權力、獨特性和成長能力,尊重他人及其權利,關心他人并為他人服務關注共同利益等為特征的組織人道主義文化等;審查評價企業是否建立有鼓勵雇員自愿做出角色外的組織公民行為的制度及其有效性。公平感對于開發信任、尊重和互惠的高質量的工作關系至關重要,組織社會資本審計因此要審查評價企業運營管理的過程公平及員工的公平感程度。
結束語
企業協同管理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使得企業內部各子系統或要素以相互協調、相互互補方式運行,能夠實現系統功能放大和整體協同,是實現企業整體價值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協同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創新和競爭優勢的獲取不是各項業務管理制度措施功能的簡單疊加,而是來自于對企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利用和開發。企業管理協同審計通過審查企業管理協同機制設計執行、評價協同效應,對改善企業協同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最終能夠促進企業獲得可持續創新和競爭優勢。文章首先對協同與企業管理協同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回顧,然后從審計評價的視角,對企業管理協同邏輯進行了解構。在此基礎上,文章相應地提出了包括企業管理協同機會識別、管理協同信息溝通、業務運營管理協同、組織社會資本協同審計等為內容的企業管理協同審計理論框架,以期為指導企業開展管理協同提供理論指導。本文不足之處在于,囿于實證研究結果的匱乏,本文未將協同管理活動績效審計列為審計內容。同時,本文主要工作是建立在相關研究結果上的規范理論分析,對相關結論進行經驗驗證也是未來的研究方向。(本文作者:王會金、戚振東、劇杰 單位:南京審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