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書籍裝幀設計發展歷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出版業空前繁榮,這使得書籍設計成為出版市場的主流,對于出版業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影響。至今,很多高校已經將書籍裝幀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社會大眾對它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書籍裝幀設計的發展不僅為社會文明及文化產業的進步奠定了強大的基礎,也為出版市場開辟了更大的空間。
[關鍵詞]書籍裝幀設計發展史在
文字出現之前,人們主要靠繩結記事,也就是通過將繩子打結的方式記錄事情,繩子打結的大小主要是按照事件的性質、規模以及所涉及的線索數量來衡量的,事情影響較大,則繩結較大,事情影響較小,所系繩結就較小。這種記事方式,并沒有構成書籍,而書籍出現的前提是文字的產生。書籍裝幀的萌芽文字是書籍的第一要素,書籍是文字的載體,有了文字才會有書籍,才會有書籍裝幀。出現甲骨文的商代,是書籍形成的萌芽時期。
1.甲骨。目前所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都出現于我國河南殷墟,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載體。這些出現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都是縱向排列的,每一列的字數都不均等,呈現出來的筆畫懸殊,大小也各不相同。盡管這一時期甲骨文的字體形態與我們所理解的書籍裝幀形式相差甚遠,但這仍是圖書裝幀的萌芽,是書籍裝幀出現的第一種形式。
2.玉版。眾多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目前出土的周代的部分玉版上已經刻有文字了,因為玉的材質較為名貴,發現的刻有文字的玉版較少,且一般都是統治階級的用品。用甲骨和玉版呈現文字不能算作是較為正規的書籍形式,這是當時書籍材料和背景環境的限制造成的,這也使書籍的進一步發展遇到了較大的阻礙。
正規書籍的出現
1.竹簡木牘。西周時期,正規書籍已被大量應用,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及秦漢時期。竹簡是當時書籍裝幀的一種主要形式。人們把竹子放置在火上烘烤,將竹片中的水分蒸干,再經過較長時間的晾曬后,把竹子加工成為統一規格的竹簡,然后在這些竹簡上書寫文字,書寫完成后,再用葛繩將這些竹片逐一連接成冊。這種裝訂方式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書籍裝幀較為完整的形式,書籍裝幀的形式也基本定型。其次是木簡的應用,它的應用方法與竹簡基本相同。木牘指的是用來書寫文字的木片,它與竹簡最大的區別在于木牘是以片為單位的,上面所寫的文字較少,大多用來作為書信向其他人傳達消息,就好比我們現在用紙來書寫書信,而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木牘成為他們主要的書信材料和文字傳達工具。而書籍的稱謂最早也起源于西周時期,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書籍的名詞術語以及制作方式和書寫格式大多起源于西周時期的簡牘。
2.帛書。帛書興起于西漢時期,它是用絲織品制作而成。絲織品材質較輕,書寫方便,其尺寸也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進行裁剪,裁剪出來的帛書卷成一束稱為一卷。但帛書的材料較貴,所以一般作為統治階級的書寫用品,此時,簡牘在市場上仍較為普遍,大多數中下層百姓仍使用簡牘作為書寫材料。造紙術和印刷術出現后的書籍裝幀形式在書籍裝幀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四大發明中的兩項都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造紙術和印刷術。東漢時期,書籍的材質開始發生質的轉變,由以前的竹簡轉變為紙質材料。我們通常認為是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其實在西漢之前造紙術就已經逐漸形成,蔡倫只是將其進一步改進了。隨著時代的變遷,魏晉時期,造紙的用材和工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東晉末年,用紙取代簡帛已被正式納入國策,紙張成為文字書寫主要材料,這標志著書籍的正式形成。而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則促進了書籍的正式成型,手工抄寫方式被印刷術取代,不僅縮短了書籍裝幀的時間,而且從整體上提高了書籍的數量與質量。在這一階段,書籍裝幀技術經過了無數次的演變,從最早出現的卷軸裝到最后的精裝,形式多種多樣的書籍裝幀加速了文化的進步與發展。
1.卷軸裝。唐代之前,書籍的裝幀形式仍然沿用帛書的卷軸裝,它是用木頭或是象牙、紫檀、玉、琥珀、珊瑚等材料加工成細棒做成的卷軸,將書籍紙張用紙或絲綢等材料進行裝裱后,從左端卷入軸內,然后在裱頭系上絲帶,進行捆扎。這種書籍裝幀形式一直沿用到宋朝初期。卷軸裝可以將書籍的種類進行進一步分類規劃,使其行列有序,舒展自如,而且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進行截取,較為方便。當一張紙寫完之后也可以加紙進行續寫,完成之后將這些紙張粘在一起,后來人們把這些粘在一起的紙張文稿稱作一卷。盡管現在卷軸裝的書籍裝幀形式已不再沿用,但是,一些名貴的書畫裝裱仍然沿用著卷軸裝,由此可以看出,卷軸裝的裝幀設計對我國文化影響巨大。
2.經折裝。經折裝是在卷軸裝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造而逐漸衍生出來的形式。隨著人們閱讀數量的逐漸增多,卷軸裝已經能適應社會文化的發展。因為閱讀卷軸裝的書籍必須從頭打開,書籍中后部分的閱讀已經十分的麻煩,每次閱讀都必須從頭來過。這時經折裝應運而生,它主要是將長卷文字從中間進行折疊,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加快人們的閱讀,而且便于取放,占地空間也很小。它的形狀與現在的書籍非常相似,甚至在有些書畫裝裱中,經折裝的裝幀方式仍被沿用。
3.旋風裝。旋風裝也是在經折裝的基礎上再次改造而形成的,雖然經折裝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卷軸裝的弊端,但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長期翻閱過程中,經折裝的折口容易斷開,不利于長期保存和使用。于是,人們將帶有文字的紙張以類似于房頂貼瓦片的方式,用膠水粘合在一起,存放則與卷軸裝類似,也是將紙張卷起存放。這種形式讓人們閱讀更加方便。
4.蝴蝶裝。蝴蝶裝的書籍在翻閱時就像飛舞的蝴蝶,所以稱為蝴蝶裝,它是將記有文字的紙張進行對折,然后將頁碼以中縫為準對齊,最后將這些紙張貼在另一包背紙上。蝴蝶裝不是用線連接在一起的,而是用糨糊粘貼在一起,因此非常牢固。
5.包背裝。元代包背裝的出現取代了蝴蝶裝,因為蝴蝶裝也有其不完善之處。包背裝對蝴蝶裝的改進之處是將對折頁的文字面朝外,背面相對。包背裝的書籍除文字頁是單面印刷外,其他與現代的書籍裝幀相似。
6.線裝。在古代書籍裝幀中,線裝是最后一種形式,它將兩張紙分別貼在封面和封底上,并用鎖線進行連接,然后在書籍的書脊兩角處包上凌錦。包角,也成為我國書籍裝幀的基本形式,最早起源于唐宋末年,到現在仍流傳較多。
近現代書籍裝幀形式
1.簡裝。簡裝是近代書籍普遍采用的一種裝幀形式,也稱作是平裝。20世紀30年代以后,很多書籍都采用簡裝的形式,但是這種裝幀方式一般是用鐵絲連接,容易生銹,不利于長久保存。
2.精裝。清代末年,精裝書籍已經出現。它是西方國家流傳到我國的,它的最大優點在于能夠保護內頁,有利于書的長久保存。而且它的印刷極其精美,不易折損,但在設計過程中要求比較特別,所選擇的制作材料和工藝技術也比其他裝幀形式復雜,所以它也是其最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趨勢隨著書籍裝幀形式的不斷演變,精裝書籍和簡裝書籍作為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裝幀形式,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縱觀書籍裝幀歷史可以發現,書籍裝幀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書籍材料和形式的變化,也取決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所以,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也將隨材料和形式的改變而變化。由于圖書制作所消耗的紙張非常多,而紙張的原材料是樹,這導致了大片森林的消失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我們必須尋求新的書籍材料。電子書成為當下新型的書籍呈現方式,它存儲量較大,耗能低,使用方便,只是價格昂貴,導致其發行量較低。未來環保、無紙、網絡化的裝幀方式將成為書籍裝幀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晶.新媒體環境下的書籍設計現狀與發展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4.
[2]任青子.數字時代書籍設計的藝術語言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
[3]張軍.我國書籍設計現狀研究[D].河南大學,2010.
[4]梁偉.書籍設計:“五感”創意與體驗[J].中國出版,2017(23).
[5]孫鶴,張怡.概念書籍設計工藝應用的多樣性探索[J].藝術科技,2015(12).
[6]王冠雅.新概念書籍設計對傳統書籍裝幀的啟示[J].出版發行研究,2016(06).
[7]成卓.都市之外清新之韻——談消費者與文學類書籍設計[J].品牌(下半月),2014(11).
[8]潘靜.中國20世紀前葉書籍設計審美形態芻議[J].蘭臺世界,2014(07).
作者:胡小梅 單位: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