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課時不足、色彩理論知識與產品設計實踐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文章通過分析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及策略。以期為“新工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新工科;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教學改革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相繼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明確“新工科”的培養目標,積極推進“新工科”的建設,更加注重理念引領、結構優化、模式創新、質量保障、重分類發展,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培養未來新興產業和經濟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工業設計專業作為一門注重實踐與應用的交叉型學科,在新工科的建設過程中應結合自身的專業特性,不斷探索培養適應時代與社會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根據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的專業劃分指導,工業設計專業作為工科專業在各高等教育院校招生中的主要生源,由原來的藝術生源與理工科生源轉變為只接收理工科生源,而理工科生源的特點是理性邏輯思維強,但缺少藝術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1]。《設計色彩》課程作為以理工科學生為生源的工業設計專業大一學生的專業課程,既是一門填補理工科學生藝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專業核心課程,又是專業課程中唯一一門純粹以產品中色彩應用的功能性和情感化價值為重點的課程。因此,結合理工科生源的思維模式、學習特點、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水平、課程大綱和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設計色彩》課程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培養適合新時代“新工科”背景下的專業人才,夯實學生的產品色彩知識基礎,鍛煉學生的產品色彩實踐應用能力,提高課堂的實踐趣味性,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此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的銜接性,提升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
1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的教學現狀
1.1教學方式過于傳統
工業設計作為新興專業,師資力量并不充裕,因此,國內大多數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都是由美術類或藝術類專業老師進行授課,導致設計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一直沿用傳統美術類或藝術類專業的教學大綱,即注重繪畫技能的培養,偏向于再現靜物和風景的繪畫色彩。這也使得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式更多的傾向于采取教師對繪畫作品進行分析與示范、教師逐一進行作業修改的方式。其優點是能夠針對某種繪畫技法和某個學生的作品進行細致地分析與修改,但也會拉長課堂講授時間、延緩整體授課進度。但只注重學生繪畫技巧的訓練卻忽視了色彩與產品設計之間關聯性的教學過程,使《設計色彩》課程中的設計與色彩產生了割裂感,學生進行繪畫色彩訓練的學習過程中認為色彩與設計關聯性不強,甚至認為《設計色彩》課程只是單純的繪畫課程,進而產生該課程的學習對于產品設計的實踐活動并無助益這種錯誤的認知。這種課程在學習過程中的割裂感也讓沒有掌握色彩知識的學生在進行產品造型設計、產品配色方案設計、產品宣傳版面設計的實踐過程中存在困難。此外,這種傳統的只注重繪畫色彩訓練的教學方式也產生了新教育技術在課堂上應用不足的現象,也導致了教學活動完全局限在專業教室和實驗室內,學生下課后無法找到有效的自學和指導途徑,而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時間,無法十分準確地統計全體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1.2教學課時有限
在工科培養體系中,設計色彩課程被設置為64學時,且理論與實踐課程要分別在多媒體教室和實驗室兩種不同類型的教室內進行授課。這就導致了被安排在多媒體教室的色彩基礎理論課程必須要在16課時內全部講授完成,對于藝術基礎薄弱的工科學生來說,在短時內完成藝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產品設計思維的建立是相當困難的。而在剩余的實驗課時中則需要更換教學場地和授課方式,轉變學生思維,通過思維引導、實驗練習和教師指導完成從認識繪畫工具、了解色彩變化規律到色彩理論知識和設計色彩實踐運用的學習過程。對比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量和技能量,設計色彩課程的總學時則偏少。
2新工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意義
2.1滿足社會“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在“新工科”專業建設推動“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的號召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正在積極向著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方向靠攏。在新工科背景下,進行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在課程實踐部分引入簡單的產品設計項目,能讓學生了解到產品設計的制作程序,了解生活中常見產品的CMF(即COLOR顏色、MATERIAL材料、FINISHING工藝)特性,如不同材質的肌理、色相、明度、純度所傳達出來的視覺感受和產品的色彩語義等相關內容,體驗產品制作程序和設計團隊的合作流程。通過產品設計項目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從初步了解色彩的概念到色彩的運用,從產品造型設計的想象到制作的實踐,以日常的產品材料為切入點,讓學生將設計與色彩真正地聯系起來,著力培養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工業設計專業人才。
2.2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引入簡單的產品設計項目實踐,使學生通過接觸不同的產品材料,如紡織品、陶瓷、玻璃、石膏等,針對不同材質的表面肌理特性、產品造型輪廓、紋樣的匹配程度,以及產品與色彩的融合效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設計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色彩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對不同產品材料的設計把控力,提升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
2.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教育技術手段愈加豐富,各大高校紛紛整合教育資源打造網絡精品課程,促進了很多優秀的在線教育平臺的使用和完善,如超星學習通、雨課堂、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騰訊課堂、釘釘等[2]。雖然線上教學能夠整合優秀的教育資源,能針對線下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充,但長時間的線上教學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脫離群體學習的孤獨感,從而分散學習精力、降低學習效率[3]。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更適合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既能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整合相關教學資源,構建教學資料庫,設置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便于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課程知識的預習與回顧。同時又能通過超星學習通、雨課堂設置簽到、隨機點名和討論,打破社交隔閡,做到隨堂標記疑難內容、隨時提問,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增加理論課堂的趣味性,加深理論知識的記憶[4]。通過繪畫訓練、簡單產品設計項目等豐富實驗內容的設置,讓學生階段性地鞏固所學的設計色彩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及時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加深課程知識點的記憶深度,增強實驗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實驗的過程中完成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3新工科背景下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3.1實踐課程多樣化
3.1.1增加色彩基礎知識與技能鍛煉。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設置作業,引導學生從理解和使用色彩到培養學生的基本色彩審美,直至對產品色彩的分析和初步設計。首先,通過增加空間混合練習(如圖1),鍛煉學生對基本色彩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讓學生增強對生活中色彩的理解、分析和再現的能力。然后,通過繪畫訓練,如靜物、風景臨摹與寫生等作業(如圖2),進一步加強理解不同色相在不同環境與光源下的不同視覺印象,加深學生對色彩與材質、環境、光源之間關系的進一步理解[5]。最后,在完成相關色彩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后,進行色彩與產品設計之間關系的實踐。3.1.2增設不同材質產品。CMF設計實踐在原有的繪畫色彩練習課程體系中增設不同材質產品CMF設計實踐訓練,強調色彩與產品設計的關系,進一步訓練學生對不同產品材料、色彩、形態之間的關系,即初步的產品CMF處理的能力,增加學生運用色彩理論知識參與設計的操作實踐性,彌合基礎課程與設計課程的割裂感[6]。通過在實驗課程中增加環保袋、文化衫(如圖3)、陶瓷器(如圖4、圖5)等簡單產品的圖1學生空間混合作業圖2學生靜物作業設計實踐,以產品設計程序中較為容易入手的CMF處理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理論課堂中所學的色彩知識融入簡單的產品設計實踐過程中,鍛煉自身知識運用的能力。如紡織品吸水性強、易暈染,麻織品經緯線相對稀疏需反復上色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棉織品相對柔軟、滲透性強,需反復試驗顏料合適的含水量,否則容易枯筆;玻璃器皿表面過于光滑且無吸水性,因此上色易不均勻且顏料容易在風干過程中剝落;陶瓷素坯吸水速度極快,釉彩須均勻且輕薄。幾種產品材質看似常見,但在CMF處理過程中需要更加細致的思考與準備,學生在設計產品與制作的過程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反復實踐驗證可行性的過程,正是設計師思維的初步形成和適應設計團隊工作程序、設計方法的過程,讓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入到設計師角色,形成團隊合作意識,鍛煉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尤其是在陶瓷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通過在陶瓷實驗室體驗釉料的配制、陶瓷器釉彩設計與繪制、上釉與燒窯完整的設計與制作過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設計色彩與產品設計之間的關系,了解材料的屬性和制作工藝的特點。在設計和制作產品的過程中探索產品藝術美和實用功能之間的平衡點,將學生作為知識接收者轉變為創新設計實踐的主動發起者和參與者,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設計方案和產品制作的實踐方法,加深學生對于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的打樣調整和成本控制的理解,提高學生對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強學生的專業認知。
3.2拓展教學資源
線上教學可以拓展教學資源,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課時少,無法進行課堂同步練習的教學難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查缺補漏,隨時回顧理論知識,鞏固正確的實踐操作方法。在課程教學初期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線上學習反饋,通過線上資源補充、線下課堂指導、課余時間練習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在線下課堂中解決學生困惑,夯實設計色彩學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緩解學生因課時少而缺少同步鞏固練習所導致的基本理論知識不透徹和基本實踐技能不扎實的情況。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拓展學習資源,延伸學習時間,讓學生隨時回顧理論知識,鞏固正確的實踐操作方法,在線下實踐課堂中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層層遞進,設置階段性作業和設計項目實踐操作與講評,隨時總結,查缺補漏,增加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逐步增加難度促進學生對設計色彩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設計色彩的審美能力,給予一定的產品材料、主題、設計方式限定的簡單產品設計項目,引導學生使用設計色彩相關知識完成產品設計實踐作業。既能通過產品CMF的初步處理實踐增加實踐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思考和解決產品設計問題的主觀能動性,又能促進學生認識到設計色彩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在實際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重要性。
4結語
目前,在新工科的時代背景下,以藝術類、美術類專業繪畫技能訓練為主的基礎課程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新工科”建設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目標。以培養“新工科”人才為基礎,立足于工業設計專業培養目標,結合理工科生源的思維方式、學習特點、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利用線上教學拓寬知識資源、延伸學習時長,通過線下教師指導與實踐操作鞏固理論知識、加強實踐技能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設計色彩的相關知識。實踐課程也從更加強調繪畫色彩分析、審美和技能的訓練轉為更加強調色彩與產品和設計之間關系的訓練,更加注重對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更加符合“新工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混合式教學方式和簡單產品設計實踐的引入,使《設計色彩》課程有別于傳統藝術繪畫類為基礎的著重強調主觀繪畫色彩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新工科背景下真正以設計類專業培養模式為主導的注重實踐和創新的設計專業基礎課程。這樣有助于完善工業設計教學體系,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實踐型設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金丹.工科類設計專業色彩課程設置研究與教學方法探討[J].設計藝術研究,2021,11(01):79-83+93.
[2]陳春梅,陳鵬.疫情期間高校在線教學有效性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06):155-160.
[3]周翔.疫情下高校“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04):75-77.
[4]武天佑.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交互式教學研究―基于雨課堂等智慧課堂軟件的探索[J].智庫時代,2019(32):2.
[5]龐勇.淺談工業設計專業(工科)色彩課的教學方法改革[J].藝術教育,2009(12):65.
[6]王秦,周峰,農素玉.基于CMF理念的工業設計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J].工業設計,2021(03):38-39.
作者:武天佑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