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門當戶對的社會學基礎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有情飲水飽”,這樣的看法主宰著現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傳統的“門當戶對”的擇偶原則被更多的年輕人認為是封建的落后思想。然而在現代社會,雖然社會性質和公民素質都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門當戶對”仍然是確定婚姻關系的主要參考條件。在當代,“門當戶對”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本文綜述了“門當戶對”在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及心理學方面的意義及近年來對“門當會對”觀念的研究,力求摸清“門當戶對”觀念發展的脈絡以及對于現代人擇偶的意義。
【關鍵詞】“門當戶對”;擇偶觀;社會學
一、“門當戶對”的含義
“門當”和“戶對”原本在古代指的是房屋建筑上的部件。且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又標志著宅第主人家財勢的大小,顯示著其身份、地位、家境,現代用來形容家庭背景、經濟條件都相當的家庭。
二、“門當戶對”意義的歷史演變
蘇玫瑰認為,“門當戶對”的實質就是“階層內的婚姻”,具有高度的穩定性[1]。幾千年來,“門當戶對”的擇偶觀一直深入人心。在封建社會,青年沒有自主擇偶權,婚姻都由父母來安排。而他們普遍地會選擇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與自己對等的家庭來結為姻親,這反映的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甚至在很多朝代,跨越封建等級的婚姻是違法的。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社會的分級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相對于經濟條件,人們在擇偶是更看重對方的政治背景。那時候講究家庭出身,講究階級成分和政治面貌。而經濟條件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政治成分不好的人,選擇配偶受到很大限制[2]。隨著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社會在不斷分化,年輕一代受教育水平在提高,同時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的高速交流及文化的加速融合,現代年輕人擁有更完整的婚戀觀以及相對更寬松的擇偶環境。此時,“門當戶對”的概念和意義也不再僅僅遵循古老的門第觀念或者是迂腐的政治血統而產生了很大變化。現代的“門當戶對”遵循兩個原則:一、收入、職業、教育成為人們劃分社會階層的新的指標,人們在這個等級劃分的標準下,尋求同階層內的配偶。這種看重家庭經濟、社會地位對等的條件,仍任是傳統的“門當戶對”的擇偶觀。二、強調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興趣愛好等方面相似。這種可以稱為精神或者是文化上的“門當戶對”。有研究表明,“門當戶對”的擇偶觀更有利于構建美滿家庭、提高婚姻質量和構建和諧社會[3]。李銀河通過對征婚啟事的研究指出,現代人擇偶時所看重的共同語言、學歷相當、愛好相似、社會生活環境適宜等標準也是現代的“門當戶對”[4]。王云云通過研究發現,在現代這個社會轉型期,我國人口婚姻的同類匹配卻在增加,表示現代社會,人們也很看重婚姻中的“門當戶對”[5]。
三、現有的“門當戶對”擇偶觀理論
1.從經濟學看“門當戶對”門當戶對的觀念能夠深入人心,長久不衰,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符合經濟學規律。第一,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來分析,門當戶對有利于夫妻雙方經濟地位的對等。婚姻雙方的經濟地位對等了,家庭地位就更容易達到平衡,婚姻也更穩固。第二,門當戶對有利于將資源進行合理配置與優化整合。從婚姻的本質來說,男女的結合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資源配置的過程。用經濟學中“帕累托最優”的概念來解釋,如兩個擁有更多社會資源人士的結合,更能實現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所以從經濟學來講,門當戶對的選擇是較符合邏輯的[6]。2.從社會學角度看第一,“門當戶對”的擇偶觀得到交換理論的支持。“為了獲得最大的回報和利益,人們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進行交換。婚姻同樣遵循等價交換”[7]。美國社會學家古榕也曾說過:“聯姻雙方在經濟上或社會上的門當戶對,往往是兩個家庭所能同時接受的條件。”第二,婚姻調適理論支持“門當戶對”的擇偶觀。經濟社會地位對等的夫妻,在婚后共同生活時更能相互理解,相互適應,自然相處[8]。雙方需要適應和遷就的地方少,互相理解能加深夫妻之間的感情,使婚姻達到美滿。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長輩的意見可以防止年輕人只看重感情因素忽略現實條件而為以后生活帶來的危機。價值觀、生活環境相當的人在婚后更容易整合家庭,避免差異產生的不適,提高婚姻質量。第三,角色理論支持“門當戶對”的擇偶觀。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9]。在同一個社會來說,不同階層的人對家庭角色期望不同。只要事實與人們對家庭角色的期望相近,其他因素對婚姻產生的影響就會很小,婚后也不易出現感情危機。3.從心理學角度看擁有相似經濟條件和文化水平的雙方,往往消費觀念,處事方式及生活方式相近,雙方在文化認識上能相溝通,家庭生活中能相互理解,這樣還能增加心理的愉悅。雙方能有共同話題也更少出現分歧,這樣有利于婚姻的穩定。如果家庭背景相差太遠,成長環境有太大差異,雙方的生活方式、待人原則也會大不相同。家庭生活中一些瑣事上的分歧會為兩人在現實中的相處增加很多麻煩。另外,從眾心理認為人們在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傾向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擇偶是一種社會行為,肯定受到他人的認識和看法的影響。若旁人覺得相配,會堅定個人的想法。若被周圍人認為不般配,人們也會屈于從眾心理產生壓力。因而,若雙方階層環境相近就更能得到正面的評價[10]。這對個人的擇偶也會產生影響。
四、“門當戶對”擇偶觀的現實意義
對整個社會而言,在選擇配偶的時候講求“門當戶對”還是存在著極大的積極意義的。對于個人來說,與愛人類似的生活背景、家庭環境使夫妻雙方有一致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志趣愛好,這樣溝通會產生愉悅感并有助于身體健康。“門當戶對”仍然是當今社會婚戀擇偶最多的選擇。歐陽軍對廣州地區的調查發現,作為“門當戶對”意義的一種隱性表達,78.3%的人選擇“門當戶對”的婚姻,即經濟社會地位的對等,而只有21.62%是非對等結合[11]。但還有研究表明,在當今社會,維系家庭穩定的主要因素已經不再是傳統的““門當戶對”。2014年針對年輕人的一項調查發現,“相互忠誠”成為婚姻幸福最重要的因素,而“門當戶對”排在最末一位[12]。所以人們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光門當戶對還是遠遠不夠的。綜上所述,作為我們這個受上千年文化傳統影響的中華民族,在其婚禮擇偶觀念上,“門當戶對”的存在是有其深厚的民俗和社會基礎的。不但在千百年來檢驗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在當今社會仍然是婚戀擇偶的主流指導思想。但是,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要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還需要有更多的生活智慧,還需要更多人的積極投入、實踐和思考。
參考文獻:
[1]蘇玫瑰.轉型加速期門當戶對婚姻的錯位與危機———階層封閉視角下離婚率上升的新解釋[J].西北人口,2008,5.
[2]王躍生.社會變革與婚姻家庭變動——20世紀30—90年代的冀南農村[M].三聯書店,2006:121,117.
[3]李飛龍.從“門當戶對”談起:論中國農村社會的擇偶觀(1950到1980年代)[J],晉陽學刊,2011,4.
[4]李銀河.當代中國人的擇偶標準[J].中國社會科學,1989,4:157-183.
[5]王云云.社會轉型期我國人口婚姻匹配結構與婚姻質量的實證研究[D].2013,5.
[6]郭芳芳.對“門當戶對”的經濟學解釋[J].湖南農機,2013,11.
[7][美]戴維•波普若.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8]楊善華.家庭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田雅琦 單位:長江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