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社會學論文:藝術社會學下的美術教育革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作者:蘭海波 單位:四川西南民族大學
(一)充分認識到藝術社會學對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的研究意義
藝術社會學的研究客體有藝術品、創作者與欣賞者和社會,它們是個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具體而言由社會決定和影響創作者及欣賞者,再由創作者及欣賞者決定和影響藝術品。簡而言之,藝術和社會是通過創作者和欣賞者這根紐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著名藝術史家岑家梧在《論藝術社會學》中提出“百數十年來,藝術社會學者在著重藝術與社會關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藝術發展的規律性,使藝術學的研究,逐漸脫離了玄學的范疇,這是這派學者重大的災獻。”他還充滿信心地說:“現在藝術社會學,不管它的本身怎樣的幼稚,在將來,它終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學方法,吸收史進步的學說的精華,而成為真正科學的藝術學,這確是一種趨勢!”[3]蔡儀認為,包括藝術社會學在內的藝術學是以美學為基礎的,沒有美學便沒有完全的藝術學;而美學的領域應當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認識和美的創造,也就是現實美、美感和藝術美。因此,“藝術學和美學的關系,好像內切的兩個圓,藝術學是內切于美學的。”由此決定,藝術社會學的意義“是考察藝術及其產生的社會基礎的相對應的關系,和其隨社會基礎的發展而變化的相關聯的規律。”[4]據此可知,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社會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的,所以想教好和學好藝術,就必須重視藝術社會學的指導作用,在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更要充分認識到藝術社會學對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二)嚴格區分社會學批評與藝術社會學
社會學批評與藝術社會學既有內在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應該嚴格區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會學批評,是指把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評方法,即是一種藝術批評模式。與社會學批評不同,藝術社會學是將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進行研究討論的,是用社會學的先進的理論和觀點以及科學的方法對藝術的產生、創作、傳遞等藝術現象進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會學批評是從社會這個大環境對藝術現象各方面的影響和制約關系來考察研究藝術現象,從藝術作品、藝術家個人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中來考察研究藝術作品,從而在揭示藝術現象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聯系關系中體現出的社會學批評的廣闊視野。藝術社會學是把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對藝術進行宏觀的、整體的、綜合的研究。由此可見,在高等美術教育改革中,高等美術教育應當立足于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從社會生活的視野對所學習和創作的藝術作品和一系列的藝術現象進行宏觀、綜合地學習研究。
(三)摒棄“庸俗社會學”的影響
中國藝術發展史上,中國藝術理論界由于對庸俗社會學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錯把庸俗社會學的主要理論家弗里契視為“馬克思主義藝術學之指導者”,庸俗社會學在中國藝術發展歷史中產生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中國藝術發展受到庸俗社會學的干擾和影響是相當嚴重的。我們所說的藝術社會學立場與庸俗社會學是有根本區別的。藝術社會學是建立在一種綜合和包容的立場上,探討藝術與社會之間的各種復雜關系,研究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術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會學對高等美術教育影響的同時,如何正確加強藝術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藝術社會學視野下的高等美術教育改革對策
(一)注重學生關注生活,加強生活體驗的培養
藝術社會學認為藝術現象與社會生活是密切聯系的,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互動關系,例如藝術與經濟、政治、哲學、道德、宗教等的關系。在進行高等美術教育改革時,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藝術現象產生與發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背景,藝術現象的社會功能,藝術現象的藝術價值的標準和取向,藝術社會過程中的藝術生產、傳播和消費等一系列活動的完整整體的各個環節。因此,在高等美術教育活動中應注重對學生關注生活,加強生活體驗的培養。高等美術教育應當以對生活的切入來極大地豐富學生個體的經歷和體驗。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離開了生活,體驗就無法生成。如果高等美術教育中,老師對美術知識與技能技巧的傳授得不到學生個體經驗的認同,那么學生在這樣的高等美術教育中所學習到的相關的美術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術層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體驗,與社會生活脫節,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就會相應地缺乏藝術生命力。
(二)注重高等美術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國的小威廉姆E多爾在其著作《后現代課程觀》提出:教育和文化兩個方面,前者可自然稱之為教育聯系,指課程中的聯系賦予課程以豐富的模體或網絡,后者也可自然地稱之為文化聯系,指課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聯系,這些聯系形成了課程賴以生存的大的模體,兩者相互補充。[5]藝術社會學強調藝術現象與社會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其在揭示藝術與社會諸多因素的關系時,把藝術活動當作多種因素的復合整體,重在宏觀研究和整體性考察。這就要求高等美術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術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術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內容、方式和類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著“求同存異”、“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術教育應當是一種綜合的教育,高等美術教育的課程改革應主要以綜合性為原則,從傳統的分科走向綜合的發展,實現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構起綜合的學科門類。高等美術教育的課程改革還應當注重美術學科內容的綜合,將“工藝美術、現代設計”與強調審美的精神功用的“純藝術”結合起來。老師在高等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從一點出發多點結果的多元或從多點出發以多點結果的多元地進行思考和學習。
(三)注重高等美術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和諧
藝術的理想就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使二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偉大的藝術作品不僅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藝術作品的形式能夠體現和表達更為廣闊豐富的社會人生意義。藝術形式有其相對獨立性,如果不是結合著社會現實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創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為一種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藝術作品中,形式與內容是不可分的。藝術社會學的轉向就是從對形式技巧的講究轉向對內容意義的追求。簡而言之,藝術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內容,內容是具有形式的社會。綜上所述,在對高等美術教育進行改革時,我們應當注重高等美術教育形式與內容的和諧,即在進行高等美術教學時,要培養學生具有既要注重藝術的形式創新,又要注重藝術的內容豐富的思維。
(四)注重高等美術教育方式的革新
在高等美術教育中,我們應當注重對教學方式的革新。在美術課程設置上,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教育目標,改變過去以美術知識、技能為內容標準,而以素質教育為依據,開設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從而確保學生具有更為全面合理的文化素養。在教學活動中,老師也應當有意識地進一步增強美術理論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美術理論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知識結構更為完整和合理。老師還應當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教學方式,如電影、電視、錄像、參觀、訪問、旅游等方式,引導學生更為直觀的體驗生活和大自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鑒別、判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學校還可以多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學校與社區攜手,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社區的保護與美化環境的活動,既可以對社區的發展作出貢獻,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總之,藝術社會學是用社會學的先進的理論和觀點以及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藝術的產生、創作、傳遞等一系列活動與社會各現象間的因果關系,及其所蘊含的的社會本質及其社會職能的一門學科。其把藝術現象放置在社會文化大背景之下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考察,充分關注藝術產品作為人類精神產品的特殊性質。在研究藝術社會學對我國的當代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高等美術教育改革,應當更加注重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知識結構更為完整和合理,要充分認識到藝術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關系,更為強調學生與社會生活的更多地接觸,使我國高等美術教育成為一種綜合全面的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