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始于1997年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歷經二十載春秋,在鍛煉了一大批優秀青年和促進我國農村發展同時,也攜帶時展賦予的局限砥礪前行。本文從簡要回顧大學生三下鄉的發展歷程為伊始,以西華師范大學近兩年來在校大學生三下鄉為實例,以小見大剖析現階段大學生三下鄉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希冀拋磚引玉,引發學界更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1發展回顧與問題提出
鑒于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的非廣泛性,在回顧發展歷程前需負責任的對其進行簡要解釋。所謂的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即是指團中央組織開展的全國大中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是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和協作精神的一項重大舉措。
2現存問題及對策建議
2.1現狀與問題
2.1.1案例回顧:在2016年西華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團中央號召,于7月10日“出征”
團隊由40余支校級社會實踐隊、1162名師生組成,前往全國各地24個州市的社區街道、城郊農村,包括貴州、西昌、北京、成都、廣安等地。以脫貧攻堅、革命精神、國情社情考察、師大文化宣揚等為專題進行為期7天的暑期社會實踐。2017年的主要內容與2016年差別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團隊減少至36支,人數僅800余人,指導老師更是缺乏。
2.1.2現存問題:時間短暫,缺乏持續性長效性
近兩年,該校所開展的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均在天氣極為炎熱的時段開展,為期一周,時間相對不長,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以及幫助農村地區提高生活學習質量,都有較大的難度。在實踐過程中,雙方所獲多為感性認識,而非深入的理性思考,未能更深入地探討和研究,亦難以挖掘其本質和要害。活動缺乏實效。空間跳躍,缺乏連續性和針對性。在兩年的時間活動中,后一年開展活動時重返前一年的活動地域幾乎沒有,在空間上具有分散性、廣泛性,加之限于一周的時間,在實踐過程中喪失了針對性和連續性。對一個特點地來說,這樣的社會實踐產生實質性的改變很難,學生實際收獲有限。前期宣傳不到位,缺乏廣泛參與。這一問題的發現來自于筆者對該校學生的走訪調查。在被問到的同學中,有60%左右的學生不知道該項活動的報名入口、資料準備等相關事宜。客觀來說,這一問題也直接導致2017年參與人數下降。評價機制不健全,缺乏激勵性。學者曾經對“三下鄉”活動的考評現狀作出“四重四輕”的評價:重定性評價,輕過程考評;重成績總結,輕糾錯考評;重少數人的評優,輕對多數參與者的考評;重實踐成果展示,輕經驗的鞏固和積累。①在本研究中這些問題同樣突出。
2.2對策與建議
2.2.1活動前期預備機制建設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確定清晰明確的活動宗旨和目標是對活動成果的重要導引;確定活動起始時間、周期長短并明確活動范圍和地域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本要素。其次,明確人員組織和實踐隊伍建設,取得穩定廣泛而充足的資金和物資是重要保障。最后,做好活動前期宣傳、借鑒運用實踐經驗,避免連續性和長效性的缺失。
2.2.2活動中期管理機制建設
在三下鄉活動行進過程中,良好的管理控制是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的保障。高校可采取的措施諸如:對大學生的工作進行專業化的指導;對其不當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激勵和保障學生人身財產安全亦是重點措施;整合運用各方資源,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爭取多方支持。
2.2.3活動后期的評價機制建設
后期評價是一項活動中最后一項但必不可缺的重要工作。故高校在開展三下鄉活動時,應以初始目標和階段目標為為評價的基礎指標,建立對大學生、指導老師、幫助對象、活動實效等方面進行評估和量化,獎懲明晰,給予激勵,同時對評估環節自身提出改進措施,促使后期評價更精確科學,從而促進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更高效科學進行、在大學生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增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參考文獻:
[1]秦寧.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論叢,2016(12).
[2]王鑫.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與思考[J].科學實踐,2015(12).
作者:楊璐萍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