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法律問題與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大學生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社會中去應用,這其中便包括大學生去進行實習或兼職。大學生在進行各種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仍存在著許多用人單位鉆法律空子以謀取個人不當利益的現象。在實踐中,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仍處于危險地帶。本文以實地調查結果為基礎,試從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背景、會產生怎樣的法律問題、其影響因素、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法律問題
在知識不斷更新、科技不斷進步的現代社會,在校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想要去進行社會實踐(實習、兼職),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強自身素養,增加社會閱歷。進行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越多,越來越多的權益受損案件也開始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會出現哪些法律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些法律問題?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使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呢?
一、國內外大學生社會實踐法律背景
(一)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律背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教育的發展程度也不斷提高,我國大學生總數持續增長。對于大學生來說,社會實踐的機會變得更少,競爭愈發激烈。就業形勢的嚴峻使許多大學生為了盡早就業在選擇單位時條件放低,進而出現了許多用人單位侵害大學生權益的現象。究其原因,和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律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我國已設有許多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等,但它們之間十分雜亂,在大學生的權益保護方面并沒有形成相應的法律體系。我國目前關于大學生就業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頒布的是政策,法律類的規定分布零散,且分布在許多不同種類的法律中,如:《勞動合同法》、《高等教育法》、《社會保險法》等。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盡管這些法律法規對大學生權益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隨著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持續發展和我國民主法制的不斷完善,這些法律法規已不能滿足于對我國大學生權益保護的需要,甚至逐漸顯現出其弊端。
(二)外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律背景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權益保護較早就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也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大學生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在德國,社會重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在大學生入學后到他們參加工作,會進行幾次實習。這些實習長達幾周或幾個月,且在正式進入工作崗位時還有一段“實習過渡期”。德國于1969年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條例,如《聯邦職業教育法》、《企業基本法》等,旨在使這些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有效保障。各級政府和行業組織也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的實施條例和辦法。在美國,大學生可通過多種方式參加社會實踐。美國通過《聯邦勞動法》對企業提供的“無薪實習”提出了規定,同時要求企業提供實習培訓的方法,許多大型公立高校一般還會要求實習單位提供基本的工資。即使美國政府出臺了這些法律,但在美國仍有大量學生為了實習的機會還是愿意“無薪實習”,甚至有部分學生向這些企業交錢進行實習。在韓國,年輕人的就業問題愈發嚴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隨處可見,很多大學生都選擇先開始一段長時間的實習。韓國雇用勞動部在對企業的勞動督查時發現,超過一半以上雇用實習生的企業違背了相關規定,他們看準部分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打著“培訓”的幌子壓榨他們的勞動力。根據這種情況,韓國雇用勞動部出臺了《勞動基準法》,其中規定了禁止企業將實習生作為替代人力,這對企業招收實習生的規模和時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從以上三個國家大學生實習的社會環境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大學生權益保護方面根據實際需要頒布或實施了相應的法律,從法律層面上切實保護了大學生權益,也使用人單位市場更加規范化。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夠充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有多種原因,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參加社會實踐是一種歷練,對自己進入社會后的工作發展有益;但也有部分大學生認為這只是走個過場,對社會實踐并不重視,不去了解社會實踐中的權益保護部分,最后導致自己的權益受損。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管理和指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時,學校沒有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許多大學生所屬的大學都未開設相應課程,未告訴大學生進入社會實踐時應注意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辦法。同時,政府部門也沒有對這些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有相應的管理措施,大部分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并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當權益受損時,他們很難尋找到相應的救濟方式。
(三)大學生對法律的了解不夠大部分大學生對各項在社會實踐中保護自己權益的法律并不熟悉,甚至還有部分大學生完全不了解。許多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在生活中不會去了解法律,且接觸與自己權益相關的法律較少,這也與學校對于培養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這方面的不重視有很大關系。
(四)不法中介組織騙取錢財在大學里,我們隨處可見很多關于兼職或者中介的廣告。有些是讓大學生交中介費,聲稱可以為其提供兼職崗位或實習機會。但很多這種組織并沒有相應的資質,收錢后就銷聲匿跡,造成大學生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五)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受到損害在我們分析的案例中發現,大學生在兼職時常受到傷害,可以發現這其中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不受《工傷保險條例》的保護。勞動法中沒有規定的部分,只能尋找《民法通則》等其他法律進行救濟,導致救濟的時間效率很低。
三、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法律問題
(一)個人因素:大學生長期待在學校,處于象牙塔中,缺乏社會經驗。剛進社會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容易為了一個工作機會被“黑中介”欺騙,也由于缺乏對法律的了解,在實習、兼職時不會主動提出甚至不知道需要簽訂勞動合同,當用人單位損害了自己的權益時,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法律途徑維權甚至沒有意識到權益受到侵害。
(二)社會因素: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社會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政府在相關政策規定方面不完善,缺乏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管理辦法和權益受損后的應對措施;學校也在對大學生的培訓上有欠缺,導致大學生在實習、兼職中不明確自己的權益,也不了解相關保護自己的法律法規;用人單位也沒有足夠的社會責任感,在為大學生提供崗位時沒有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三)法律因素:(1)立法涉及范圍較小。我國目前立法所涉及的范圍涵蓋不了現有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權益保障的內容,也無法跟上當前教育水平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權益保護應該在大學生的就業服務、就業保障、就業管理等條文中體現,但我國在這些條文上表述模糊、缺失完整規定。國務院、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法規、規章等與我國有關的法律之間是零散的,并沒有形成體系化。(2)沒有規定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企業的法律責任。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常處于弱勢地位,用人單位常以各種不正當的理由侵害大學生權益。我國的法律條文中沒有明確規定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用人單位若侵害大學生權益將承擔何種責任,許多用人單位也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對大學生權益進行侵害。(3)實施的體制較薄弱,救濟途徑狹窄。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當與用人單位發生糾紛時,會想到去尋求勞動仲裁機構、法院、勞動行政部門或者工會的幫助,但有時這些機構之間存在指代不明、各個部門和機構之間互相“踢皮球”的現象。同時,大學生救濟的措施也很單一,許多大學生由于缺乏法律意識,不會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導致在他們權益受損或發生糾紛時難以得到及時的救濟。從調查現狀來看,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時仍缺乏一定的自我防范意識,并且,他們中的一部分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也遭遇過權益受損事件。當代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堅實后備力量,保護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時的合法權益是大勢所趨。我們旨在明確保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必要性,通過政府、行業部門、學校及大學生個人等多種途徑為大學生普法,用法律知識武裝他們的頭腦。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四、如何解決
(一)修改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促使勞動保護力度的提高我國勞動法對勞動者的闡釋還不明晰,根據《勞動法》規定,年滿16周歲即可成為法律層面上的勞動者。但在現實中,在校大學生雖大多已滿16周歲,但他們仍不被承認為法律層面的勞動者。原勞動部《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這在某種層面上就否定了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時的勞動主體資格,所以就導致用人單位在聘用大學生從事勞動工作時,不與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若大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權益受到侵犯,未簽訂勞動合同便成了用人單位拒絕賠償的“正當理由”。雖然仍處于大學生這一特殊階段,但依《勞動法》規定,年滿16周歲就已達到就業的法定年齡條件,在校大學生只是他們的身份而不是不被保護的合理理由。修改、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大學生在勞動中的主體資格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還應明確提出用人單位若侵犯大學生合法權益應受到何種處罰,對用人單位設立約束性規定,對違反相關規定的用人單位依法處罰,使大學生處于法律的庇護之下。
(二)政府部門與行業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在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前期,部分大學生會選擇中介作為選擇用人單位的途徑,這其中,便存在許多“黑中介”、“假中介”,這些中介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不懂市場行情的心理,提供虛假信息或與用人單位合謀欺詐大學生,對大學生實施侵權行為。政府部門及行業部門應加強對該類中介的監管,打擊該類違法中介,對該類違法中介進行聯合懲戒。除此以外,大學生在進入用人單位開始工作后,還面臨著用人單位拖欠、克扣工資,超時用工等風險,政府部門與行業部門應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力度,使用人單位在雇傭大學生進行勞動工作的過程中具備充分的主體責任意識,拒絕侵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健全維權救濟途徑雖說大學生是以個人名義去進行社會實踐,但他們仍丟棄不了自己的“在校大學生”這一身份,學校具有傳授科學知識的責任,當然也有保護學生的責任。在內部,學校可設立社會實踐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有效信息,避免學生盲目進行社會實踐而不小心掉進陷阱之中,若大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學校也可通過社會實踐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解決措施;在外部,學校可與相關部門構建社會實踐救濟鏈,在學生發生權益受損事件時,以學校出面與相關部門溝通,為學生提供維權救濟途徑。
(四)學校開設相關課程,為大學生普法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尤其是在大學這一階段,大學生達到了勞動者的法定年齡,想要通過進行社會實踐,在步入社會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與適應能力,提高自身素養,這期間免不了涉及自身權益保護的問題,學校可以開設法律宣講課堂,定期為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在面臨權益受損事件時有相應的知識儲備與行動能力。
(五)大學生要以法律知識武裝頭腦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大學生以單純懵懂的狀態進入社會進行實踐,免不了容易落入“敵人”的陷阱,各類中介機構、用人單位良莠不齊,若大學生毫無顧忌的一頭扎入,勢必會造成自身權益的損害。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之前,應事先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以避免權益受損事件的發生。但是,自身法律知識的充實并不能全靠從學校課堂中實現,大學生還應學會從其他地方獲取法律知識,比如通過學習網站、時事新聞、法律書籍等方式渠道去了解法律知識,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知法懂法的能力,使自己的合法權益處于法律保護的羽翼之下。
五、結語
由于他們具有“在校大學生”這一特殊身份,我國對在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時的權益尚未做出對應的立法保護,大學生在該過程中的法律保護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明確保護大學生社會實踐時權益保護的必要性,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受到的權益損害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通過社會各界的協力合作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法律保障性。
參考文獻:
[1]鐘申娟.大學生就業權益的法律保護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3(19).
[2]潘桂梅.大學生法律權利保障問題及建議[J].紡織服裝教育,2019,34(01):7-13.
[3]羅韜.當地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05):181-183.
[4]秦梓瀚.淺談大學生實習、兼職過程中的勞動法問題[J].勞動保障世界,2015(1).
[5]王瑞,張熙.在校大學生實習期間權益保障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8(27).
[6]羅丹.大學生兼職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法律對策[J].法制博覽,2015(19).
作者:盧欣 雷麟莉 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