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必修課,幫助青年學子實現自我價值、樹立正確的三觀、真正認識自己的重要渠道。青年學子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培養他們服務社會的意識,同時加強對實踐團隊多樣化認識以及實踐基地穩定性反思與探索,分析暑期社會實踐重要性,更好的提醒當代大學生應該以怎樣狀態應對新的挑戰,實現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思想修養、團隊合作、社會責任、實踐能力的品質。同時,也是實現高校社會實踐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實踐;探索
一、暑期社會實踐與青年學子成長的重要關系
(一)強化家國情懷
愛國的前提是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同時用實際行動證明對家鄉的感情,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養成良好的品質,這也是育人的重要內容。大學生通過了解并且走入基地,深挖地方文化,并通過典型材料,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愛國教育是大學生重要的思想教育內容。近些年,我國經濟對外開放,深化改革,人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面對更多的選擇。這種條件下,愛國教育迎接新的挑戰,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深入到實踐地,深化青年學生的使命感,其狀態由虛到實。炎炎夏日,一群擁有理想的大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團隊服務,通過各種方式鍛煉自己。社會實踐改變了他們的視野,同時幫他們樹立更加堅定的信念。
(二)堅定的專業志向
深入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青年學子看到百姓那么欠缺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各地人那么欠缺帶領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帶頭人。他們明白了;自己被需要,有價值。同時專業的方向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而是通過學習,帶著問題,走到實踐中,把課內外有效結合,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蛻變。同時保證每個大學生都能走入實踐基地,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大學生社會實際的全部過程。
(三)克服社會實踐活動的不良傾向
a缺少科學的規劃,b目標過于宏大,c制度機制不夠完善,d經費不足,e專業特色不明顯,f實踐基地不穩地,g學生參與面不夠廣泛,h學校層面不夠。實踐活動如火如荼進行,但僅僅停留在表面,缺少明確的方向、系統的計劃,且有經驗的實施。
二、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探究
暑期社會實踐是一種社會互動,學生進行紅色革命地文化學習過程中,受到文化的影響,在未來就業中的行為規范會促使他們選擇對國家或者人民更為有幫助的職業。這種影響是實踐對社會環境形成的一定作用。這種社會互動以信息傳播為基礎。互動中,人們的溝通不僅限于信息和情感。走進革命老區是學生與革命地是面對面的,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的,有目的性。這種背景下,社會實踐的影響對個人和社會都是有利的。適時調整、修改、拓展而保證社會實踐,在選擇的融通性,將特定的實踐主題與實踐經驗發展成為一個系列的完整的實施活動,促使學生在認識自我與祖國發展聯系在一起,該實踐模式構建了一種新的實踐關系,并充分體現了當今引發創造,激勵進取的嶄新實踐方向。但是在暑期社會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團隊專業單一性,不利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交流,以及在創新中不利于與社會的融合性。社會基地的不穩定性,對于社會實踐的可持續拓展產生影響。以此類推,都會或多或少對社會實踐產生一些影響。對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我以及社會認識,學校一直很重視,通過一些政策以及獎勵,讓更多學生把實踐和自己專業有更密切的結合,開拓出更為新穎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社會實踐基地的拓展上應有效地融通學生本人的專業方向。首先,根據學校情況,圍繞培養目標,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綜合性人才;其次,從學生專業特色出發,把實踐地與專業構建融合。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相融的模式。最后,組織單位發揮能動性,優化實踐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結合。社會實踐通過各高校的努力,現在各自都有特點,學生的素質也有了普遍提高,這對于當前中國的發展有極大促進作用。但是面對新世紀,發展是肯定的,但有機遇的同時面臨的是挑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還有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實踐基地在創建過程中相對臨時性,臨時就意味著不穩定,對基地缺少深層次的了解和研究,不能解讀當地文化背景下帶來的實踐目的。同時帶隊教師在指導學生中也無法應對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和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再者,就是實踐基地如果只是單純的社會活動,不能最大限度讓學生在這里全面的學習,可能意義性也就不大,如果把專業以及興趣愛好、歷史、民俗文化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轉變,增加未來擇業的選擇性。實踐基地的有序建設,有利于其活動的拓展。有利于把握學生本人的特點,同時有效地把學生本人與基地融合。
(二)實踐團隊的多樣化
在實踐過程中,隊員是相當重要的。整個團隊是由個體組成,但是個體的團結加起來必定大于總數。反之,則受到局限。一個完美的組合,應該是最大發揮每個人能動性,把各自專業與性格特點等各種優勢達到最大程度,作用不言而喻。這也是所謂的量變和質變的矛盾關系。縱觀我校之前一系列暑期社會實踐,從專業上來說,大多數來自同一個院系。這點來說對于專業之間的互補就缺少了學習,對于這種模式未來可以調整,讓團隊以多樣化的專業調配,高低年級經驗的調配,性格特點的調配等,組建具有鮮明特點的實踐隊伍,這樣在活動進程中,有利于相互之間碰撞,實現實踐創新和活動目的成效的完成。
三、探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意義
(一)推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
大學生通過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親身體會并且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是自己能力規范得到認可。實踐主體的社會化是實際活動的最終目的所在,而要促進實踐主體的社會化,必須注意參與者,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一是指導老師方面,指導老師在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情況,可以近距離跟學生接觸,了解學生對于暑期社會實踐最新的想法,可以及時調整以及改變實踐中出現問題,通過實踐,教師也可以提高自身對社會以及個人的認識,有利于未來把控暑期社會實際所定的計劃與目標。二是學生作為實踐的主體,貫穿整個實踐過程。參與中,是學生真正找到自我的價值,與社會進行的一次溝通和交流。正如本次赴延安的重溫革命之路,學生去發現去研究紅色基地的故事,革命先輩走過的路,通過網絡以及親身實地去革命先輩們曾住過的地方,解讀留下來的文字,學生清晰了整個革命線路以后,在安排一系列學習,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們主動的去接觸,而且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對于祖國的熱愛又多了一份,這在后期參觀的革命圣地中,學生的情緒也變得更加激動,表情更加的敬畏。
(二)培養大學的綜合能力
走進革命根據地,用實際教育大學生。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有效融合理論與實踐,用多種活動形式,讓大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愛國、奮斗、理想與信念。通過暑期的學習,調查研究、參觀、藝術創作等實踐活動,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新中國的成立有多么不易,同時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該珍惜當下的環境。同時更清晰的認識社會發展,在社會實踐中,也看到了自己在知識、能力、思想、專業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產生一種完善自我,充實自我的緊迫感。近幾年,我校領導大力倡導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們積極參加,在實踐上取得了一些成績,學生得到了收獲以及成長。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暑期社會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是挑戰也是機遇,但是作為高校,從根本出發,以新時期的創造去面對,讓暑期社會實踐邁進新的紀元。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獨立人,責任感是最基本的素質。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接班人,未來在社會崗位中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工作,所以責任感是當代大學生走向社會的必要條件。新一代的接班人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應該加強實踐的參與感,同時也是對自身責任的解惑。對于問題的分析能力可能相對片面或者偏激。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學生個體真正的參與,實踐的本身不是空想,而是學生本人要手腦并用,并且用心感悟和反思。通過實踐,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適應和感悟社會,并且在未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或者改變社會。實踐中,幫助大學生親身體會到當下社會自身的責任感,同時作為一個社會人,又要更加努力把握自己專業,在未來投身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吃苦耐勞不僅僅是每一個人所具備的品質,大學生尤其需要注意。不僅可以鍛煉自身,同時也通過吃苦耐勞體現一個人的價值。當今大學生是社會的接班人、中流砥柱,培養大學生的吃苦耐勞的精神迫在眉睫,指引當代大學生在當下社會更好的繼承并且發揚優良傳統。大學生是實踐者,基于活動本身被賦予主要的使命,而創新的想法又是主導活動的方向。創新也是最大限度促進實踐活動的發展,所以這里就要求大學生對于創新不能僅限一個點,而是由點到面,變成一種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6).
[2]劉海峰,溫剛,崔濤.大學生創新基地建設與建設[J].實驗室科學,2008(3):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作者:徐飛揚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