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社會實踐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應用型專業培養的重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高校應用型專業社會實踐工作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結合應用型專業學生特點,科學設計、全力保障、靈活考核的社會實踐體系,為提升應用型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供思路。
關鍵詞:創新能力應用型專業社會實踐
一、應用型專業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對應用型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專業教學和科技競賽,較少將社會實踐納入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1.實踐模式陳舊大學生社會實踐多利用暑期和寒假集中進行,時間一般為1~2周,限制了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時間。對于應用型專業學生來說,短時間里,學生甚至不能熟悉公司或企業的運行流程,更談不上對專業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有些高校一味重復已經成熟的實踐模式,只顧從全校布局,沒有考慮各個專業的特點。考核時只以資金投入、參與人數、新聞報道作為考核指標,限制了各專業對實踐的探索,也使學生缺乏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和動力。2.實踐內容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很多高校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抓,僅強調政治思想上的引導,卻沒有發揮各專業的特點與創造性,實踐內容與專業結合不緊密。應用型專業學生開展的實踐內容也多為紅色宣講、關心弱勢群體和社會調研等,沒有利用專業特長服務社會,也沒有去企業檢驗理論學習成果。這曲解了團中央開展社會實踐的初衷,淡化了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削弱了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3.實踐基地不夠穩定實踐基地是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要場所,也是重要保障。很多高校建立社會實踐基地靠的是學生家長的人脈或者其他校友資源,當學生畢業以后,實踐基地就荒廢棄用,這導致學校每年都新建實踐基地,卻又有很多實踐基地荒廢。由于沒有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學生無法找到穩定的實踐場所,而短期的社會實踐又無法系統地學習企業生產流程。此外,很多企業也因為學生實踐時間短,不愿意接收學生前往實踐。而且學校的監督和管理精力有限,學生在實踐中很容易出現走馬觀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4.學生參與動機過于功利學校一般會對參與社會實踐的同學給予學分或其他獎勵,致使許多同學參與社會實踐只為了獲得學分等獎勵。學生實際參與動力不足,導致實踐時敷衍了事。
二、社會實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足、教育部和團中央等單位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以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以形式多樣的活動為載體,以穩定的實踐基地為依托,以建立暢銷機制為保障,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開展教學實踐、專業實習、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支援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很多高校對此認識不足,未能充分認識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對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點把握不到位,因此未能結合學生的專業和興趣科學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2.宣傳動員不夠很多高校忽視了大學生作為參與主體的作用,宣傳發動不到位,導致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學校面向社會、企業的宣傳不到位,沒有重視學校與企業“雙贏”實踐體系的構建,導致企事業單位將前來實踐的大學生當作“包袱”,不愿意接收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3.保障機制不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費來源不足,單純依靠學校撥款,沒有深入挖掘實踐基地支持的潛力。大學生實踐的社會效應和品牌效應未能取得社會的認同和支持,因此很難通過社會募集到實踐活動資金,導致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實踐物質依托欠缺。4.缺乏專業的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要求根據培養目標有計劃、有組織地完成實踐環節[5]。社會實踐活動最能吸引大學生的地方就是將理論知識直接運用于實踐,從而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相互檢驗、相互促進。對于應用型專業來說,該過程亟需專業教師的參與和指導。然而因為缺乏激勵機制,專業教師參與指導的動力不足,很少會到實踐一線進行指導。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1.以提升創新能力為導向,科學設計實踐內容
當前,我國大力倡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在推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要探索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勤工助學、服務社會、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堅持課內外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既要在“點”上集中,又要在“面”上結合。堅持短期實踐常態化、長期實踐固定化,重視研發型、專業對口的實踐基地建設,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落腳點,科學引導學生深入社區、工廠、企業一線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的科技含量,是實施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有效途徑[6]。同時,要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應用型專業要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結合大學生不同專業和年級特點,科學安排實踐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低年級學生的社會實踐重在認識社會,到企業認知實習;高年級學生則重在發揮專業技能優勢,長期、有序地與企業合作,深入一線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2.以完善制度為基礎,全力保障實踐實施
高校要建立穩定性高、操作性強的社會實踐管理制度,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順利、有效開展。要與時俱進,實現社會實踐從傳統的團學系統的“一項活動”到教學系統的“一門課程”的轉變[7]。高校應將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學培養計劃,使其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實踐的經費投入、師資配備等問題。高校要給予社會實踐足夠的活動經費,維持社會實踐正常開展;要出臺相應的獎勵措施,提高教師和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要以“合作共贏”為目標,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給予實踐人員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要制定相關實踐制度,包括財務制度、外出請假制度、獎勵制度、責任承擔制度等,保障社會實踐順利實施。此外,還要重視實踐培訓。實踐前的培訓至關重要,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社會實踐的效率。可邀請專業教師和專職團干開展社會實踐專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社會實踐的組織實施、實踐專業技能指導、外出生活知識培訓、實踐安全培訓等。
3.以學生受益為標準,靈活考核實踐結果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8]。對于應用型專業,社會實踐考核評價應堅持靈活考核的思想,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導向,以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學生切實受益作為標準。要改進單純注重宣傳、影響的考核形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不以社會實踐的“登記表”作為唯一標準,而是結合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能力收獲以及制作產品、企業評價來判定實踐是否合格。評價考核標準要提高創業能力、團隊協作觀念、動手能力等的比重。努力形成實踐基地、組織單位和指導教師“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由實踐單位作出鑒定,指導教師寫出評語,評定成績。將評定結果作為學生綜合測評、推優評先、組織發展的重要參考。注重對指導教師的考核與激勵,調動廣大青年教師、干部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每年應開展社會實踐優秀指導教師的評比活動,給予優秀教師表彰獎勵。對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教師可將實踐教學的工作量計入教學的總工作量,并作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據。將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與教學、科研活動同等看待,并與職稱評定、評優評先掛鉤。
四、結語
應用型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更新觀念,與時俱進,通過優化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針對應用型專業的特點,要以提升創新能力為導向,以完善制度建設為基礎,以學生受益為標準,科學設計、全力保障、靈活考核應用型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同時,要協同多方面力量,從根本上推進實踐育人工作,讓學生真正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力和創造力。
作者:宋薇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