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中國式經濟體制的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理論指導,對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些相互聯系的環節所做的改革。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改革模式,為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樣板。
第一,在農村建立了一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大大的解放了生產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一改過去單一公有制的模式,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方針,推動社會主義公有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效結合。這是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探索過程中對過去計劃經濟體制的積極揚棄,有助于更好的發揮公有制在自我調節生產關系,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確立了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中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推進市場經濟的自由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起各種市場,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由市場形成統一的價格,保證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使市場對各種經濟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得到發揮。
第三,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至20H年間,財政收人從1000多億元增長到10.37萬億元;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增長到3.18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2億元增長到471564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人從343.4元增長到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人從133.6元增長到6977元;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51.27%;。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從1978年的28.2%減少到20H年的10.2%,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則從3.8%迅速增長到43.1%。我國經濟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充公體現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優越性和重要性。
“中國式”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與以往其他國家都不同,沒有先例可循,在三十多年的探索過程中,出現過許多問題、困難、矛盾,但在正確處理這些問題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第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結合,在已經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礎之上,不斷的繼承、創新,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正確的方向和理論指導。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七大,從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越來越密切,為中國經濟平衡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立足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以發展推進改革,以改革為發展的動力,自覺的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在除弊立新中不斷的發展和自我完善。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依靠群眾,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在過去的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和推廣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實踐經驗。許多重大改革決策和改革措施,例如承包經營責任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以人民群眾創造的改革經驗為基礎推出的。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改革,為改革開放打下堅實的社會基礎,同時保障了改革開放措施的務實性和可操作性,給改革開放帶來巨大的動力。(本文作者:吳殿龍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