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醫學教育五育融合有效路徑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是實現“健康中國”規劃的有力保障。本文從醫學教育視域,首先對“五育”內涵進行了闡釋,強調培養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強健的身心、醫學藝術審美力、實踐能力與醫者責任擔當;其次分析了“五育融合”在醫學教育中的特點,既要保證“五育融合”教育的整體性與全面性,更要平衡好醫學職業教育的重心,并彰顯醫學人文精神教育的特點;最后探索了醫學院校從師資培養、教學頂層設計、教學評價改革、管理機制、校園文化等方面開展“五育融合”培養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醫學教育;五育融合;全人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五育融合”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1]。2018年教育部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醫科建設,正是醫學教育領域在習近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體系”構架之下的思想指南與實施路徑[2]。醫學院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有力保障,也是促進醫學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1深挖醫學教育“五育”內涵,踐行“全人”培養
從醫學教育角度看,“五育融合”才能系統培養卓越醫學人才。德為“魂”,若心臟;智為“津”,若血液;體為“干”,若骨骼;美為“表”,若皮膚;勞為“基”,若肌肉;擁有健康的心臟、充足的血液、強壯的骨骼、完美的皮膚、有力的肌肉方為健康的人,見圖1。
1.1德育強調淬煉高尚醫德
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提出“德育為一切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3]。”醫學生誓詞開篇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為起始,顯現了醫學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遵循,也是對“中華民族健康守護者”家國擔當的基本要求。醫學生只有將“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的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身心健康奮斗終生”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精神追求,才能在求學過程中“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最終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實現“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的崇高目標[4]。
1.2智育重在培養精湛醫術
隨著生物、電子、材料、能源信息、計算機等學科與醫學領域的深度結合,醫學技術領域發展日新月異,醫學科研與教學、臨床診斷與治療、疾病預防與康復都有了新的研究視角。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明確提出,為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推動醫科與工科、理科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實現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增加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加強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提升學生促進健康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5]。可見,醫學知識的教育與學習需要貫穿整個醫學生涯,醫學生需養成終身學習能力,經過在校教育、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繼續醫學教育等階段,不斷更新醫學新知識、學習醫療先進技術、開展臨床研究等,持續提升專業知識、技能與素質。
1.3體育促進鑄就健康身心
體育在世界許多頂尖大學中都扮演著微妙而重要的角色,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張伯苓先生曾經說:“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位“體育教授”馬約翰提出體育的遷移價值,其認為體育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促進良好性格品質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優秀道德品質的養成[6]。由于醫學專業的特點以及醫生職業的特殊性,生理或心理健康狀態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專業技能的發揮[4]。后疫情時代,體醫融合是一個重大課題。醫療行業工作強度高,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體魄的支持,醫生也應該成為民眾健康教育的良好示范,體育還是心理治療最好的手段。體育鍛煉一可強健體魄;二可健全人格,培養勇于拼搏、永不放棄的意志;三可培養抗擊挫折、團隊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醫學教育中強調體育教育意義深遠。
1.4美育助力提升醫學藝術審美力
醫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現代表現藝術治療學認為,藝術具有強有力的自我療愈潛能,可以為精神困境和心理障礙的人們帶來希望,影響人的成長,促進人的發展。人文醫學強調診療過程不能只見疾病不見人,要從醫學與人整體的關系對各種醫學現象進行思考。例如對慢性病的治療,科學的健康教育、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體育鍛煉、平和的心理狀態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比臨床治療更有價值[7]。音樂治療近年也成為治療疾病的有效輔助手段。因此,可以通過加強美育,以藝術美、自然美、健康美等為內容陶冶學生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8],提高醫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醫學生能有意識地按照美的規律完善主觀世界,幫助患者通過認識健康美、欣賞人體美、接納身體缺陷美、創造人性美,獲得最有效的治療效果。
1.5勞育強化醫者實踐能力與責任擔當《高等教育法》
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9]醫學教育承擔了推動大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任務。華東師范大學閻光才指出高校教育對象進行勞動技術教育時,應考慮到其自身所學知識的專深特、精心選擇專業性較強的勞動內容,剔除一些無關緊要的旁枝末節[10]。因此,醫學生勞動技術教育的核心必須是治病救人,可將課堂教學與勞動實踐緊密結合,針對性開展勞動觀念和技能教育。醫學生通過付出艱苦的勞動,體會到患者的訴求、感受到患者的病痛,才能學會換位思考,與患者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動,培養無私奉獻的精神,樹立崇高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2醫學教育視域下“五育融合”的特點
2.1“五育融合”要保證整體性與滲透性
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才能稱之為完整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稱之為人的全面發展。傳統“五育”教育相對割裂,教學目標分解,各自為重[11],教學過程箱格化,教師的任務是在每個小箱格中填入相應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課程實現各自的教學目標;評價片面化,將德育等評價看作軟指標,各種選拔性考核都以卷面分數為主要標準[12]。真正的“五育融合”教育應該既相對獨立,又彼此促進,是“你”中有“我們”“我”中有“你們”的有機整體,相互貫穿、相互滲透、相互滋養,對人的成長具有綜合影響,產生融合效應[1]。“五育”融合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孕育堅強的意志、陶冶高尚的情操、提升身心素質,以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吸納最新的科學資訊、探索未知,不斷自我學習,以良好的團隊精神與人合作,以悲天憫人的胸懷與患者溝通,從而逐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2.2“五育融合”需以醫學專業教育為重心
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目標是培養未來能直接從事某一行業的專門人才,更側重對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培養[13]。因此,高校“五育”融合教育并非單純強調五方面獨立均衡發展,智與勞、德與美、美與體之間都存在相互交叉包含之處,“五育”教育要寓于專業課堂教學之中[14],側重點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醫學教育培養的是從事醫療衛生事業的專門人才,尤當以專業教育為側重。一是因為醫學類專業最終服務的對象是人,對人的生命與健康負責,掌握醫學專業理論知識任務重、難度大、強度高;二是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轉化到實踐,需培養學生的臨床診斷思維能力,強化專業實踐技能。可見,在醫學教育中,平衡好專業重心,有機滲透德、體、美、勞教育,更符合醫學教育和醫療行業的特點與需求。2.3“五育融合”應彰顯醫學人文教育的特點德育的終極目標是使外顯的道德標準內化為人的情感、態度、行為以及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5]。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強調對人類生命關愛與尊重,是醫療保健服務以行善為目的宗旨,核心價值是維護人類生命的尊嚴和人的權利[16]。醫生要有為人民健康負責、守護生命的大愛,需培養強烈的職業感、使命感,要有倫理規范意識、慎獨精神、臨終關懷能力等。因此,醫學人文精神是一名醫生最原始的動力和底色,具有人文精神的良醫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患者的信任,得到社會的認可。
3探索“五育融合”有效路徑,培養卓越醫學人才
3.1助力教師成長,強化“五育融合”教育理念
“五育融合”的落實者是全體教職員工,專任教師、臨床教師、管理人員、教輔人員以及后勤人員都是實施者。因此,在教師教學技能培養、教師評價體系中,均應融入“五育融合”理念。一是實施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打造德術兼修的教師隊伍;開展專題培訓、工作坊、人文講座等活動,支持教師開展專題研究。二是開展教師授課競賽,以賽促教,提升教師的人文技能。三是完善教師評價標準,克服“五唯”傾向,注重綜合評價,尤其重視教學業績和培養成效。四是出臺激勵政策保障教師精力投入,完善職稱晉升機制等。
3.2融匯培養方案,優化“五育融合”頂層設計
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最終將抽象的“五育”具象化,通過課堂發揮育人作用。在課程設置、內容整合、教材編寫中融入“五育”的理念,體現其對人才培養的引領作用。一是設計思想政治與哲學模塊、語言文學與藝術模塊、生命健康與社會模塊、自然科學與方法論模塊課程,全程貫穿“五育”理念;吸納人文專職教師加入醫科課程整合教學團隊,促進醫文相融。二是各類教學活動中融通教育,如開展醫學形態學課程繪圖比賽,使學生感受醫學之美;在體育課中增加運動醫療的內容;在勞動鍛煉課程中安排學生進駐醫院參與醫療活動等。三是專業教育階段開展人文醫學技能培訓與考核,突出醫學倫理教育,開展敘事醫學以及醫患溝通、人文關懷教育等,啟發學生感悟醫者擔當。
3.3引導能力評價,提高“五育融合”培養成效
“五育融合”難點在于量化指標、衡量實施程度與實施效果。2020年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突出的特點是對教育在涉及育人方面,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走向德智體美勞全面評價體系,這是扭轉教育教學機械割裂“五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綜合人才,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有力保障。醫學院校要突出崗位勝任力培養,注重學習效果評價。一是打造多元評價方式。推行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結合,針對學習過程各環節,如課堂討論、作業、實驗報告、線上問答、技能操作考試等對學生做出客觀評價;實施迷你臨床演練評估、臨床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量考核,對醫學生開展醫患溝通、團隊合作、臨床操作能力、人文素養和臨床思維的評價;及時反饋,指導學生調整學習策略。二是重視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增值性評價考核。如在臨床實踐考核、畢業考中特別開展醫學人文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
3.4筑牢管理機制,做好“五育融合”培養保障
優秀的管理人員、完善的管理機制、規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師生共同成長,學校機制體制要融入“五育”實施“有溫度”的管理。教學管理方面,一是建立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賦予學科建設、教學負責人選拔任用、教師人事管理、學術評價以及學術發展等方面的審議權和民主決策權;聘請校外資深教授和教學管理專家組;二是建立校院兩級督導,開展督管、督教、督學,形成閉環管理,嚴控教學質量。學生管理方面,一是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配齊配全輔導員,加強對學生思想、學業和心理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二是施行書院式管理,在學校和附院創造條件安排書院式生活區域,建立網絡互動群,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書院式育人平臺,滲透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創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5活躍校園文化,營造“五育融合”良好環境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核,能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高校應重視“五育”融合教育與辦學理念、校訓、校友文化等有機結合,并通過校園環境設計外顯影響。一是營造大學與附屬醫院一體化的大學氛圍。如舉辦校運會、陽光體育節、學生藝術節、音樂節、文體比賽等;二是開展內涵豐富的醫學人文實踐。利用實踐基地,組織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勞動鍛煉,開展醫療知識科普、醫療援助活動、醫療扶貧活動等公益志愿服務。眾所周知,在SARS、新冠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國醫學院校培養了大批有責任擔當、有奉獻精神、有遠見學識、有精湛醫術的醫護工作者,為國民健康保駕護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抗疫成績。醫學人才“五育融合”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大學各級部門與附屬醫院協同設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找準著力點,圍繞教育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過程管理,“五育融合”理念才能在醫學教育中綻放出絢麗之花,指導醫學院校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卓越醫學人才。
作者:殷子寓 吳他凡 李建華 趙醒村 單位:廣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