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慧教育下在線聯動公益活動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由于城鄉教育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域學生的公益認知基礎存在差異,所以,在智慧教育生態下,通過實施“跨校班會,增強‘公益’認識”“共創活動,增強‘公益’實踐”“信息分享,拓展‘公益’視野”“城鄉互動,助力‘公益’興農”等策略,加強城鄉學校、不同區域學校的聯動公益活動,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公益知識的了解,提高公益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公益即公共利益。公益活動是為了社會大眾公共利益開展的行善之舉,是公益組織或個人為解決社會問題、保護環境、幫助弱者、抵抗自然災害等過程中組織的捐錢、捐物以及宣傳等系列活動,其含有服務社會、保護環境、幫助他人、緊急援助等內涵。創新性開展公益活動,是“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我們依托“149”跨區域教育聯盟(指1所領航學校———雙流中學,跨越4個區域———成都市、遂寧市、資陽市、達州市,聯絡9所學校———雙流中學、樂至中學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在教育聯盟體內展開跨校在線聯動的公益活動,增強學生對公益活動的認知、參與熱情,并不斷優化智慧教育的生態格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跨校班會,增強“公益”認識
由于城鄉教育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域學生的公益認知基礎存在差異,所以加強城鄉學校、不同區域學校的教育聯動“公益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公益知識的了解,提高其公益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實施之前,聯盟體學校通過“跨校班會”,增強學生對“公益”“公益活動”的認識。例如,在聯盟學校借助騰訊課堂平臺發起一系列以宣傳公益活動為主題的在線網絡直播班會活動,活動由聯盟學校輪流主持分階段開展。第一階段,初識“公益”。選擇聯盟學校內有參與公益活動經驗的老師在線上對全聯盟學校的學生開展一次介紹公益活動的講座,詳細向學生介紹公益活動概念、參與公益活動的意義、目前我國公益活動開展情況,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公益基本知識,感受身邊的公益活動。第二階段,生活中找“公益”。本階段由各聯盟學校在學生中發起收集分享電視、網絡上典型的公益小視頻的活動,每位學生選一個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公益廣告視頻并寫出自己的觀后感。各學校選出一位認識深刻的同學在聯盟直播班會中,向所有聯盟學校同學分享自己收集的公益廣告視頻以及自己的感受。第三階段,嘗試設計“公益”。在聯盟校中開展公益廣告設計宣傳活動。聯盟學校每個班至少創作一幅公益海報、一張公益手抄報,每個學校至少拍攝一個公益視頻,主題自定,可以是救助災害、扶貧攻堅、扶助殘疾人、關心留守兒童以及留守老人年、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和其他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等。聯盟選擇一個在線展示平臺,各校將作品在平臺上展示,并設投票環節,據評委打分和網上投票的綜合成績選出優秀作品,對作者及指導老師頒獎鼓勵。同時擇機向有關公益活動機構或媒體推薦優秀作品。第四階段,開展“公益”知識競賽。公益知識有獎問答可以由主持學校設計一些關于公益活動的知識問題,然后由聯盟學校全體師生在線上定時參與,并對優勝者發獎,鼓勵大家更多地了解公益活動。
二、共創活動,增強“公益”實踐
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本身就屬于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基于“互聯網+公益+教育”的跨校聯動公益活動,讓點狀的“公益”之火,延展成燎原之勢。多校學生共同參與、一同創造,才能讓公益活動的效益最大化。例如,聯盟學校共同開展了“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助力扶貧攻堅”的公益活動。首先,由聯盟學校中的一所學校牽頭,擬制活動方案,通過聯盟網絡平臺公布方案,并與聯盟其他學校交流討論活動實施的可行性,最后形成公益活動總方案。線下,各校結合校情、學情,通過班會、全校主題宣講等形式,鼓勵號召師生參與,營造活動氛圍。然后,各校擇時以班級為單位,安排學生將收集到的廢舊書報、廢紙分類整理,交由新華文軒分公司工作人員并記錄,然后統一裝車拉走。回購的廢紙由文軒公司送入造紙廠進行再生產,回購資金將用于扶貧公益事業。各校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注意過程資料(紙質、音視頻)的收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線播放聯盟學校的活動片段或場景;并集中確定時間,通過網絡平臺,在聯盟學校間開展經驗交流、先進表彰、亮點回顧等主題活動。比如,各校將開展活動的經驗通過網絡會議的形式分享;以聯盟名義,表彰一批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通過當事人訪談、交流匯報等形式,利用網絡視頻等途徑,在聯盟學校巡回展示,擴大活動影響。“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助力扶貧攻堅”在線聯動公益活動實踐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了聯盟線上平臺在覆蓋面、時效性等方面的優勢,及時開展方案研討、活動反饋與總結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彰顯了線上公益教育教學的價值,充分與線下融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深化了活動的意義,同時為聯盟在線聯動系列公益活動的后續實踐提供了經驗參照。
三、信息分享,拓展“公益”視野
在信息時代,信息分享的時效性與價值性將直接影響到公益活動開展的質量。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公益活動的范疇、內容、方式眾多,聯盟內的某所學校不可能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將公益活動的價值最大化地開掘出來,因此,聯盟學校間需要不斷展開交流學習,分享各自在公益活動開展中的經驗教訓。這樣堅持做下去,一則會開拓學生們的“公益”視野;二則利于信息流通,便于各校開展互動性的信息分析,進而增進聯盟內公益活動的效益。例如,活動主題的選擇,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一廂情愿,而應該尊重學生的意愿,從學生的真實需求出發,各校需要通過調研學情后,結合時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綜合研判。開展調研的過程,會形成對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會正向引導他們去思考“公益活動”與“自我”“身邊生活”等內容的關聯,進而幫助他們打開新的思路,形成新的認知體驗。另外,如何提升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并將這份熱情持續地保持下去;如何在公益活動中搭建高效的組織架構、人員格局,保證活動的有效開展;如何確保公益活動中學生們的參與實踐度以及實際收獲感……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公益活動”的品質,也就常常成為聯盟在線聯動公益研討的內容。探討中,聯盟各校組織者的思維在不斷碰撞,每所聯盟學校都會結合自己學校的實情,從海量信息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線下,每所聯盟學校都在積極行動,在行動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線上,通過網絡平臺,每所聯盟學校都會釋放并擴大這種智慧的影響力,助力整個智慧教育聯盟“公益活動”的開展。
四、城鄉互動,助力“公益”
興農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后,強調:“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鄉村振興將是我國農村發展的新戰略,農村教育的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聯盟學校中的城市中學與農村中學、城市教師與農村教師、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學習方法、視野等方面肯定存在差異,為此聯盟學校的公益活動應該加強城鄉學校的實際互動,讓城里的學生到農村體驗生活,農村學生到城里感受生活,通過公益活動的開展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助力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分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城鄉學生線上交流。主持教師或學生首先向同學們介紹我國農村建設的政策方針,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給農村帶來的變化以及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城市學生提出一些想了解的農村問題以及農村的生活情況等,然后農村學生一一介紹。農村學生向城市學生提一些問題,由城市學生回答。本部分目的主要是通過交流的方式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的國家政策和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拉近城鄉學生的心理距離。第二部分,制定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農村公益項目。首先組建跨校公益項目小組,并推選出團隊負責人和骨干,每個小組人員均要有城市學生也要有農村學生,小組建QQ群或微信群加強團隊成員的相互了解,選擇假期到農村實地考察參觀,為確定公益項目做準備。比如選擇以農產品為主題的公益活動,樂至縣為“桑城”,到樂至的公益團隊便可以圍繞蠶桑為主題設計公益活動;大英縣的特產有陸地長絨棉,那么公益團隊可以選擇棉花的生產為主題進行公益活動的設計,以此類推。也可以選擇文化類的活動主題,樂至為帥鄉,是元帥故里,可以主打紅色文化;大英卓筒井深鉆汲制工藝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是機械鉆井的典范,可以主打鉆井制鹽文化。團隊確定好活動主題后,立即相互協作制定出活動計劃,并請老師進行指導、聯系農村相應負責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第三部分,公益活動的實施。學生參與助農公益主要以公益宣傳為主,如今網絡和自媒體發展迅速,所以本類公益活動主要利用手機、攝像機等制作小視頻、情景劇、攝影集等方式開展,最后將這些作品在聯盟校內進行循環展示,并在網上進行專題,擴大鄉村振興的影響力,讓學生近距離、直觀地感受農村新生活,有助于學生理解黨中央的助農政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網絡正在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能對這種改變視而不見,我們要正視并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通過聯盟線上公益活動的開展,不斷發揮網絡線上育人的互動性、時效性等積極作用,在更為豐富多元的教育活動體驗中,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成長,使線上聯動式公益活動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落腳點與契機。
參與文獻:
[1]任園,徐圣龍.都市青少年公益參與行為研究———基于十大城市青少年公益活動的實證分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6):48-53.
[2]王若凡.讓愛傳承,做有溫度的教育———對中學校園公益活動的若干思考[J].中國社會組織,2018,(5):58-58.
[3]宋爽.青少年網絡微公益參與行為分析與引導對策[J].新聞與寫作,2013,(7):95-97.
[4]鐘一彪.大學生公益活動的功能定位[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4):32-35.
[5]王洪濤.高校公益活動的育人功能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5,(4):86-87.
作者:譚朝華 劉訓開 單位:四川省樂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