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換模式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以創新為第一生產力的社會發展趨勢,對設計教學成果提出了挑戰。設計專業的教學成果中設計作品具備較強的生產力轉換優勢。本文通過分析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的主要特點以及其在成果轉換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來探討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換的思路。分析了以企業為導向的教學成果轉換模式的利弊。在借鑒“現象教學法”和“微創新”模式后提出以“創新”為主導,并積極有效利用線上線下的網絡平臺進行教學成果的轉換。提出創新作為生產力進行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設計管理的推廣和營銷,充分運用多渠道多維度的媒介推廣的途徑來實現教學成果轉換數量和品質的提升。
關鍵詞:設計教學;創新;成果轉換
設計專業的教學成果特點之一為設計作品。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針對實戰或虛擬的課題進行設計實踐。每年的各項課程和畢業展中產生了不少有價值的創新設計作品。但課程或展覽結束后大多數作品被遺忘,少數作品可能被學校收藏起來。引進企業項目到課堂的模式由于市場限制過多,在設計創想初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創新創意表現。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校外機制引入雖然看起來實踐性強,但后期缺乏對作品的市場運用反饋。在當今以創新為第一生產力的社會發展大趨勢下,如何在調動了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后,能繼續將創新成果進行生產力轉化,這對設計教學和社會都提出了挑戰。由市場決定設計導向的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創新經濟的新要求。對現有的成果轉換模式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完全的顛覆。經過多年來的嘗試以及結合國內外各種創新及教育理念的碰撞,可以在現有轉化方式上進行優化。
一、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成果轉化模式現狀
教學成果的轉化,是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成果包括學術論文的總結,教學方式的提升等。對于學生來說,教學成果最直觀的就是設計作品。從生產力的轉化角度來看,后者更具轉化的可操作性。因此,教學已經不僅是輔導學生去完成課題,還要把優秀的學生作品成功地“推銷”出去。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模式是教學成果轉化常用的方法。由企業提供課題,學生在課題實踐中進行技能的學習。這一模式主張把院校的設計優勢進行利用,來推動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這一方法優勢是有的放矢地進行了技能培養。而在具體實施中,經常遇到由于成本控制、時效性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優秀的創意最終不被采納,造成教學成果轉化率低,從而挫傷了創新的積極性。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設計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以企業為導向的產學研模式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來操作的時候,企業考慮更多的是當下的潮流時尚和較為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大多數企業也是要追求經濟效益的快速實現。因此一些極具前瞻性和創意的產品不能被迅速采納,從而限制了成果轉化的效率。另外以社會項目如參加主題賽事的投稿也是院校進行設計轉化的方式。眾多師生圍繞同一題材創作出多種創意的文創產品設計,但結果是作品往往只能曇花一現地出現一下就消失無蹤了,在成果轉化率上不盡人意。競賽主題的社會征集也逐漸演變成一種宣傳營銷手段,設計成果不被進行實際運用。類似的結果是組織作品參賽和投稿經常碰到的情況。長此以往,師生創作的積極性逐漸減弱,也會影響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如“2019首屆成都博物館文創IP聯名產品設計大賽”中,共收到近700份來自院校和社會的作品。這些作品都是院校師生們共同努力下的教學成果。和企業聯名的設計要求激發了廣大師生的創意熱情。參賽者們圍繞著博物館所提供的素材和企業的設計要求進行設計,用豐富的創意為文物添彩,為企業產品進行優化。最終獲獎作品93份,在博物館官網和文創產品賣場轉化為實物的產品不超過10件。以市場為導向的藝術設計成果轉化作品在材料、形態、風格上就不得不迎合市場當下的審美。根據當下的市場需求和大多數人的購買力來進行設計和制作可以快速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以文創產品為例,在各大院校的畢業展上,便宜而實用的產品諸如帆布包、書簽、筆記本、冰箱貼等的銷量不錯。因為這些同質化的產品制作成本低,售價不高,可以有較好的短期收益,成為了各種主題文創的載體。由于創新在經濟上承擔的風險較大,因此創新作品的成果轉化阻力就更大一些。被市場牽引著前行的設計行為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創意產品品質的提升。
二、設計專業教學成果中創新的體現
設計專業教學成果中創新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創新思維力的培養和創意表達綜合能力等方面。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指出創意就是“舊的元素新的組合”。經濟學家熊彼得也提出創新就是要建立新的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從創意技巧和創新的目的這兩方面可以看出創新的思維力培養的重要性。我們藝術設計專業所掌握的“創新技術”的基礎就是創新思維力。通過不同的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審美力、形象思維力。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生活,發現問題。開設的視覺思維、圖形創意等專業基礎課程就是從各個方面調動學生的五感,提升創意能力。創意表達綜合力的培養是思維力和表現技術的結合。循序漸進地通過各項課題的訓練來提升學生的觀察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設計專業高年級的各項實戰課程就是以實際應用為目的進行展開。大部分院校通過參加各項設計競賽、進行校企合作、參觀考察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常以所在地區作為目標市場,通過積極參與該地區的設計競賽、推薦畢業生前往企業實習等方法來進行學生設計作品的市場轉化和職業能力的培養。
三、現象教學法的啟示
“現象教學法”是根基于現象的教學模式。是以我們生活中的某個現象為課題,然后將相近的知識重新編排形成學科融合式的教學模式。現象教學法有利于進行創意思維力的培養。它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教學體系已成為芬蘭教育方法的代表。現象教學法在芬蘭和中國的實施背景條件有所差異。芬蘭人口基數不大,同時教育資源豐富,每個學生能相對充足地享有資源,包括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資源。在寬松的研究氛圍中,也提供給學生較多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此氛圍下,創意上沒有較大的約束,因而能產生出更多更具人性關懷的作品。而作為人口眾多的“大國”,我國可能會因為資源有限,從而過度追求效率,追求教學成果快速完美地呈現,導致沒有充裕的時間和良好的心態去思考去實驗,從而無法進行創意的深度開發。過分注重短期的實踐,忽略了深層次的思考。現象教學法不僅對學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更是對教師的教學設置提出了高要求。引導學生挖掘項目問題、共同開展考察研究、尋找問題解決方法、提供技術的支撐、得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成果。這一系列課程環節的節奏控制都需要教師有著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要從專業特點、社會現象、未來發展等多方面進行考量,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成長。因此,在教師團隊的建設上,更需要層次豐富的教師隊伍構架,能做到多學科的融合和交流才能使創意得以實現。以德國奧芬巴赫設計學院的教師團隊構成為例。由常駐教師和兼職教師構成。常駐教師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技能。兼職教師除了教學工作以外更多的是社會身份,他們帶來豐富多彩的項目資源和前沿的設計資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同時也帶來更多教學成果轉換的途徑和機會。
四、微創新模式的啟發
創新生產力的實現需要極具創意的產品和科學的生產與推廣方式相結合才能真正地實現和創造價值。我們從盛行于英美的“微創新”模式得到一些啟發。2019年《技術創新中心報告》中顯示科技突破創新潛力國家的排行榜上,英國排名第三位。英國1997年成立的“創意產業專責小組”的工作目的就是推進個人原創力和文化在經濟中的貢獻。微創新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創意潛能。布萊爾在2007年3月的演說中指出英國的藝術和文化的自信、創意和鮮活歸功于國民個體的創新能力及公私共同資助藝術的混和經濟模式。在英國的《文化與創意2007》報告中顯示,2007年創意產業在英國國民經濟增加值中超過7%,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眾多的微小個體投身文化創意產業,活躍了思維,提升著再思考力和創意力。英國倫敦設計周吸引著來自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和創意機構。展會上展示著對生活,對藝術和設計的創想。新的產業和領域的產生帶動了新經濟的產生。人們也更愿意溝通和交流,更多的人選擇從事創意工作。英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取得的成果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國家的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眾多的個體的創意貢獻。同時,個體的創意實現也需要借助國家和政府的扶持與鼓勵。微創新從創意上來看,提倡從小處著手,挖掘最能打動受眾的一個突破口進行創意,是人性化設計的基本訴求方式。在我國也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以茶顏悅色的茶飲料產品為例,其系列茶產品運用極具國潮風味的唯美字詞命名:煙花易冷、箏箏紙鳶、蔓越闌珊等。與眾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詩句特色成為它的品牌亮點,使它擺脫了茶產品的同質化,茶顏悅色短短幾年就發展到295家門店。微創新提倡在消費者和創意公司之間建立互惠模式,形成既緊密又互動性強的關系。以更靈活地規模和手段來使創新能力進行轉換。微創新的轉化模式有時候可以不依賴專業公司,而是利用靈活多維的社會關系網絡,諸如抖音、淘寶、直播等平臺的輔助,這為我們進行設計成果轉換帶來新思路。利用新興社交網絡進行快速推廣也是設計成果轉換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模式。
五、多緯度的成果轉換形式綜合運用
(一)運用“創新”意識創造社會新需求
在思考緯度上,提出“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此處的“新”不僅是“舊的元素新的組合”,還包括挖掘出新的目標,超越常規,尋求突破,利用“創新”意識創造出更多的社會新需求。這給一直強調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不能僅隨市場腳步來設計、僅僅滿足市場當下的設計需求,更應該以創造市場需求為挑戰。同樣以茶顏悅色品牌形象設計為例,通過其產品名稱命名的創新,進一步掀起了大眾對新中式和國潮風的審美需求,增加了奶茶產品的附加價值,從而顛覆了大眾對奶茶的消費觀念,從物質層面的消費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消費。因此在專業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打破國際和地域的限制,從多場景的角度下進行創新課題的挖掘和創作。出自企業的研發課題,往往是緊扣市場當下的,需要解決企業迫在眉睫的問題,有較強的限制性。而高校里的藝術設計研發的優勢就是可以天馬行空地創想。激發學生的好奇與思索挖掘創新機會點才是創新教學的意義。
(二)利用“創新”意識提升文化理解力
創新意識的塑造和文化理解力的提升對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提出了新的高度。不人云亦云,不跟風,不妥協。獨立思考需要有批判性的質疑精神,不盲從。用自己的眼光觀察和分析事物,提出獨到的見解。例如目前的包裝結構創新設計趨勢下,追求包裝除了完成產品保護的基本包裝功能以外,還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多附加價值。例如獲得2021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一款酒包裝設計。酒包裝外形打破了市場常規的立方體盒形,而是被設計成大紅燈籠形態,具有極強的貨架效應和東方文化特色。酒瓶從上方取出后也不會破壞外包裝的完整性,漂亮的燈籠包裝外殼還可以作為居家的裝飾發揮更多的作用。設計行業的獨立思考需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文化概念的梳理、嚴謹的調研、理性的分析是前提,對前沿科技的解讀和運用的想象是進一步創新的動力。文化是我們的創造力的源泉。博物館里陳列的藝術作品是一件又一件想象力的載體。一件件匠心之作是經歷了嚴謹的人文思考的結晶,千百年來不斷地帶給人們啟發。設計是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對設計的欣賞同樣需要想象力。我們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推廣活動進行審美和文化理解力的培養,提升社會對創新的包容和接納度,提升大眾對新原料、新結構、新形勢的審美理解力。如美術館在文化的傳播中擔任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美術館除了是展示作品的空間,也是引領大眾解讀歷史,拓展視野,展望未來的橋梁。各類具前瞻和創意的設計作品也可以借助這一渠道深入社會大眾,讓設計不再曲高和寡。我國目前設計類展館數量不多,僅有如香港視覺文化M+博物館、深圳設計互聯、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圓美術館等以及少數的私人設計展館。但對設計藝術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設計而舉辦的展覽也逐漸地增加起來。全社會的文化理解力的提升才能為創意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對成果的科學推廣
我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當今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滲透到各種活動中時,人的因素將是決定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日趨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管理流程也是確保創新得以落地的保障。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人與物進行有機結合,再通過科學的管理,才能使創意與經濟廣泛結合創造更大的價值。在成果轉化流程中,院校師生完成內容物的創造。接下來就需要將其流通化。藝術院校管理專業的人才是懂得藝術市場,能做好一個項目內外決策,能提高推廣工作效率的管理者。因此,可以借助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的專業操作使作品被利用起來,成為市場的生產力資源。不同專業傾向的管理性人才可以完成不同的推廣內容。歐美的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重點各不相同。如美國的一些藝術管理學校會把藝術管理分成非常細致的不同類別,如視覺類和表演類。學生在實習與工作中會具體地更側重于某一范疇。在歐洲的大部分藝術管理學校培養出較為綜合性的人才,在就業范圍上相對廣泛一些。另外,內容創作者還可以和管理人才結成戰略聯盟,通過他們的大數據分析來進行理性分析,預測未來,為創新搜集第一手資料。
(四)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設計作品交易網絡平臺
目前創意作品在公眾平臺上存在的方式為有平臺打造、創新孵化,移動電商等方面。大規模的產業化轉換形式暫時不適用于學生創意設計作品的轉換。需要在控制成本、減低風險的前提下,建立起自我組織、自如運作的有效機制。以微創新和微生產力的概念為啟發,探索利用社會化網絡系統來進行成果推廣。即使每年有大量設計專業學生畢業,但社會對綜合能力強,專業水平優異的人才一直有不小的需求。一方面,各類創新孵化園及眾多平臺機構在尋找優質項目進駐,另一方面,學生受到各種社會壓力的影響,也迫切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體現自身的價值。因為經費、時效等原因,學生作品在品質、制作等方面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而國外優秀的學生設計作品,從材質、工藝、包裝、模型制作、印刷輸出等方面都非常成熟和完善,因此在短時間內就能進行高效率的成果轉換。采用高效而系統化的成果轉換模式,將幫助學生迅速成長為成熟的設計工作者。同時可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學生畢業后可用創辦公司,技術入股等方式將在校作品進行商業轉換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各類創新創意孵化園也能迅速引進成熟而優質的主題作品進行推廣和營銷。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趨勢,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作為生產力的能量日漸巨大。設計教學和創新的生產力轉換相輔相成。沒有教學上的創新就不可能產生具有創造力的作品,更談不上創新生產力的產生。與此同時,沒有對創意的鼓勵和寬容的時代背景,創意也很難生根發芽。藝術設計院校里充滿想象和激情的設計者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和鼓勵。一方面以“創新”為主導,繼續深耕創意和進行研發,另一方面“政產學研”相結合地進行輔助與推廣,多方結合才能實現教學成果轉換數量和品質的提升。
作者:萬蓉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