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趨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具有自己的專業特點,在新形勢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應該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創新之路。文工交叉的新興教學領域研究的延續,多層次、多方位教學平臺的搭建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我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在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專業,對于開創文工交叉的新興領域嘗試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有積極調整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深化教學改革,從“出口”找課程;跨專業,跨學校的綜合教學體系搭建。
關鍵詞:新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平臺的搭建
1新文科建設背景
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從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從專業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勢在必行,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建設,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版,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在理工科院校中的文科專業,對于開創文工交叉的新興領域教育嘗試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點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國家教育部2012年9月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屬于13大門類中的藝術學門類,藝術學門類其下設有的5個一級學科,包括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屬于設計學下設的專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何潔認為,20世紀以來,數字化媒體的出現使社會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靜態的媒體時代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世紀的需求。視覺設計也漸漸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疇,走向愈來愈廣闊的領域。網絡技術、數碼藝術設計、數字電影電視、多媒體廣告短片等相繼登上歷史舞臺。人們企盼視覺傳達設計在新精神、新藝術、新工具、新空間、新媒體空前發展的情形下,能夠展現出神奇的風貌,滿足各方面的需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前身是平面設計專業,在原平面設計專業講授的課程基礎上,著重添加了依據特定的設計目的,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并通過文字、圖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進行設計創作,如何將可視化信息傳達給受眾并對受眾產生影響的過程設計的課程。例如,我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科核心課程主要分為三大塊:一、視覺要素基礎訓練階段。如中國傳統圖案、中國畫、圖案變化設計、裝飾畫設計、圖形設計等課程;二、平面設計階段。如標志設計、字體設計、VI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與版式編排設計等課程;三、多媒體、綜合設計階段。如印刷設計、交互設計、網頁設計、動態網絡設計、影視廣告設計、展陳設計、會展傳媒設計、商業品牌整體策劃等課程。這種課程設置著重培養學生對圖形、色彩、文字等視覺要素的敏銳感知力和創造力,訓練學生運用視覺元素進行平面設計綜合表達能力,突出對多媒體技術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強調技術和視覺設計的交叉融通,覆蓋的知識結構更加科學、嚴謹,蘊含著未來設計的趨向。簡單來說,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傳達給觀眾的設計。它是“給人看的設計,告知的設計”。視覺傳達一般歸納為:5W原則,--“who”、“what”、“where”、“when”、“how”,即為“向誰傳達”、“傳達什么”、“在什么場所進行”、“什么時候”、“效果、影響如何”5個程序。在我們的生活中視覺傳達設計所涉及到的領域有很多,如電視、電影、建筑物、造型藝術、各類設計產品,以及各種圖標、舞臺、文字設計等。
3.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市場需求
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學術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對。我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培養方案近年來一直提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課堂知識教學與企業、市場需求向相結合才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更快的適應所在位置,和發揮自己的價值,甚至在校期間就可以為社會所接受,設計能力被市場認可,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才是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意義所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一些高職和大專學校中也有開設,但高校培養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是有別于高職或大專培養的人才。畢業后同是從事一線的技術工作,高校的學生更應該具備的是獨立自主的設計、創新能力,而不拘泥于簡單、程序化的設計。而在設計行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的創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市場需求的必然。
4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4.1積極調整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
本校為迎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知識更新速度的不斷提升,現階段的培養方案保持著4年修訂一次的節奏,如遇教育部的重大舉措還會縮短修訂間隔時間,如2013年版,2017年版2版培養方案之間還進行了大創版培養方案的整理。每次培養方案的調整目標都是使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更好的接軌,幫助學生畢業后更快的適應角色轉換,具備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以我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為例,近年來的培養方案調整逐步的將基礎課的學時壓縮和整合,比如素描基礎、色彩基礎、美學史論、三大構成等課程。基礎課從大一、大二1年的學時,壓縮到大一1年內完成。學時壓縮的同時,將設計的專業基礎知識融入課程,例如素描基礎不再是單一靜物寫生、人物寫生,而是把設計素描提到首位,學生在夯實造型能力基礎的同時,設計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訓練。這樣可以使學生盡快完成高中應試美術到設計美學能力培養的過程,促進學生快速融入大學的學習方式和專業學習中。專業課的上課時間也隨之提前,在大三下學期開始,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課題課程,幫助學生整合大學期間學習的專業設計知識,給學生更充足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工作,引導學生走入社會,積極參加實題設計,為畢業后的就業奠定基礎。
4.2深化教學改革,從“出口”找課程
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專業辦的好壞的重要指標,所以我們從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的工作入手,來梳理市場和用人單位的要求,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我們可以區分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的4個工作方向。一是可以在廣告公司、設計公司、彩色印刷公司、企業策劃設計公司等設計部門擔任平面設計、裝飾設計、展覽、展示設計等工作;二是可在出版機構、報社、雜志社、網站等媒體、相關設計類企業的設計部門從事美術編輯、攝影、刊物設計、裝幀設計、產品包裝設計、網站形象設計、網頁制作、Flash設計等工作;三是可在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媒體與傳播類公司,從事影視制作、欄目包裝、企業形象宣傳片、產品專題片、視頻拍攝、影視編輯等工作;四是可在相關高等院校或教育機構,從事設計、設計管理、藝術教學等工作。我們來進行逆向思維,為了讓學生適合、勝任這些工作在學期間的課程應該做哪些調整的安排哪?從傳統的平面設計行業,到新興的傳播公司,課程的設置是否符合市場的需要,市場在變化、需求在變化,我們的課程設置也在改變。
4.3跨專業,跨學校的綜合教學體系搭建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需要跨專業跨學科的知識結構支撐的專業,比如近年來視覺傳達專業就業率很高的UI設計師這個職業。UI設計師的職能大體包括3方面:一是圖形設計,軟件產品的產品“外形”設計。這部分是原來的平面設計專業就包含的內容,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中有系統的講解。二是交互設計,主要在于設計軟件的操作流程、樹狀結構、操作規范等。一個軟件產品在編碼之前需要做的就是交互設計,并且確立交互模型,交互規范。這部分就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新拓展的領域。交互設計師一般都是軟件工程師背景居多,而一位視覺傳達設計師如果能掌握軟件產品編碼的一部分知識,絕對會使交互設計的用戶感受有質的提升。而編碼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沒有的。三是用戶測試、研究,這里所謂的“測試”,其目標在于測試交互設計的合理性及圖形設計的美觀性,主要通過以目標用戶問卷的形式衡量UI設計的合理性。測試與研究工作需要精準的統計和計算等知識,這也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學生課程中的缺少的。綜上所述,這些其他專業甚至學科的知識,需要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平臺進行學習,才能有效的完成人才培養的目標。鑒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特殊性,對各方面知識構建的需求,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主要舉措為逐步搭建以國家級精品課程、省內的一流本科課程為主體的跨校平臺。隨著學校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推進,校內的公共選課將成為校內提供文工交叉教學研究的主要陣地。我院內各設計專業之間的知識互補是最基礎、也是最堅實的教學骨架結構。這樣就可以形成“跨校平臺+校內平臺+學院內各專業平臺”的模塊化設置,才能更好的完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式。同時,組建“雙師型”隊伍,從業界引進師資、聘請兼職教師為學生打開通往新視野的窗;本專業老師也要走出去,定期參加培訓,掌握前沿設計知識,多到企業中去,了解市場的最新趨勢。
參考文獻:
[1]付冬梅,陳明,王越,劉媛,陳曉藝.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理念的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初探——以大連工業大學為例[J].科技風,2021,160-161;
[2]張明新.探索文工交融的新聞傳播教育模式——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
[3]林荔丹,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傳媒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改革,[J].科學咨詢,2021,(04),1-3
作者:田淼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