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與對策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實踐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激烈的社會競爭下,國家、企業都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靠社會實踐實現對高等教育的優化重建,幫助大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現實技能,實現對實際問題的高效解決。立足于新時代背景,探析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科學的應對策略,以期促進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高等教育
引言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應切實把握教育發展方向,通過社會實踐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實踐學習的機會,在深入了解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主動承擔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使命。
一、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特點及意義
(一)特點
1.社會實踐較強的社會性。社會性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最根本的屬性,所謂社會性是社會性動物的一般表現,是指作為一項集體活動中的生物個體通過系列表現做出有利于集體發展的一種特性。社會性特征下,集體內個體的合理分工協作所創造的效益要遠遠超過個體獨立發揮的效能。大學生實踐活動將高等教育融入到社會運作當中,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所產生的價值,注重對組織結構及制度的探索,突出人的社會屬性,使大學生從固化的學習模式中脫離出來,在對外交流中不斷積累經驗。2.社會實踐者較高的自覺性。社會實踐區別于傳統課堂教學,它更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挖掘。大學生作為社會實踐的親歷者,切身投入到社會運作實況中,并在不斷嘗試中實現對專業知識的轉化運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對基本國情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掌握社會發展較為明確的趨勢,為自身在社會競爭中贏得更大的優勢。同時,社會實踐賦予了大學生更多、更大的自主學習權利,使大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切實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社會適應性。3.社會實踐項目較大的開放性。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這為高等教育創建了更加開放多元的教育環境。社會實踐不單單圍繞著知識學習,更包含對人與人關系、人與環境關系的探索,使大學生從固化的學習觀念中脫離出來,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看待世界。同時,社會實踐內容具有開放性,與教材中模式化的知識表現不同,社會實踐在關系網絡下開展,存在諸多動因,大學生需要自主進行探索、摸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途徑,為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帶來了有力的條件[1]。4.社會實踐較強的專業性。社會實踐內容受專業的制約,高校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既要考量實際主體所在專業,以此作為設定實踐主題的依據,又要確保實踐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農學院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實踐活動為例,農學院學生側重于對國家“三農”政策的領悟與學習,注重農業技術學習與新產品推廣;旅游學院則側重于對農業旅游資源的挖掘與運用。高校實踐活動的開展依賴于職業定向,針對不同專業開設不同主題的社會實踐,同時也注重對學科的交叉運用,以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1]。
(二)意義
1.有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當代高等教育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目標,社會實踐亦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社會實踐的過程可視為大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過程,通過深入社會實踐,了解人為因素、經濟因素等對社會及科技發展帶來的影響,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洞悉制約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進而明確自身觀念與立場,并不斷完善自身人格。社會實踐也是一種變相的社會服務活動,各種突發狀況、艱苦的環境、復雜的人際關系等都為學生設置了重重考驗,使大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選擇正確的道路,實踐中收獲的經驗將對學生日后的發展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2.有利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社會責任感是維系社會安定和諧、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將導致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模糊,無法將自身與國家建設緊密相連,甚至會產生錯誤的思想。通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走進基層工作,融入百姓生活中,切實體會百姓生活中的艱辛,真正幫人民解決困難,從而使“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更加深入人心。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項社會矛盾依然突出,通過讓學生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實踐,對基本國情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進而不斷提升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樹立起勇于承擔、甘于奉獻的社會責任感[2]。3.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對知識的實踐應用,大學生終歸要走向社會崗位,社會實踐則可以提早幫助學生適應社會、了解社會。社會實踐的功能性是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社會環境猶如天然的教學課堂,將知識應用在實際工作中,大學生想要在崗位上有更出色的表現,必然要先積累豐富的實戰經驗,通過社會實踐加速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在獨立完成工作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并為自身樹立起更長遠的發展目標。同時,開闊的社會環境能夠鍛煉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面對問題時能夠產生新的認識與思考,并在未來能夠以更加包容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4.提升大學生在社會競爭中的優勢。大學生社會實踐以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出發點,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實踐的主題與內容也更加多元化,考評制度的完善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這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引導下,大學校園環境更加開放,也為社會實踐提供了有力條件,通過對社會實務工作的真實演練,幫助大學生快速適應崗位需求,在各領域的分工協作下共同促進社會進步,并能夠使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工作觀念,提升工作效率。目前,大學生群體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但團隊協作能力較差。通過社會實踐提升大學生集體榮譽感,充分發揮社會向心力,促使大學生的科學精神得到升華。
二、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問題
1.各方缺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視力度。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支持。近年來,教育部將有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一系列工作納入到重要議事日程中,并就各高校社會實踐項目給予扶持(如表1所示)。但部分地區高校并未就大學生社會實踐制定專項工作計劃,致使各區域間教育安排存在巨大差異(如表2所示)。在機構設置方面,我國未設立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政府專項組織與管理機構,未能對高校實踐工作給予技術上的指導,致使高校社會實踐安排缺乏合理性。此外,高校與社會實踐相關單位缺乏良好溝通,社會實踐體制的缺失等也導致實踐活動得不到科學部署,最終影響到實踐質量[3]。2.社會實踐的形式缺乏創新。高校實踐活動總體上劃分為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兩種。專業實踐以學生所在院系學科為主導,主要以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為主;社會實踐是圍繞著國家建設展開,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發展進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系統性社會實踐下,教育對大學生實踐的質量要求更高,然而多數高校仍未能從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脫離出來,始終將理論教學放在首位,對社會實踐的安排缺乏強制性,致使學生對其重視力度普遍不足。同時,高校社會實踐未能綜合考量學生專業特點、學科性質、學習階段等因素,缺乏對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考慮,也使得社會實踐存在層次不明、重點不清等問題。3.內容與大學生實際需求相脫節。高校在社會實踐主題的選定上存在“大而廣”的特點,學生在校期間,通常選擇傳統節日等特殊實踐節點開展活動,內容也主要圍繞著傳統文化、紅色精神等展開,缺乏對社會實例的引用,活動教育意義不突出;社會實踐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部分高校將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培訓上,忽略了活動精神與情感的導向性,學生即便掌握了專業技能,卻未能真正融入到社會中,活動安排與現實要求差距較大;高校對實踐活動時間的安排不合理,與學生日常學習及考試的時間相沖突,易削弱學生參與的積極性[4]。4.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系統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存在相互推諉的問題。按照教育部、團中央等有關要求,學校組織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再由各教學院系指導教師結合本院系實際情況明確實施進程,但因社會實踐相關環節銜接不當而得不到良好重視,易使實踐學習計劃被擱置,學生為此錯失鍛煉機會。高校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安排缺乏系統性,管理制度不健全、干預機構缺失等,導致實踐活動存在較大隨意性,多數活動時間被限定較短,往往在學生還沒進入狀態時便結束了,這也導致大多數學生反饋活動的體驗感不佳。從2019年搜狐網公布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數據”來看,指導教師的實踐指導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教師的指導經驗普遍分布在1—5次,其中有19位教師沒有指導經歷(如圖1所示)。此外,許多高校未設立專項的社會實踐崗位,由輔導員等代為計劃與實施,相關專業經驗的缺失使得輔導員無法勝任專業工作,降低了實踐效果。
(二)影響因素
1.政治因素。近年來,教育部針對高等教育改革出臺了大量指導性文件,涉及對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目標的制定、現階段工作重點的指示等,并強調了社會實踐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發揮的關鍵性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有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政策缺乏具體細則的支撐,缺乏針對不同專業實踐項目的科學細分。同時,社會實踐的配套措施缺失,缺少對實踐活動的資金扶持,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高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學校方面,高校的關注重點仍然在教育質量的提升上,將大部分精力花費在學科建設上,進而忽略了對社會實踐長遠發展的考量,高校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觀念與行為,致使大學生社會實踐不能有的放矢的得到開展。2.教育因素。相較于傳統教育體系而言,我國實踐教育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高校選擇走出校門,依靠豐富的社會實踐開展實踐類教學活動,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與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相比,我國社會實踐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專業實踐缺乏對實踐項目的嚴格考核機制,社會實踐納入到學分績點計算中占比較低,得不到學生的廣泛支持;實踐內容的安排缺乏科學性,涉及到實踐的環節往往只是一些簡單的操作,缺少實質性內容,也使得教學安排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5]。3.社會因素。社會實踐以社會為背景,社會的支持是社會實踐得以有序開展的必要條件。縱觀高校社會實踐現狀,專業實踐往往未能深入社會環境中,課題仍然圍繞著教材而非用工單位展開,實踐基地也多以校園實驗室為主,這不僅違背了社會實踐的初衷,更形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部分高校制定的實踐課題單一固化,往往多個專業被安排在同一實踐基地,實踐的內容也大同小異;高校缺乏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力度,未能與企業、單位等建立起校企高效合作的關系,加之宣傳工作不足,致使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缺乏科學認識,社會實踐始終無法打開局面。4.家庭因素。大學生成長于不同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有著直接的影響。有些家庭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將成績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致使孩子將所有精力放在學分績點的提升上,這也導致其實踐意圖帶有一定功利性;也有部分家庭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孩子在進入大學前便有著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也更加積極。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面對困難的承受力較差、獨立性較差,在實踐中無法對自身形成科學定位,致使實踐團隊缺乏科學的分工協作,更影響到社會實踐的質量。
三、新時期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科學策略
(一)強化重視力度,構建創新新時代實踐活動體系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高校必須對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有明確的認識,對自身實踐工作安排中存在的不足有清晰的判斷,并能在日后加以改進與優化。高校應意識到現階段優化社會實踐體系的重要性,在明確教育指導性文件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開展多維度、高標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滿足不同素質學生的實踐學習需求。高校在制定社會實踐計劃時,應始終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強調學生興趣與動力的激發。一方面,要將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另一方面,要積極尋求社會實踐與職業規劃間的融合路徑,將勤工儉學、自主創業等納入到實踐活動中,構建創新社會實踐體系,豐富大學生選擇。高校還應積極尋求與企業間的合作,依靠社會力量優化實踐渠道、優化實踐內容與方式、優化科研成果轉化,逐步構建起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二)豐富實踐形式,實現學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大學生社會實踐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高校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分層實踐活動,既要考慮學生整體的共同需求,也要考慮學生個體的特殊需求。在實踐類型的設計上,可將社會生產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如:面向大一學生開展社會公共服務類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公益活動,體驗幫助他人帶來的喜悅;面向大四學生應側重于專業技能實際操作,安排學生到指定企業參觀學習,參加企業崗前培訓,提早適應企業內部環境,明確自身崗位職責。社會實踐還應與服務社會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公益性社會活動,體驗志愿者帶來的榮譽感,明確自身社會責任,從而在日后以更積極陽光的心態投入到社會生產中。此外,還應引導師生共同參與社會實踐,高校教師長期堅守在教育崗位,只能通過網絡來獲取外界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師知識體系的更新。大學生社會實踐同樣為教師學習帶來了便捷,在組織管理學生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更多新技能,進而達到與學生共同進步的效果。
(三)滿足學生實際需求,提高大學生對實踐適應性
高校應注重激勵機制的運用,將社會實踐作為激勵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有效途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一方面,社會實踐應圍繞著學生實際需求展開,給予學生物質上的補貼與精神上的支持,表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社會實踐應積極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指導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學生間的交流溝通,實時掌握學生動態情況,在線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展開實踐活動,使社會實踐逐漸演變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6]。為進一步實現大學生社會實踐在教育體系中的滲透,高校應逐步將社會實踐納入到課程規劃設計中,擬定教學實踐細則,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以達到對學生實踐情況的量化考核,從而更好地激發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社會實踐效益。
(四)加大投入力度,為新時代社會實踐提供有
力保障社會實踐僅依靠學校提供的資金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鑒于此,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宣傳力度,利用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以此爭取到更穩固長效的資金支持。高校不僅可以尋求與地方大型企業的合作,還可以吸引民間機構、社會團體等的參與,由學生深入到社會機構中積累經驗,為實務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大學生的廣泛參與也能夠帶動科研事業的發展,加速行業科技的更新迭代。高校應加大對社會實踐的技術投入,設立專項管理部門,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優化組織、評價等工作。可以由企業提供經費扶持,由教師帶領學生創辦長期科研合作項目,突出對各單位資源的協調運用,在三方合作下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高校應不斷加快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為大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場所。一方面,應注重對實踐基地功能的挖掘,在滿足大學生實踐鍛煉需求的同時,不斷擴大基地生產及經營效益,真正建立起高校與地方間的暢銷合作機制,達到互惠共贏的效果。
四、結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開展受政治、學校、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對此,高校想要使社會實踐真正地發揮效果,必然要對各項因素展開全面考量,樹立創新觀念,結合辦學特色制定實踐計劃,不斷優化實踐內容與方式,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參與興趣,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太宇兵 單位: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