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生社會實踐課改革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社會實踐課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生社會實踐課改革探析

        摘要:該文針對理工類大學生的特點和不足,特別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將社會實踐按課程的方式進行組織,構建了“專業素養與守正創新、人文精神與家國情懷、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統一的體系化育人模式,并從教學設計、資源環境建設、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了良好的實踐育人效果。

        關鍵詞:理工類大學生;社會實踐課;教學設計;資源環境建設;組織實施

        社會實踐課作為大學階段的必修課程,已在高校開設多年,各個高校根據自身的一些特點,無論是開設的時段還是組織形式及考核方式,均存在較大差異[1]。本文針對地方高校理工類大學生的特點和不足,特別是延安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社會實踐活動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在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立足學院實際,經過六年的探索、改革與實踐,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以課程的組織方式,從課程教學設計、課程資源環境建設、課程的組織實施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實踐,形成了“專業素養與守正創新、人文精神與家國情懷、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統一的體系化育人模式,產生了良好的實踐育人效果,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普遍贊譽。

        1課程建設的動因、主旨和目標

        守正創新是理工類人才培養的靈魂,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根基所在。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對理工類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高要求。然而理工類大學生特別是遠離中心城市的地方高校的大學生,由于受地域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表現為:(1)思維十分敏銳,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容易被新事物沖昏頭腦,對事物的判斷往往不夠全面和客觀;(2)特別注重自我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上的發展,但他們的政治意識、家國情懷卻相對淡薄;(3)十分重視自身專業技能的提升,但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4)科學素質普遍較高,但人文素質卻普遍匱乏。我院課題組針對學院大學生的這些特點和不足,于2014年啟動了“明德教育工程”,該工程以“明德尚禮、審美文明、勤奮學習、參與創造”為育人理念,以“綜合素質提升計劃、傳統禮儀與道德品質培養計劃、科技創新與專業素質拓展計劃、社會實踐與人生審美訓練計劃”四項訓練計劃為主要抓手,形成了“專業素養與守正創新、人文精神與家國情懷、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相統一的體系化育人模式。為了使該工程中的“社會實踐與人生審美訓練計劃”能夠有效落地并產生育人實效,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三個突出問題,即社會實踐活動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服務社會脫節的問題,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主觀意愿不強、存在敷衍了事的問題[2],以及社會實踐活動主題不夠明確、內容呈現“空心化”的問題。2015年,課題組在進行大量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走訪了全國20多所高校,對各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調研,以聚焦“兩個基本點”(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區域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為主旨,以“三融合一素養”(即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服務社會三者融合,使學生能夠養成自覺認識、理解、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良好素養)為主要目標,構建了“一主題、二聚焦、三計劃、八行動”的課程頂層設計,其具體內涵如圖1所示。課題組依據該頂層設計,于2016年在學院“特立班”以實踐課的方式進行了試點,達到了預期效果,并從2017年起在全院大一學生中進行全面推行。課程經過6年的不斷探索與改革,現已成為我院立德樹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和學生自主管理等育人舉措的重要抓手。

        2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2.1課程教學的體系化設計

        課題組針對學院社會實踐課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從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和考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具體如下:(1)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堅持與時俱進。課程組依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區域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兩個基本點,每年動態調整“八項行動”的內容及其相應的內涵,不斷更新理論講授課程要點,并通過理論教學—組隊—選題—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結題總結—考核評優—拓展延伸等十環節的有效實施,形成實踐育人閉環,在實現課程不斷持續改進的同時,達到不斷提升實踐育人質量的目的。(2)在教學過程設計上注重知識、技能、素質的協調發展。課題組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總結延伸為重點抓手,通過理論教學,突出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內驅動力,使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調動;通過實踐教學,力求使學生在親身實踐和自我感悟過程中,達到入腦入心,知行合一;通過總結延伸,達到樹立典型示范,拓展延伸實踐育人持續效應。采取以上種種措施,力求使我院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服務社會脫節,學生主觀意愿不強、實踐活動“空心化“等三個突出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3)考核環節設計上注重結果性、過程性和增值性評價的有機統一。課題組以“四必須五統一”為考核評價標準,“四必須”是基本要求,具體指:必須完成理論培訓、項目申報必須通過、項目必須順利結題、必須完成自愿服務;“五統一”是較高要求,具體指:組內評價與組間評價統一、活動內與活動外統一、個人成長與團隊協作統一、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與賦能社會統一、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統一。使社會實踐活動與學院明德教育工程育人體系實現了無縫對接,并相互支持,突出實踐育人實效,真正做到常態化育人。

        2.2課程教學資源和環境建設

        課題組針對以往社會實踐課重形式、輕過程、人文精神培養不足、課目標指向與指導引領嚴重缺位、常態化育人不足等問題,突出團隊與標準規范、基地、項目庫和活動主題四項建設。在團隊與標準規范建設方面,課程經過6年的建設和實踐,形成了學院黨政領導主持參與和輔導員、學業導師全程跟蹤指導的課程團隊,制定出臺了標準規范12個,有力地保障了課程的有效實施。在基地建設方面,課題組緊緊圍繞社會實踐主題,突出實踐基地建設,6年來先后建成北京理工大學、延安新區、華州南候堡村、渭南咸林中學、西安中拓網絡等17個社會實踐基地,為課程實踐的有效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項目庫建設方面,課程組不斷豐富歷屆優秀項目案例庫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問題研討庫,實現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與家國情懷的統一,活動前、活動中與活動后的統一,使審美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主題建設方面,課程緊扣實踐育人主題與時代主旋律,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區域社會發展與國家戰略兩個基本點,適時動態調整活動主題及其內涵,突出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服務社會三者融合,筑牢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2.3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1)注重持續建設與持續改進。本課程是根據培養方案中社會實踐課程(2學分)的基本要求,在學院明德教育工程框架下設計建設的,目前課程在院全面實施已有5年,其建設發展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1)設計與論證階段(2014—2015年)。針對學生社會實踐指導不深入、導向不精準、組織不夠有力、實施不夠精細、評價不夠嚴謹、教育效果較差等突出問題,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將學生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確定為學院明德教育工程核心內容之一,設計了“一主題、二聚焦、三計劃、八行動”的社會實踐與人生審美訓練課程執行方案。(2)試點階段(2016年)。按照課程執行方案,在學院“特立班”范圍內試點推行,初步形成了“十環節”的實施路徑,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相對成熟完善階段(2017—2020年)。課題組按照“6+24+6”的課程結構設計,在學院本科生中全面實施課程計劃,通過嚴格考核、獎勵激勵的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和過程嚴控,完善了“四必須、五統一”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在保障社會實踐與人生審美訓練課目標實現的基礎上,通過與明德教育工程“暑假小學期”教育的良好配合,營造了學生“五育”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氛圍。(2)注重課程實踐育人的系統性。經過6年的探索、實踐與改革,我院以“三融合一素養”為目標,以“一主題二聚焦”為理論指導,以“三計劃八行動”為行動指南,以“4學時理論講授+1學時經驗分享+2學時小組討論+6天社會實踐+1天志愿服務”為課程組織結構,以專業間交叉組隊為組織形式,以“四必須五統一”為考核評價標準,形成了具有學院特色的實踐課育人體系和育人模式,課程實踐育人和常態化育人效果得到顯著提升。(3)重點抓好四個關鍵環節。課程以講授解讀的方式,強化理論指導,提升學生實踐理論支撐、指導與實踐項目的選題、設計能力;以案例分析與經驗分享的方式,引導實踐體驗,引發學生對生產實踐和社會的認識、理解、感悟與思考;以討論答疑方式,指導調研、考察、學習、研究,突出問題導向,實現理論思考與實踐驗證的統一;以總結展示方式,拓展延伸實踐效能,關注活動細節和綜合素質的持續培養,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3]。

        3特色與成效

        3.1特色

        課程立足于學院明德教育工程育人體系的協調統一,其創新與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實現了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形成了課程教學執行與學院系統育人合力;二是與時俱進的社會實踐主題,實現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與家國情懷的有機統一;三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服務社會于一體,突出“篤行明辨,服務社會”的實踐育人主旨,做到了學校教育與服務社會的有效融合。

        3.2課程建設成效

        課程全面實施的6年來,優良學風院風顯著向好,學生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學生服務社會意愿自覺養成。學院學生多次在學院獲得多類獎項,學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持續向好,學生參與資政育人項目、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和參軍人數及獲獎或獲批比例持續攀升,我院某學生4次榮獲省級社會實踐標兵團隊和優秀獎、連續5年被學校授予社會實踐優秀組織獎,學院學生總計榮獲各級各類獎600余項。課程實踐的諸多活動被多家媒體宣傳報道,受到學生、家長及社會的普遍贊譽。

        4結語

        總之,課程經過6年的建設與實踐,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在今后不斷進行改進與提升。比如在課程建設上,仍須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持續進行教學效果研判和學生學習效果調研,持續對標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實時跟蹤優化課程、聚焦實踐專題,并進一步細化指導,優化選擇和拓展實踐基地,豐富實踐教學指導形式,增加案例教學范例和提升質量,對標學生生涯規劃設計地域特色實踐教學類別;拓展教學團隊,加強全院教師全員參與性;引入校友資源、友好企業、戰略合作單位等構建社會實踐與實踐育人共同體,更有力地支撐全員育人和實踐育人。在課程改革的方向上,仍須進一步凝練特色,使課程建設在科學化、系統化的基礎上,對標時展和國家戰略,拓展學生的國際化社會實踐視野,高度關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課程改進的具體舉措上,一是加強教師團隊建設,解決課程師資相對不足的問題;二是開發更多高品質實踐基地,提升基地在教學中的作用;三是聚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拓展國際化教育教學途徑和模式,探索本課程在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與服務國家戰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歷程、價值意蘊與發展趨向[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07-111.

        [2]姚建軍,師薔薇.大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破解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3):147-149.

        [3]洪曉暢,鄭傳娟,李魯靜.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優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6):138-141.

        作者:王文發 崔林立 單位:延安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手机版 | 亚洲第一影院中文字幕 | 好吊妞在线免费观看 |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