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層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工藝及安全控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福州榕發(fā)觀湖郡項目為例,通過對高支模工程施工和安全管理過程的重點和難點分析,介紹了工程的高支模支撐體系的設計選型,并就高支模施工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探究,也提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希望可為同類項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高支模;施工工藝;安全管理
引言
高層建筑高層的高支模施工和常規(guī)性工程施工相比施工技術難度大和施工風險更高,需要嚴格的施工質量控制措施,嚴格的施工安全要求。施工人員應熟悉施工流程,并熟練掌握施工技術,合理控制施工關鍵點和施工過程的安全管理,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
1工程概況
工程為福州榕發(fā)觀湖郡項目,施工地點位于福建省福州州市晉安區(qū)鼓山鎮(zhèn)化工路,泰禾金尊府東側,交通方便;規(guī)劃用地面積33751m2,總建筑面積138502m2,地上建筑面積94502m2,地下建筑面積41500m2,主要建筑物為13~26層,高度<80m,工程結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
2高支模工程重點、難點分析
2.1施工重點分析
在建筑工程的高支模項目中,施工過程的安全管理是施工重點內容,應嚴格控制施工工藝的每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落實崗位安全責任制到個人,實現(xiàn)全方位地安全管理。高層建筑工程施工內容較多,影響高支模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的因素相對復雜,在工程實踐中應最大程度地預防安全事故。為了保證高層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安全,施工人員應充分熟悉施工工藝和施工安全管理的關鍵點,明確高支模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不斷提升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促進施工進度的順利進行。在施工前,對施工人員做好安全技術交底工作和專業(yè)技能培訓,專業(yè)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工作崗位,保證高支模施工過程的規(guī)范和安全。為了保證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戴好安全帽、安全帶、防滑鞋等必要的安全措施,定期進行施工全過程的安全措施檢查,落實安全管理措施,在遇到大霧、大風等特殊天氣時,應停止施工。
2.2施工難點分析
本工程為框架-剪力墻結構,主樓墻體厚度為300~400mm;梁寬與剪力墻厚同寬,樓板厚為100~140mm。墻、梁、板、柱模板施工均采用18mm厚膠合板。工程施工難點是地下室部分的施工,由于地下一層至地上1層結構層高變化較多,施工工期十分緊張,地下室支撐體系在整個工程中是一個重點,也是施工難點,在保證高大模板施工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進度。地下室及一層采用φ48.3×3.6mm扣件式鋼管架。掃地桿離地高度≤200mm,水平桿步距≤1800mm,頂端鋼管自由高度≤500mm(包括頂托),頂托、底托螺桿伸出長度≤200mm[1]。主體支撐采用φ48×3.5碗扣架。掃地桿離地高度≤350mm,頂端鋼管自由高度≤700mm,水平桿步距、頂托、底托伸出長度≤200mm。底板、承臺側模采用磚胎模,墻厚240mm;采用Φ12對拉高強螺栓加固模板。地下室的外墻、人防區(qū)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對拉螺栓設置成防水對拉螺栓,采用組合式止水螺栓。支撐選型大承臺側面采用鋼管斜撐。后澆帶模板與板、梁模板一起支設,但沿后澆帶處預留寬度4m,并與其他模板斷開,支撐體系單獨斷開,方便拆模,確保后澆帶支撐的穩(wěn)定性。
3高支模支撐體系設計選型
高支模施工采用扣件式鋼管腳手架支撐進行支撐。梁高<1m的支撐體系采用扣件式鋼管滿堂支撐架,700mm以上的梁支撐體系加固采用Φ12mm對拉高強螺栓。梁底立桿順梁長度方向800mm,梁寬方向700mm,橫桿步距1200mm,掃地桿距離底板200mm,用50mm通長腳手板做立桿下端墊木,立桿上端用U托進行高度調節(jié),使得主龍骨所傳遞的承載力直接作用于立桿,U托頂口卡住主龍骨,避免滑移,保證整個支撐體系得穩(wěn)定性[2]。模板采用18厚雙面覆膜多層板;主龍骨50×100mm木方、100×100木方及Φ48雙鋼管;次龍骨50×100mm和100×100mm木方或方鋼管。模板支撐體系采用鋼管滿堂支撐架,Φ48鋼管立桿縱橫向間距1000mm,橫桿步距1000mm,掃地桿和底板面間隔200mm,采用50mm通長腳手板做立桿下端墊木,立桿上端采用U托進行高度調節(jié),使得主龍骨所傳遞的承載力直接作用于立桿,U托頂口放置100×100mm主龍骨。按建筑高度連續(xù)布置剪刀撐,剪刀撐的斜桿與水平面的交角控制在40~60°,剪刀撐的斜桿兩端與腳手架的立桿扣緊外,在其中間應增加2~4個扣結點,保證整個支撐體系得穩(wěn)定性。高支模施工流程:下層樓面施工及養(yǎng)護——測量放線(準確定位立桿位置)——架體搭設——架體施工中間檢查——架體驗收。
4高支模施工工藝
4.1施工準備
由測量人員放出模板及預留洞的位置線;在支模前,鑿毛并清理干凈墻柱混凝土接頭;根據(jù)施工方案和規(guī)范要求搭設支撐架;做好施工技術和安全技術交底工作。
4.2架體搭設要點
4.2.1墻模板支撐系統(tǒng)墻模板安裝必須在鋼筋驗收以后才能封模。模板底部要安裝定位板密封條,以防墻體爛根。上部必須安裝有效的斜位和支撐以確保混凝土澆筑時模板的垂直度;墻模板應按設計要求安裝對拉螺栓,工程墻厚200~400mm,墻高度和層高相同,墻體支撐系統(tǒng)按右圖施工(如圖1所示)。
4.2.2梁模板支撐梁模板安裝應先安裝底模,待鋼筋綁扎完后再封側模;在梁側模上,設置縱向通長托木;在梁側模下,設置縱向通長夾木,但是不能兼做梁底模主、次楞。托木和夾木中間設置豎向立檔,控制其間距≤800mm。梁面板的對接處應連接緊密,面板外側加設幫條木。梁高度>400mm時,梁底模設主、次楞,不得用縱向主楞木代替次楞木,采用傳統(tǒng)施工工藝,次楞木間距≤350mm,應符合設計要求,次楞平行于梁跨的縱向。梁凈高≥750mm時,采用穿梁對拉螺栓固定,對拉螺栓需要2根并列、通長的方鋼管作支托,不能直接固定在梁側面板上。板厚度為100~400mm,板底支撐鋼管立桿900×900mm時,板厚度>150mm;1200×1200mm時,板厚<150mm。頂端設置頂托,主龍骨為100×100mm方木支撐,次龍骨方木布設間距為400mm。保證拼縫嚴密,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派專人看護模板,隨時檢查模板的支撐情況[3]。
4.2.3柱模支撐由于工程地下室柱截面為矩形,大部分截面尺寸為500×500,400×600,400×400,600×600,較大截面600×800,高度同層高。柱模豎向次楞的布置應貫穿整根柱長,避免在梁柱交接處斷開,當交接處的梁凈高≥600mm時,柱頭位置應加設對拉螺栓加固。方柱四角豎向次楞木應對稱對頂。柱模第1道箍和柱底距離≤150mm,最下面的兩箍間距≤500mm。當設置穿柱對拉螺栓時,對拉螺栓沿柱模高度方向的布置,且與柱箍等距等量。柱、墻臨空面的模板與次楞布設,從樓面起向下延伸200mm,同時,內模與樓面梁側用2mm厚雙面膠帶封貼(如圖2所示)。
4.2.4樓梯支撐樓梯梁及懸板底模均采用18mm厚膠合板,踏步模板采用鋼模,按照樓梯的寬度、高度和長度,踏步的步數(shù)來配制。梯段的底板模板施工完后,綁扎鋼筋。鋼筋綁好后,然后把定型鋼模用塔吊吊入梯段上部固定。
4.3高支模支撐體系驗收
為最大程度地提高工程高支模施工的安全性,應加強每個關鍵施工工序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強施工過程的安全檢查。在支撐體系的有效搭接后,首先要自主檢查施工質量,確保高支模安全穩(wěn)定后,再進行更專業(yè)、細致的質量檢查,保證全部施工工藝都符合規(guī)范要求。高支模搭設完成,在檢查驗收時必須有工程施工負責人、技術負責人、項目安全部門、施工班組長共同驗收,檢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為保證高支模安全性,應嚴格按照高支模腳手架搭設方案和規(guī)范檢查,并應滿足以下要求:檢查腳手架斜拉桿,鎖銷打緊并平行于立桿;橫桿的鎖銷垂直于橫桿;檢查各桿件的安裝部位、數(shù)量、形式,應符合設計要求;確保腳手架的立桿、橫桿、斜桿的搭鉤、鎖銷、楔形銷處于鎖定狀態(tài)[4]。
4.4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在確保搭設安全的基礎上,方可以進行工程后續(xù)的施工,最后安排專業(yè)技術人員監(jiān)督模板支撐體系拆除過程,模板拆除須待預應力張拉后進行,防止倒塌事故發(fā)生。模板經(jīng)技術負責人按同條件養(yǎng)護試塊強度檢查,高支模拆除前應確認混凝土已達到拆模強度(如表1所示),方可拆除,通常模板和已拆除的模板、拉桿、支撐等應妥善堆放,并及時運走,嚴防施工人員扶空、踏空墮落等事故的發(fā)生。拆除過程應遵守從上而下的施工原則,先拆除非承重模板支撐,后拆除承重模板支撐,禁止高空拋擲。高層建筑工程的每層均為高支模施工,在模板拆除時,應控制上層支撐載荷,確保各樓層的支撐體系始終處于同一條垂直線上,以保證荷載穩(wěn)定地向下傳遞,提高支撐結構強度[5]。
5結語
高層建筑工程的高支模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高支模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和使用功能。嚴格控制高支模施工工藝和安全管理的關鍵點,在保證施工質量和安全性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施工監(jiān)管水平,采取有效的質量管理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不斷推動建筑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浩.建設工程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相應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8):110.
[2]程先文.淺議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質量安全控制[J].建材與裝飾,2019(5):27-28.
[3]鮑國強,李偉鋒,岳魏明.高支模的施工技術及安全管理措施[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4):329-330.
[4]劉軍.建筑工程高支模安全施工技術之我見[J].中華民居,2011(7):236-238.
[5]陳守輝,吳帆明,劉錦和.高支模的施工技術及安全管理[J].廣東土木與建筑,2007(9):45-47.
作者:盧藝 單位:福建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