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民俗下少兒舞蹈編創中藝術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中華民族傳統民俗出發,對諸如少兒舞蹈編創這種群眾性強、可以在國際化交流中充當跨文化交際橋梁作用的文化形式進行某種程度上的本土化和民族化闡釋、融合和表達,有助于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的國際文化軟實力提供借鑒。這是因為,傳統民俗可以為少兒舞蹈編創提供藝術養分,傳統民俗是當代少兒舞蹈編創想象力的重要來源,傳統民俗可以為少兒舞蹈本身注入快樂元素。傳統民俗語境下少兒舞蹈編創要重視培養少兒的民族化審美取向,重視舞蹈編創中少兒的參與和體驗,弘揚傳統文化的價值。傳統民俗語境下少兒舞蹈編創的藝術路徑可以從中國風元素的深度參與、基于民族聲樂元素的策略、師生開放互動體驗等方面進行嘗試。
【關鍵詞】傳統民俗;少兒舞蹈編劇;民族舞蹈;藝術表現力
在《民俗學》范疇中,傳統民俗指的是一個群體或者一個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上形成的具有鮮明的群體社會心理、群體行為屬性、群體記憶等的一系列文化符號及其內涵的綜合概念。隨著近代以來我國被工業革命的大潮甩于時代發展潮流之后,西方借助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解放、生產力解放、政治制度解放等紅利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在一種“被迫卷入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西方文明、西方文化對包括我國傳統民俗在內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入侵”。發展到今天,中華民族已經越來越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舞臺中央,從傳統民俗中提煉、踐行文化自信元素成為一種剛需。
1.從傳統民俗語境出發探索少兒舞蹈編創創新的主要緣由
對于民俗,我國《管子·正世》就曾提到這樣一句話:“料事務,察民俗。”從中不難看出民俗對于理解一個民族、一個共同體、一個群體的文化基因、文化記憶、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從概念上講,民族舞蹈與傳統民俗是緊密相關的關系,帶有民俗特點的民族舞蹈,代表著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的特定藝術追求和藝術自覺,更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情趣的儀式化反映。之所以強調從傳統民俗語境出發尋找、探索少兒舞蹈編創的革新,主要基于以下視點:
1.1傳統民俗可以為少兒舞蹈編創提供藝術養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民俗既是一種文化產品,又是一種文化價值,既可以走向商品化、市場化、盈利化道路,又能走向公共性、公益性的道路,是一種兼具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文化存在。大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整體上與我國改革開放的節奏相一致,傳統民俗文化借助于市場化途徑逐步在我國開始復興,例如民俗文化旅游憑借著表現手法的多樣化、表現內容的民族化、注重消費者的參與而非客觀的體驗等,越來越獲得社會的認可。在這方面,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民俗文化、鄉土民俗文化等都成為比較典型的民俗文化滲透到包括舞蹈、音樂、服飾等多樣化的產品消費中。在當前這個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民俗文化自身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價值(如尚和、簡約、中庸)可以為少兒舞蹈編創提供思想價值坐標。
1.2傳統民俗是當代少兒舞蹈編創想象力的重要來源
相比較于其他類型的舞蹈,少兒舞蹈的編排、創作具有更強的生活氣息,尤其注重和強調尊重少兒的心理認知規律、成長規律等,需要從傳統民俗、傳統文化中尋找相關的文化元素、文化符號、文化記憶來激活少兒群體的想象力。比如,針對比較直觀的少兒舞蹈動作,傳統民俗文化中的“劃旱船”“扭秧歌”“采茶戲”“黃梅戲”等都是想象力的重要來源。正如我國著名舞蹈學家王元麟所講的,“我們對舞蹈審美的自身認識,不能不首先從舞蹈動作開始。通常有一種看法,以為舞蹈動作只是舞蹈的形式,其實動作本身正是它美學的內容之所在”。
1.3傳統民俗可以為少兒舞蹈本身注入“快樂元素”
從教育的分類領域分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教育的使命所系。少兒舞蹈既具有體育的屬性,也具有美育的特性,可以在藝術熏陶中淬煉少兒的人格,在這一點上正是當前教育界流行的“幸福教育”“快樂教育”所主張的。我國傳統民俗活動盡管具有表現形式多元化、表現元素多元化、表現視角多元化的特點,但是本質上都主張天人合一,為生活帶來快樂。比如,傳統的采茶舞、采茶戲、京劇等民俗藝術無一不是為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從當前流行的舞蹈教育理論看來,傳統民俗本身帶有的這種“快樂元素”“親和力元素”可以大大提升少兒學習舞蹈的興趣和效率。
2.傳統民俗語境下少兒舞蹈編創中的三個操作要點
少兒舞蹈的編排創作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但是在文化基因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在看待少兒舞蹈編創方面帶有差異化的特點。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大格局,從傳統民俗出發審視少兒舞蹈編創的創新并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更不是為了民族化而民族化,在價值觀點上必須堅守好以下三點。
2.1重視培養少兒的民族化審美取向
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新文化和新元素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且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審美。目前,外來文化的影響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直接的沖擊,許多學生從小接觸到外來文化,忽略了本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在當下的時代發展中,更加注重的是重視民族文化的發展,加強保護民族文化的傳承。總體來講,發源于20世紀中葉的后現代舞蹈美學思潮或后現代舞蹈文化現象呈現一種反叛與解構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征。例如,在舞蹈服飾藝術風格的追求方面,這一特征具體體現為更加趨于個性化、獨特化的審美觀,更加獨立、多元、自由和灑脫的藝術追求等。例如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社會,作為另類和叛逆社會符號的“乞丐裝”“嬉皮士”“蓬克裝”是對傳統現代文化的一種反叛。因此,在編創少兒舞蹈方面應當用傳統的民俗文化、民俗審美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少兒的審美取向。在少兒舞蹈方面,既要保留傳統民俗文化在其中,也要與時俱進進行舞蹈編創的創新設計,加入新的元素,提高舞蹈表演的藝術性,促使少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將傳統民俗加入少兒舞蹈編創,然后融入當代新元素,設計不一樣的少兒舞蹈,既可以促進少兒舞蹈的發展,又使得舞蹈的藝術內涵更加深厚,少兒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2.2重視舞蹈編創中少兒的參與和體驗
在新發展階段、新常態下,少兒舞蹈編創的創新核心在于提高舞蹈教學、舞蹈編創、舞蹈內涵等對少兒的吸引力,少兒對舞蹈本身的滿意度是創新的一個方向。這一點從近些年來流行的民俗旅游中可以感受到。例如,在傳統的民俗文化形態的旅游中,游客只可以觀賞,不可以融入當地的文化和生活,造成了消費者體驗的缺席———未能將民俗文化中的各種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色打入消費者的內心認同之中。因此,有些地方的民俗文化旅游策劃借助于漢服文化周、游客體驗漢服文化和成人禮、男子禮儀等,提高了民俗旅游中的體驗度。因此,在編創少兒舞蹈時,要把少兒邀請到創作過程中來,重視少兒的體驗。少兒舞蹈的受眾群體是少兒本身,舞蹈必須具有少兒自身的特色在其中,在編創過程中,多多參考少兒的行為動作,聽取少兒對于舞蹈編創的建議,并將其融入舞蹈編創,提高舞蹈編創質量。另外,在舞蹈編創的過程中,少兒本身的體驗反饋十分重要,在初期需要體驗訪問,根據少兒給出的反饋建議,及時優化舞蹈編創,促使少兒在其中的體驗更加良好,也能夠使少兒在舞蹈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新知識,開拓個人視野。
2.3弘揚傳統文化價值
現代文化經濟理論認為,民俗文化消費究其本質無非是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費精神文化類產品和精神文化性服務的行為,少兒舞蹈也不例外。在這一范疇中,借助于諸如民俗文化、傳統文化等形態表現出來的少兒舞蹈形式都具有文化消費的性質。例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少兒舞蹈節目,除了單一的民族舞蹈文化符號的展示之外,還有諸如中國傳統的書法、國畫、傳統樂器等的展示,并且注重觀眾的參與,在商業運作中弘揚了傳統文化價值。
3.傳統民俗語境下少兒舞蹈編創的藝術路徑建議
傳統民俗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從傳統民俗語境出發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文藝創新時所講的那樣,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3.1視覺語言:“中國風”元素的深度參與
少兒舞蹈是一種形體藝術,首要的視覺傳達沖擊力、藝術感染力都來源于舞蹈服飾、舞蹈動作等,在視覺語言的編創方面可以大膽引入和實施一些帶有中國風內涵的元素。例如,在選擇少兒舞蹈的服飾設計方面,可以嘗試旗袍領女士羊絨裙,將旗袍元素創造性地與羊絨衫融合;青花瓷連衣裙將傳統青花的紋理及色彩、圖案鑲于裙體;時尚潮水墨花T恤以及帶有為人民服務符號的海魂衫等設計思路,讓觀眾可以比較直觀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民俗的文化韻味。再如,在舞蹈服裝顏色的搭配方面,可以將中國傳統服飾符號、語言,例如國畫、瓷器等元素應用到中國風服飾的設計中。在舞蹈動作的設計方面,可以以少兒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采茶戲、黃梅戲中的一些動作語言改良,或者采用少兒演繹傳統舞蹈之類的反串設計思路。
3.2聽覺語言:基于民族聲樂元素的策略
少兒舞蹈的第二感染力來自于聽覺,主要是舞蹈過程中的配樂等。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在聲樂方面充分繼承了國樂那種生活化、慢節奏、平調式、意境美的藝術品質。在編創少兒舞蹈時,可以大膽使用鋼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等西方樂器,用快節奏、動感強的方式演繹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作品(如《將軍令》《茉莉花》《梁祝》),用帶有民族特色的配樂方式為少兒舞蹈編創提供一種聽覺享受。
3.3編創過程:師生開放互動體驗
傳統民俗文化之所以是連綿不斷的,本質上就是因為它根植于人民的生活當中,并不斷與生活之間進行交互體驗。少兒舞蹈美學認為,舞蹈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人與自我”之間交流的一種中介。同時,當代舞蹈美學還認為,舞蹈教育的本質是幸福教育,是幸福的傳遞,而幸福作為一種內在體驗,是獨享的,但通過外部表情,幸福又可以與他人分享。正如圖1所示,基于一種互動體驗和交互主體性視角,教師在編創少兒舞蹈方面要注意一點,即民俗文化無論是體現為服飾、動作、配樂還是內涵的審美價值取向等,都不是教師單方面灌輸給幼兒的,而是教師(編創者)與幼兒之間互動形成的默契和共識。比如,教師在編創少兒舞蹈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采茶戲動作的具體來源,可以將編創課堂搬到茶園中,引導少兒觀察采茶的動作細節,然后對比采茶戲的動作細節,在言傳身教的心靈共鳴中發現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
作者:何宗玲 單位:湛江市藝術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