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和諧理念在色彩設計中體現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傳統和諧理念包含的哲學思想及美學特質,其次圍繞服裝色彩中的“互補”設計、基于“視覺平衡”設計體現出的“和諧之美”、特定元素彰顯的和諧意識三個方面,分析了傳統和諧理念與服裝色彩設計的契合度,最后從明度搭配法、色相搭配法、“輕松”視覺體驗、文化風俗展現四個角度闡述了傳統和諧理念在服裝色彩設計中的體現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和諧理念;服裝色彩設計;明度搭配法;色相搭配法
現代和諧理念通常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諧觀,認為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動態、相對、辯證地統一,通過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配合,實現共同發展。傳統的和諧理念與之略有區分,但大體上是一致的。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理念較多,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德才兼備等。通過不同的事物,均可以使和諧得到具體展現。其中,服裝色彩搭配設計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一、傳統和諧理念的哲學意義和美學特質分析
(一)傳統和諧理念包含的哲學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對“和諧”的直接定義,但“和諧”的精神卻貫穿所有層面。現代漢語中對“和諧”的解釋為“配合得適當和勻稱”,換而言之就是,事物和現象的多各方面需要進行良好的配合,達到協調統一的局面,至此,具有不同特點的事物之間將會生成一個渠道,從而形成一個整體。在中國古人的眼中,和諧是一種崇高的追求,任何事物發展到極致,都會處于和諧的層次。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正是希望全人類能夠和諧相處。此外,和諧思想更是融入進了所有事物中。比如:筷子,講究“成雙入對”;“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代表古人對造型的和諧追求。而到了服裝設計上,“龍鳳呈祥”彰顯圖案配套的和諧觀念,在顏色方面,紫金搭配彰顯貴氣,青山點墨突出儒者風范。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和諧理念無處不在。
(二)傳統和諧理念的美學特質分析
傳統和諧理念不僅僅是一種思維,從“和諧”出發,融入藝術元素,能夠展現出令人沉醉的美。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人物鳳歌在其經典著作《昆侖》中闡述了“和諧之道”,無論是山川樹木還是萬物的繁衍,如果不能遵從“和諧”,哪怕微弱的瑕疵,都會將基于和諧的整體美感破壞掉,從而影響事物的綜合效果。比如,“萬綠叢中一點紅”,萬千綠色都無法掩蓋紅色的鮮艷,觀者只需淡淡一眼,即可將視線完全集中到“一點紅”之上。并非紅色有多么扣人心弦,也并非綠色入不了觀者的眼,而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美感,缺了任何一項,整體效果都將大打折扣。在和諧理念下,美感可以產生于任何“對立方”。比如:虛實結合、濃淡相宜、陰陽共生、剛柔并濟,代表的是共生之美;大巧似拙、舉重若輕、樸實無華,以及“靜若處子、動若脫兔”,代表了極致的對立之下,往往能夠衍生出極致的相反。將此種和諧之美應用于服裝色彩搭配時,往往能夠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二、傳統和諧理念與服裝色彩設計的契合度分析
(一)服裝色彩中的“互補”設計符合和諧理念
單一色彩具備較為強烈的屬性,比如:紅色、橙色,代表暖色系,給人溫暖、明艷的感覺;青色、粉色,給人清新舒暢的感覺,仿佛任何煩惱、壓力都不再是困擾;黑色等深色系,在普通的環境下,給人悲涼的感覺,但此種認知并不絕對,置于特殊的環境中,黑色等還會產生極致的純粹感,那樣的黑色并不可怕,而是讓觀者加深對“黑白”亙古對立的理解。但無論如何,單一色彩都不會具備多重相反的屬性。因此,將不同屬性的顏色通過“互補”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互補色關系,能夠提升服裝的整體美感。但顏色互補并非盲目、隨意、任性地互補,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根據色彩學的有關理論,紅、黃、藍三原色中的任意一個原色與其他兩個原色相互混合,能夠形成三原色之外的其他顏色,也就是“間色”。比如:黃色、藍色融合在一起之后,將會產生綠色,而調整黃色、藍色的加入劑量,會加重或減輕綠色的程度。在此過程中,與綠色有關的青色、墨綠等,還會朝向其他顏色發展。基于此,通過顏色互補的方式進行服裝設計,有助于調和色差,讓觀者一眼望去,既不會受到強烈的視覺刺激,又會感受到不同顏色之間的漸變關系,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和諧的美感。
(二)服裝色彩搭配營造的“視覺平衡”效果使人感到“和諧之美”
不同的色彩之間雖然并不都能形成“互補”,但通過科學、合理,甚至是不合理的搭配,都會形成“視覺平衡”。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視覺平衡”是相對的,如前文所述,極致的和諧在細究之下,往往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反過來說,看似極其不搭配的兩個顏色,融合到一起之后,將會呈現出水乳交融的態勢,帶給觀者驚天動地般的美感。比如,太極圖案,一黑一白、一陰一陽,看似極致對立,實則互惠共生。應用于服裝色彩設計時,可以將黑白二色完全拆開,分別置于前開襟服裝的左右兩側,分開是一層感受,而合并后將會上升至另一層“境界”。因此,色彩搭配的核心內容在于營造多樣性的“視覺平衡”,只有從視覺角度首先“看到”,才能對服裝進行研究,如果“第一眼印象”極差,色彩搭配讓人乍看之下就會產生消極情緒,則“和諧之美”根本無從談起。比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如果應用于服裝色彩設計之后,能夠創造出一種山水間的詩意,并使穿著該服裝的人仿佛置身于極致靜謐的田園之間,觀者除了感受“歲月靜好”之外,還會嘖嘖稱奇,從而自發地探索此種設計背后是否蘊含其他深層次的理念。但若由于設計功力不足,將紅色、綠色轉變為反向經典的“紅配綠”大花襖,則觀者視線掃視之下,除了給出低評價之外,幾乎不會產生任何興趣。由此可見,色彩搭配的精髓正在于促使顏色之間的和諧共生,而不是相互制約,更不是“相約赴死”,一旦視覺平衡形成,哪怕再普通的顏色,都會使人下意識地產生震撼的感覺[1]。
(三)結合特定元素的色彩搭配從不同角度彰顯和諧意識
在服裝設計中,除了基礎的顏色應用外,還可以結合一些特定的元素,從不同的角度彰顯和諧意識。比如,根據青花瓷的形態、特點設計出的旗袍服裝,具有以下三重特性:第一,白色與青色的極致結合。白色代表古樸、淳樸,換言之,具有純凈屬性,任何顏色施加在白色之上,都會擴大其本身顏色帶來的視覺沖擊力。盡管如此,當青色紋狀圖案出現在白色瓷瓶之上,帶給人們的除了觸動,還有直擊心靈的美感。瓷瓶是凹凸的,而將此種特性直接轉移到服裝設計上,設計師基本無需改動,即可使女性的玲瓏曲線和陰柔之美完美呈現,此時,白色與青花紋路融為一體,再無青色與白色之分,此即第一重的“表面和諧”[2]。第二,旗袍服飾是中國獨有的服裝,如果穿著者并不具備詩書氣韻、大家閨秀的風范,則旗袍只是一件普通的衣物,其本身的魅力無法散發。由青花瓷演變而來的青花紋路旗袍,青花紋路無法“脫離”,其端莊大氣、返璞歸真的顏色融合,成為旗袍中的精品,此即第二重的“文化和諧”。第三,當飽讀詩書、舉手投足間魅力十足的中國女性穿上青花旗袍之后,人體本身存在的“和諧之氣”將會與青花紋路旗袍的典雅特性產生奇妙的融合,在其他人乍看之下,不知是人駕馭了服飾,還是服飾彰顯了人的氣質,此即第三重的“氣韻和諧”。
三、傳統和諧理念在服裝色彩設計中的體現方式介紹
(一)基于明度搭配法的和諧服裝色彩設計
進行具體的服裝色彩設計時,必須重點考慮色彩的明暗程度。學過畫畫的人都知道,繪畫是靜態的,但若要呈現出動態變化的感覺,則必須借助光感度,通過陰影體現出色差,只有如此,黑、白、灰三色大框架之下的明暗程度才能有所體現。在服裝色彩設計中,同樣需要應用這一方式。比如,以水墨丹青為主體的服裝設計,圖案中的重色往往集中在服飾的重要部位和關鍵節點。一方面,凸顯“畫面感”,能夠讓觀者在人群中一眼即可發現目標人物;另一方面,服飾細節之處的色彩也應該有所加重。此種設計不僅可以提升服飾的手肘、腋窩、膝蓋等處的耐臟性,當穿著者軀體出現彎曲時,還能夠將重色進行部分隱藏,從而使輕色形成一個整體。此種設計的最大優勢在于,如果采用低明度的顏色,無論如何搭配,都會給人一種消極、壓抑、沉重甚至是陰暗的感覺,但經過適當的色彩調整,悲涼的氣息將會被沖淡不少,提升暗色系的“積極性”。這樣的設計正是基于傳統的和諧理念,即萬物相生相克,通過系統性的協調,能夠由普通生成精致,最終返璞歸真,使觀者產生“明暗顏色明明區分度較大,分開看毫無特殊性,但組合到一起后,卻仿佛‘自成世界’”[3]。
(二)基于色相搭配法的和諧服裝色彩設計
所謂“色相”,如果單指顏色,則指代色彩搭配呈現出來的質的面貌,另外還可以形容人的相貌、體態,更可以彰顯萬物的形貌。在服裝色彩設計中,色相搭配法能夠同時呈現出三種含義,無論是顏色自身、服飾整體形態及搭配效果,還是穿著于人身上之后呈現出的整體感,都會體現出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大道”。比如,一位老者精神矍鑠,平時經常練習書法,擅長茶道,往往能帶給人“一代宗師”的感覺,此即人的“相”。為此老者設計服飾時,必須結合其“精”“氣”“神”,融入茶道、書法的“形態”,選擇相似的顏色進行搭配,從而使最終形成的服飾本身達到和諧、穩重的效果,此即服飾的“相”。當老者穿上此特定的服飾之后,二者之間相得益彰,老者無論是“烹茶論道”還是“揮毫潑灑”,具備相同特質、屬性的服飾將會為期營造出強烈的、令人震撼的“氣場”。由此可見,通過色相搭配法進行服裝設計的精髓之處也在于“和諧之道”,即服飾永遠是服飾,不可能變成其他事物(如果服飾有靈,也不希望自身的原始功能發生改變),只有與特定的穿著者融為一體,服飾才會完成從靜態到動態的轉化。如上文所述的老者,古樸氣韻的服飾與其高度契合,但若穿著者是一位身軀“寬厚”、富態感十足的老者,古樸的風格與其不搭。換而言之,丹青、墨綠等體現山水詩意的顏色非但不會為富態老者增光添彩,還會將其營造出的氣場完全沖散。而面對此種“富態感”,最佳的色相搭配顏色為金色或是銀色,能夠突出“富”“貴”等特點,使穿者與衣物之間生成平衡之感[4]。
(三)呈現“輕松”視覺體驗的和諧服裝色彩設計
人的體態不同、學識不同、見識不同,從而導致喜好不同、風格不同。因此,進行服裝色彩設計的另一個原則在于,通過顏色搭配,呈現出“輕松”的視覺效果,不僅穿著者輕松,觀者更輕松。比如,一個看似“假小子”的女性,其身上具備極其強烈的“中性美”,通過合理的服裝色彩搭配,在凸顯其女性性征的前提下,還會保留其“中性美”的特質。但若強制其穿長裙、涂抹濃厚的胭脂水粉,看似顯示出了“女人味”,但其自己不自在,一些與之長時間相處的朋友也會感覺十分的“別扭”。由此,不和諧因素即會產生,再好看、色彩搭配再明艷、價格再昂貴的服飾都會失去意義。因此,服裝色彩設計務必合理。以上文“假小子”為例,其可以穿一雙粉色的運動鞋,配以白色(純色)T恤衫,下身搭配棕色、藍色網格狀JK制式的短裙或熱褲,面部妝容可以適當增加暗色系(無需過重)的眼影,并佩戴金屬耳釘。任何人一眼看去,都會在瞬間形成正確的印象,與之相處時(可以是陌生人),將會自覺地屏蔽一些敏感信息,從而在和諧的環境下,更加輕松地相處[5]。
(四)結合文化風俗的和諧服裝色彩設計
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風俗,每種色彩甚至具備相應的典故,經過歲月的變遷,逐漸成為傳統。此種流傳的“活化石”體現了精神層面的和諧理念,非本地人無法理解。因此,一些服裝設計者看到“奇裝異服”時,應該進行深入探索,避免武斷之下,作出錯誤判斷。比如,我國云南地區的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服飾,以藍黑色系為主,女性服飾配以粉色、紅色等顏色,并佩戴銀飾,而男性服飾的配色為綠色、淺藍色。此種服飾中的色彩設計融入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外地游客如果不能理解,也需予以尊重。此外,一些特定場合的服裝設計,只需要通過簡單的顏色搭配,使服飾整體符合文化主題,即可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性。
四、結語
從本質上看,“和諧”是一項哲學觀念,不僅存在于文化典籍中,還切實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服裝色彩設計,看似只是不同色彩之間的對沖、調和,但實際上包含了“和諧共生”的思想,即每一種顏色都具有特定的存在價值,都能與其他顏色產生“互相映照”的關系,從整體上突出服裝設計的思路乃至意境。因此,一件高水平的服裝色彩設計,需要通過原色,使觀者體會到不一樣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錢彩娣,屈佳寧.服裝設計中茶藝元素的創新與應用[J].紡織報告,2020(2):88-89.
[2]史后秀,徐蓉蓉.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海,2020(1):68-69.
[3]張蓓.服裝設計中色彩搭配的技巧探析[J].湖北農機化,2019(15):47.
[4]宋明霞.互補色在服裝色彩設計中的應用淺談[J].藝術科技,2019,32(9):130.
[5]袁燕.淺談服裝設計中的色彩藝術———評《藝術設計與服裝色彩》[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137.
作者:喻英 單位:安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