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略說隧道洞內檢查的辦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秦線鄭重莊三線隧道,隧道位于北京市順義縣茶塢鄉以東,系茶塢站至雙懷線高各莊聯絡線和大秦復線并行的三線隧道,里程DK340+035~DK340+180,總長145m,最大埋深40m。鄭重莊為一離堆山丘,南北狹長,覆蓋層厚0~5m,下為寒武系下統府君山組中厚層石灰巖夾泥質石灰巖,呈單斜構造。勘測時在進口處進行了挖探及物探工作,地表未發現巖溶現象。該隧道于1988年12月28日通車運煤。施工中發現的溶洞,該隧道由鐵一局四處于1985年5月開始施工,當挖至DK340+120~+132上導坑附近,發現洞頂多處沿節理裂隙和層面發育的溶蝕坑及溶洞,呈上大下小的漏斗狀及條帶狀分布,直徑0.4~1.0m,深度不明,將打火機點燃放入洞口,洞內吹出涼風可將火吹滅。在導坑貫通后,進行查清,鉆探核實。多種物探方法探測及成果,在隧道內使用地質雷達、電磁頻率剖面法、聯合剖面法、大地音頻電場法等多種物探手段開展了綜合物探工作。查明了三條巖溶發育帶:DK340+75~+083,寬8m;DK340+091~+103,寬12m;DK340+116~+127,寬11m。
2巖溶與褶皺的關系
張解理發育,在地形上往往處于山區分水嶺地段,雨水或地表水沿這些解理裂隙作垂直運動,然后再向兩翼或沿地質構造線方向運動,故巖溶多以落水洞、漏斗、洼地等為主并具有與構造軸線一致的帶狀分布特征。屬地下水補給區。向斜軸部在巖溶水運動系統中屬聚水區或排泄區,巖溶水往往富集于軸部或循構造軸向運動,或向河流排泄。一般在向斜谷中,常發育有暗河,同時由于軸部發育的垂直裂隙的巖溶化,形成了一系列與暗河相連通的漏斗、落水洞、豎井等垂直形態。褶皺翼部在巖溶水運動系統中屬徑流部位,流速大,水動力作用活躍,巖溶化程度最強烈,尤以鄰近向斜軸部或河谷邊緣地區更甚。既發育有水平巖溶形態,也發育有與地表相聯系的垂直巖溶形態。褶皺構造的轉折端是巖溶發育的集中場所。例如大巴山隧道巖溶發育程度還與褶皺構造有關,如下表為大巴山隧道施工前地下水位。隧道通過地區區域性的褶皺為九工坪—沿河鄉大背斜,幅寬4~6km,長度50km。同時,兩翼還形成一系列中、小型復式褶皺構造,在隧道施工中共遇到6~7組背斜、向斜構造,其軸向與大背斜保持一致。向斜核部具有儲水構造,富集地下水并常形成暗河(管道)系統,向斜被斷層破壞時,暗河沿斷裂發育,并于相鄰暗河發生水力聯系。褶皺構造的轉折端是巖溶發育的集中場所。下寒武統石龍洞組灰巖中,蓮花池復背斜構造的主褶皺軸傾伏端和筲箕灣倒轉向斜仰起端的轉折部位均發育有大量的落水洞、漏斗、巖溶洼地及巖溶泉。北東部的花邊褶皺,由于有利的地形條件,上述現象尤為顯著。向斜仰起端以發育落水洞、漏斗與洼地等垂直形態為主;背斜的傾伏端以巖溶泉為主。這些泉水均出露于溝谷切割的最低部位,其水量隨季節而變化,雨季時一般都很大,呈渾濁的涌水注入地表河溝,潮水溝巖溶泉在隧道施工前最大流量為1026L/s,是黑水河的源泉之一。
作者:敖紹光 單位:貴州省地質調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