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水源保護區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實現水資源保護區的科學開發與合理保護,構建成熟、完善的施工開發體系,增強施工活動的環保屬性。越來越多的施工部門,將隧道施工作為主要施工方案,依托現有的技術手段,打造成熟的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累了相關經驗。文章從實際出發,多維度探討水資源保護區內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增強施工技術的環保屬性,為后續水源保護區隧道施工活動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1隧道施工對水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通過全面探討隧道施工對水資源保護區生態可能帶來的影響,引導政府主管部門、施工企業以及技術人員形成正確地觀念認知,從整體上明確環保綜合治理技術研發、應用的方向,無形之中,增量環境保護綜合治理技術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1.1水資源保護隧道施工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逐步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相繼出臺相關舉措,并對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進行必要的規范,要求建立起完善的環境保護工程,通過環境保護工程最大程度地消除施工活動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隧道施工作為一種成熟的道路施工建設機制,其不僅可以縮短道路修建歷程,消除地形因素對于規劃、建設活動的影響。同時隧道還能夠保護施工區域的自然環境景觀,減少對植被、山體的擾動,進而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水資源保護區作為我國水資源涵養、利用的重要區域,在進行交通開發過程中,需要認真做好環境工程的測評、設計工作,避免施工活動對于水源保護區的消極影響。隧道施工方案在水資源保護區中的應用,能夠實現環境保護與區域開發的有效兼顧,逐步成為水資源保護區交通開發體系的重要方式,被廣泛應用于施工實踐活動之中。
1.2隧道施工對水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隧道施工過程中,不同施工活動的進行,對于水資源保護區的原有形態產生了破壞作用,誘發生態環境的改變,如果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防范、應對工作,勢必誘發難以估計的損失。具體來看,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引道路基、施工通道、開挖邊坡以及施工原料開采運輸等活動。這些施工活動都對水資源保護區的植被、土壤、地形產生擾動,進而誘發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質災害。部分隧道在施工過程中,由于地質巖層厚度較大,硬度較高,為保證施工進展,壓縮施工周期,往往會通過爆破掘進的方式,確保隧道的開挖速度。爆破過程中產生的振動以及產生的殘渣,容易誘發粉塵污染,造成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水資源保護往往地下水較為發育,隧道施工過程中,會對地下水徑流產生破壞性作用,引發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保護區水源涵養能力不足,生態平衡遭受破壞。隧道在運營過程中,其內部空間相對較小,空氣流動性較差,在這種情況下,汽車行駛過程中產生的尾氣,在短時間內難以快速被稀釋,導致隧道內部視野的下降,增加了安全事故的發生機率,同時也加劇了空氣污染的嚴重程度,對于水資源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威脅。正是基于隧道施工對于水源保護區可能產生的危害,施工企業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需要結合水源保護區的實際,在相關政策法規的框架下,積極探討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方案,旨在借助技術優勢的發揮,促進隧道項目施工的環保性與綠色性。
2水源保護區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應用原則
考慮到水資源保護區施工要求的特殊性,在探討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應用路徑的過程中,有必要明確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應用原則,在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的引導下,理順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應用思路,優化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應用流程,構建起成熟化、實用化的保護性施工體系。
2.1預防性原則
從過往經驗來看,在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在防范生態環境問題過程中,需要堅持預防為主原則,通過采取必要的施工技術方案,對施工設計方案、施工技術體系、施工管理模式做出必要的調整優化,能夠減少水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規避水土流失、噪音污染、粉塵污染、水污染等情況的發生,在推動隧道施工活動有序進行的同時,達到生態保護的目的。
2.2實用性原則
水資源保護區隧道項目施工周期較長,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性較為明顯,為保證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的合理化應用,施工企業、技術人員需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在實用性原則的引導下,組織專業技術團隊,提前進入到水資源保護隧道施工區域,認真細致地開展隧道區域的地質勘察勘測工作,并且聯合其他部門做好資料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水文、氣象以及周邊環境等因素,制定隧道施工方案,以此為契機,確保方案的合理性、施工安全性以及養護方便性。在實用性原則的推動作用下,可以提升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的可行性,確保水資源保護區保護成效的提升,管控施工成本,避免額外費用的產生。同時實用性原則的引導下,隧道施工周期得到壓縮,實現了施工窗口期的科學化應用。
3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應用方案
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涉及環節較多,施工要求嚴苛,為確保環保綜合質量技術的準確應用,有效解決水資源保護區域內隧道施工項目可能帶來的生態問題,技術人員需要在相關原則的指導下,依托現有的技術手段,積極做好環保綜合治理技術的探討,旨在促進綜合治理技術方案的完善優化。
3.1促進隧道施工技術綜合兼顧
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過程中,出于環境保護的考量,技術人員需要以預防性原則為導向,制定有針對性的技術方案。具體來看,施工人員需要制定可行的隧道開挖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少隧道路基、洞口邊坡的開挖工作。例如在隧道洞口施工環節,往往采用大開挖+明洞深加工作業方式,在保證地形結構穩定性的基礎上,降低植被破壞程度,從而規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問題的出現。在掘進環節,可以采用預爆破等技術方案,在保證隧道掘進速度的基礎上,減少生態破壞,控制施工活動的危害性,實現施工技術的綜合兼顧。
3.2認真做好施工現場污水處理工作
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綜合治理過程過程中,考慮施工現場對于生態環境產生的危害,在施工環節,技術人員應當認真做好施工污水處理工作,在污水處理過程中,考慮到隧道施工的實際,在相關區域設立污水處理區域。例如施工人員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應當將污水出口位置設立沉淀池,確保污水在處理后才能夠排放,沉淀池的規模,則需要施工企業根據隧道施工的規模進行確立。同時考慮到整個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施工機械,在控制粉塵污染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對施工設備進行清洗,清洗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對于水資源保護區也會產生污染。因此在施工現場處理環節,需要在施工設備的清洗區域設立污水處理管網,確保含有粉塵的污水在經過處理之后,才能夠排放到水資源保護區之中。除了做好上述污水處理工作之外,施工企業還應當組織人員認真做好施工區域的水質檢測工作,一旦發現檢測數據的異常,應當及時反饋、處理。
4案例分析
為消除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誤區,避免技術應用漏洞的發生,確保隧道環保綜合治理技術的可行性,施工人員除了做好技術應用方案的探討之外,還需要從實際出發,結合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案例,總結有益經驗,掌握關鍵核心,不斷增強水資源保護區內隧道施工的環保屬性。以文筆山2號隧道為例,考慮到施工區域屬于區域性水資源保護區,為更好地提升隧道環保綜合治理能力,在隧道施工的初期階段,施工單位積極與設計人員進行溝通,做好設計方案地交底工作。具體來看,設計人員按照《福建省交通運輸廳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國高網莆炎高速公路尤溪中仙至尤建寧里心段初步設計省內預審會議紀要》《公路隧道設計規范第二冊:交通工程與附屬設施》(JTG/TD70/2-2014)等設計規范,在預防性原則、實用性原則的引導下,建立起完備的隧道施工方案。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嚴格按照隧道施工方案的相關要求,對建筑材料進行合理化選型,實現施工方案與水資源保護區的有效銜接。例如隧道初期支護噴射砼強度C25,24h抗壓強度不小于10MPa,28d抗壓強度不小于25MPa,抗滲等級P6,與巖石粘結強度不小于0.8MPa。鋼筋網初噴混凝土厚度不小于3cm,鋼架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迎水面4cm,背水面2cm。二次襯砌素混凝土強度C30,鋼筋混凝土強度C35,抗滲等級不小于P8,二次襯砌最大裂縫寬度ωmax≤0.2mm。這種隧道施工方案的明確,在保證隧道施工質量的同時,能夠減少隧道施工對于水資源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生態環境的合理化保護。通過這種處理方式,水資源保護區隧道施工綜合治理能力得到穩步提升,充分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
5結語
現階段,為避免造成道路施工對水源保護區的原生環境造成擾動,往往采用隧道施工方案,通過隧道結構優勢的充分呈現,實現交通道路體系建設與保護區生態環保的兼顧。文章通過系統化的研究與探討,依托相關案例,對水源保護隧道施工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方案作出針對性優化,構建成熟的隧道施工綜合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楊繼華,梁國輝,曹建鋒.蘭州市水源建設工程輸水隧洞TBM1施工段關鍵技術研究[J].現代隧道技術,2019(8):112-113.
[2]李詩進.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涉及到水源保護地環境風險預防及控制[J].科技經濟導刊,2020(10):54-55.
[3]盧娟.大伙房水源地保護區綜合治理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8(9):98-99.
[4]凌波.公路穿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源保護技術及管理措施研究[J].公路交通技術(應用技術版),2020(10):33-34.
[5]吳雅平.水源保護區的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探討[J].華東科技及(綜合),2019(12):59-61.
作者:盧達文 單位:中交一公局廈門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