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青少年野外生存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青少年的社會成長現狀
青少年對新思想、新觀念的快速接受,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游刃有余。然而,在面對社會人情世故、政策法規時,表現出很無辜、很無助、很茫然。在物質至上的社會趨勢中,青少年早已失去長幼尊卑的概念,更何來尊重、自尊之說。每個人都活在自己世界里,孤傲、保守、封閉,內心狂熱的社會存在感與冷酷的社會現實相距太遠。青少年通過另類表現證明自己存在—非主流的服飾裝扮,暢游網絡的虛擬世界,違法亂紀走極端等。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研究證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們從心理和行為上有社會存在感,這個國家才是現代化國家。青少年不應當只重視外在存在,需要關注人,分析社會,發現自身問題,改變思想和行為,緊跟時代進步、發展,通過為社會做貢獻來證明自己存在,把社會存在感作為前進的不竭動力。同時教育部門在青少年成長道路上,提供盡可能多的施展舞臺,促進青少年自我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打造人才基礎。
青少年的發展,既是其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城鄉發展、家庭美滿、社會融洽、國家富強和民族崛起的基礎。激起青少年的興趣,走出家門參與運動、融入社會,跟上并適應社會變化,是現在素質教育的重點。在中、日、韓大學生野外生存訓練圓滿成功后,國家領導人提議將“野外生存”作為一門課程進行推廣。在教育部在新一輪的教改中提出,要減少學生的總課時量,增加學生的體育課程時數,為青少年更多參與野外生存實踐提供時間保障。目前國家體育總局正在聯合教育部等9部委制訂《青少年體育振興規劃》,希望找到適合青少年綜合健康發展方式。國家體育總局放權打破賽事壟斷,這給野外生存綜合開展帶來發展契機。同時《爸爸去哪兒》綜藝節目播出后,激起了青少年的廣泛興趣,對野外生存的推廣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3野外生存對青少年的魅力
野外生存集探索、挑戰、生存、生活、教育于一體,其往往要求個人或團體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僅依靠自身、團隊的力量,在劣質環境中獲得歷奇體驗,培養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目前,發達國家野外生存已發展成熟,“綠色、清新、陽光、自然、挑戰”的體驗式學習正在影響青少年的世界。野外生存的獨特魅力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財、物、力等社會資源投入其中,越來越多的政策、法規給予保障。
3.1野外生存開展環境彰顯青少年青春魅力
野外生存開展地,大多遠離燈火通明、熱鬧非凡的繁華都市。空氣清新、風景靚麗、充滿挑戰的自然環境課堂,與傳統的學校教室環境有天壤之別。山高水清,樹翠溪潺,林深洞邃,野荒物雜,到處充滿新奇,處處留有懸念,處處充滿挑戰。環境的優美、自然的神奇給青少年好奇探索心留下跳動不安。攜帶必要生活用品,沒有自動化設備,一切生命需求都要親自動手獲得,生活環境的安全保障需要親自筑建。住帳篷,住簡易房,每天活動環境都不一樣,隨時可能迷失,時刻充滿未知,青少年對戶外簡易生活的生活場景,身歷其境。充滿機遇和挑戰,對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的穿越。青少年在野外生存開展環境中了解自然、了解生活、了解自己,釋放青春,綻放魅力。
3.2野外生存開展形式釋放青少年青春動閃活力
野外生存的開展形式與傳統的教學組織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活動開展以青少年參與為主體,分成小組—探討、研究、挑戰,相互之間熟悉程度不高。任務分配之后,利用所有可調配資源和智慧,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挑戰。面對自然險阻,小組之間討論協商,決定出最佳行動方案。組內出現分歧,隊長引導解決矛盾。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深入人心,思想已被禁錮,青少年找不到屬于自己主動權,一切都在被安排中,被“領著”走。野外生存以“形散神不散”方式展開,在安全、可控范圍內,參與人員可以自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跟著內心尋找自己渴望的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展現屬于青少年的青春閃動活力。
3.3野外生存開展內容綻放青少年青春多彩生命力
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物流行業的周到快速服務,加上大數據的支撐,使青少年的交際能力,獨自處事能力,應對環境變化能力,吃苦耐勞堅持到底的能力,以及尊敬師長、文明謙讓的品德,隨著社會繁雜快速的發展而漸行漸遠。野外生存將青少年應該具備的現代人格,生活技能,生存求生技巧,身體訓練,心理抗壓能力通過開放的形式,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任務挑戰中,通過不斷變換挑戰場景、環境,讓青少年不斷產生新奇感,增加興趣。依據環境的變化,學會應對不同環境的技能、開發不同環境的思維方式和培養不同環境的身體素質。在全身心體驗過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青少年的思想、行為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青少年回歸快樂、活潑、積極、向上、青春陽光,散發青春多彩生命力。
4野外生存促進青少年社會成長
青少年的社會成長,需要與他人交流溝通,需要獨自處理日常生活瑣事。處理事情的時候,需要冷靜、沉著的思考,需要高智商來應對繁雜問題,加強社會存在感,促進社會地位有提升。英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社會追求的是團隊致勝,情商高將有利于青少年處理人際關系,促進青少年心理壓力疏解。野外生存將生活、學習中的場景,通過任務挑戰提高青少年的情商和智商,促進青少年的社會成長。
4.1野外生存的自主挑戰促進青少年情商提升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激勵、人際關系和社會意識等元素。野外生存任務挑戰過程中,無形中會讓青少年參與者提高情商,適應團隊生活,適應社會發展。
4.1.1野外生存陌生環境提高青少年自我認識野外生存大多以團隊或小組的形式開展,參與個體相對獨立,隨機組合,在自然環境、人際環境都相對陌生情況下,參與者首先樹立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緒特征,確定自己在人際環境、自然環境中的能力和地位。客觀的自我評價加上自信、謙虛的美德有利于在活動挑戰中,有針對性的選擇和發揮自己優勢,避開不足,利于個人和團隊發展,促進青少年的情商提高。
4.1.2野外生存的變化環境促進青少年自我管理野外生存場景不總是風和日麗、萬里無云。風雨交加、屋漏連陰時有發生。安全時常受到威脅,生活條件不會面面俱到。面對野外生存突發情況和艱苦條件,青少年必須學會自我管理和控制—在變化環境中,不要讓情感阻礙判斷;不要讓情緒主導選擇;在團隊相處時不能帶有情緒化。否則,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棘手,讓穩定可控的環境變得雜亂無章。野外生存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讓青少年學會判斷選擇、協作配合、控制情緒、理性思考。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有利于青少年的社會適應。
4.1.3野外生存的艱苦環境需要青少年自我激勵著名企業家、登山家王石說過“人生就像M,有起有落,生活不會一帆風順。”野外生存的挑戰環境也并非一成不變,困難時時伴隨。當在任務挑戰中,處在“M”腳下時,青少年要學會自我激勵,重新振作走出困境。在艱苦環境中,堅守自己的目標。在選擇判斷時,忠于價值觀、世界觀。活動過程中,不要因為他人看法、不定因素、短期利益等,而改變原來方向。青少年要在困境中學會自我激勵,忠于自己、忠于目標、忠于價值觀,領會堅持不懈、堅韌不拔利于實現青少年的青春夢。
4.1.4野外生存的團隊環境增強青少年關系管理和社會意識野外生存開展在相對陌生的地方,環境相對不穩定,團隊組合充滿隨機性。創建一個合作、和諧、融洽的安全氛圍,需要青少年快速融入自然環境、當地民俗以及挑戰團隊。挑戰過程中,面對外在無形的壓力,心平氣和與組內人員交流,陽光友善與陌生人打交道,避開自己不利因素,鼓足干勁,發揮優勢、創造奇跡。當同伴猶豫停滯不前時,換位思考,啟心動面,激勵隊員完成挑戰。通過觀察對方的表情、語言、語氣、肢體來分析對方的狀態,化解意見分歧、矛盾沖突,解決挑戰過程中的重重困難和危機。當團隊之間針鋒相對時,不強加育人,寬容、豁達、大度、爭取在雙贏局面上處理困境。尊重他人認真聽取意見,咨詢、尋助最合適的方法、觀點。避免對他人做價值判斷,堅持原則和靈活應變辯證觀點,在處理危機時候,才會左右逢源。面對突發情況必須保持冷靜,分析現狀,理性抉擇,通過自身努力避開沖突,融入團隊,處理好人際關系,獲得高效、和諧的社會意識,為早日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4.2野外生存情景挑戰促進青少年的智商發展
野外生存開展過程中,將枯燥乏味的跑、跳、投體育訓練融合在自然情境中。青少年參與挑戰時,無意識的完成做跑、跳、投動作。身體在運動,大腦也在不停分析和判斷,達到了增強體質和鍛煉思維目的,促進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美國科學家通過生物研究證明:青少年參與野外生存挑戰時,呼吸更多氧氣,大腦細胞會更健康;額葉體積增大,強化大腦的“執行功能”;野外生存挑戰中肌肉收縮或放松會釋放出IGF-1蛋白質,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衍生出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生長、結合并以新方式彼此聯系,增加青少年的智力水平。瑞典哥德堡大學研究發現經常參與野外生存等運動,中樞神經系統里神經元會不斷增多,同時會不斷更新受損或死亡的腦細胞,加速干細胞的分化,促進大腦發育。密歇根州立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發現,做運動,特別是做野外生存等戶外有氧運動可以改善人的長期記憶力。可見,野外生存情景挑戰會提高青少年的智力水平。
5總結
野外生存作為現在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在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野外生存為青少年成長組建了良好的團隊氛圍,營造了融洽的交流環境,搭建科學合理學習挑戰平臺,鋪設心理成長道路,筑造體質訓練挑戰環境,輔以正確科學的指導和引導,促進青少年提升個人情商、智商、身體素質,適應社會變化,促進青少年社會成長。
作者:吳瓊 孔令軍 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