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命教育論文:體育教育推行生命教育方式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蔡春苗、魯國斌 單位: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學校的安全教育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群體,一般主要包括自然災害、學生傷害、交通消防、教學行為、場地設施、學生飲食、學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與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較相近,容易使人們產生混淆。從理論與實踐的視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與生命教育既相同又有異,兩者相互聯系,各有側重。生命教育側重精神生命的覺醒與提升,注重生命意識的養成,而生命安全教育側重自然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養[1]。
1幫助學生認識生命、認識自我、認識健康
學校體育推行生命教育首先是認識生命的價值。這是生命教育的起點,學校體育的功能目標是不斷提高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增強學生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此,學生要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還有她的渺小與脆弱。要了解人類的生命價值和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義,才能使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敬畏、熱愛,進而能夠從容地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與逆境,形成對生活的自信和堅韌不拔的勇氣,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與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2]。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職業規劃教育、環境教育、死亡教育等等,都可以融合與豐富于學校體育課程。而生命教育是在健康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升華,教育學生能夠認識到生命具有有限性、獨特性和不可重復性。“生命是由出生、成長、老化、死亡等構成的連續過程,生命的成長歷程是艱難的、危險的,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對生命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導致生命的終止[3]”。隨著現代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全面實施,一些國家學校體育課程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健康、認識生命安全做出了典范。例如,俄羅斯學校體育課程分設體育與生命安全基礎兩門課程,體育課程包括身體發展、運動技能、衛生、飲食、休息、意志與道德品質的發展、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的身體調節和自我調節方法等內容;生命安全基礎課程包括自然災難、生產事故、交通事故傷害等預防與處理的內容[4]。其次是認識自我、認識健康的價值。通過學校體育這個切入點,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良好的行為和習慣,認識健康,加強體育鍛煉,遠離疾病與亞健康。1999年6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然而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耐力、爆發力、速度等體能指標連續20年來持續下降,城市學生的肥胖及超體重比例不斷攀升,肥胖率高達25.5%,接近1/4,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的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分別為31.6%、58.07%,、76.02%、82.68%。呈“臺階式”發展態勢。造成這些突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體育鍛煉嚴重不足,睡眠時間不足,課業負擔過重。這對我們學校體育提出了新的課題,要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關鍵是要讓學生認識自我、認識健康,從而使學生了解自身、認識自我行為及習慣,進行有針對性的體育鍛煉,最終達到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2發展和保持學生生命健康水平
學生是未成型的人,是尚待發展的人,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潛力。學校體育具有發展生命健康水平的價值。學校體育著眼于學生的生命特征,利用體育技術、技能的教學,順應學生生命的內在自然,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熟練地掌握一到兩種運動項目的技能和身體鍛煉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進行體育鍛煉,不斷增強學生體質,借以發展自己生命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在學生生命健康得到發展的前提下,要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行為和方式,保持旺盛的生命特征。現代生活方式使得現代文明病的蔓延,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并成為全球關注的社會性問題。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表明,體育以其獨特的功能,是人們增進健康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在兒童少年階段,體育不但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這一時期學生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主要方法[5]。另一方面,現代學校體育課程重視生命體驗、身體需要、能量釋放,把生命歸結于人的生活之中,把發展和保持學生生命健康水平作為學校體育功能的終極目標。學校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內容來進行教學、鍛煉、訓練的,它要求人體直接參與活動,并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這是學校體育本質的特點之一,決定了學校體育具有發展和保持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功能[6]。體育讓學生通過運動產生的笑聲與汗水,讓學生獲得了運動素質、體格、身體機能等生理性效應,也獲得了快樂、成功、自信和滿足感等心理體驗,是生命力教育的具體體現。
3促進學生生命特征全面發展
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給人類生活或多或少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中小學生的日常體力消耗明顯減少,上學中各種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生活中進的體力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出現了許多營養過剩的肥胖學生,不僅影響著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還不可避免地使他們的功能與機體生物結構產生退化,于是人們在不斷地尋求新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學校體育不僅是學生活動知識、技能增進身心健康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索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過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和諧發展首先是體驗豐富與發展。學校體育中學生獲得親身體驗是其他課程所不能代替的,這種親身體驗不僅是一種認知方式,更是一種追求自身生命意義的存在方式。現代體育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體育活動,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運動樂趣和成功體驗,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學生經歷這些體驗最大的作用在于促進他們生命特征全面發展。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生命個體完成的發展方式。阻抗學生生命退化的最好途徑就是讓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課外體育活動、情景化體育游戲等活動,可以使學生肌肉發達,大腦發育得更加完善,可以提高大腦皮質對各種刺激的分析綜合能力,本體感覺敏銳,使學生判斷時間、空間和本體位的能力增強,瞬間反應快,判斷準確,能協調支配有機體,同時可以提高肌體體溫的調節能力,增強身體對氣溫急劇變化的適應能力,延緩衰老的進程,提高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等等,這些都將直接影響著人類作為生物的進化與發展。
4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
體育已經成為人們提高生命價值和生活質量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在現階段,學校體育仍然是絕大多數人一生中能系統、持續接觸體育的階段。學校體育以運動是生命進化的原動力,按照生命規律發展體育教育,使體育課堂教學直面生命,從目標設定、內容設置、過程控制、方法更新等方面遵從生命發展的規則,通過人體運動的調節與控制,來實現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改造,從而為最終提升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提供身體可能[7]。同時,體育教學過程也是人體生命潛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是生命力的自我發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華的過程。體育教育將學生領入體育這個王國,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欣賞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學生體質,還能夠愉悅身心,豐富文化生活。目前中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不少孩子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使得他們的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簡單,這些勢必會給他們帶來孤獨、緊張和枯燥的負面情緒,也日復一日地吞噬著學生人情和人性。通過體育課程學習擴大學生人際交往,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具備團隊精神、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找回正在失落的人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質量。據報道,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是全球引起死亡和殘疾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心腦血管病、Ⅱ型糖尿病、骨質疏松癥及某些癌癥的發生都與體力活動不足有關。每年約有200萬人的死亡是歸因于缺少體力活動。因此,WHO在2002年世界衛生日特別提倡增強體育鍛煉,提高生命質量。世界衛生日的口號是“運動有益健康”,主題是體育鍛煉。這一口號言簡意賅,跨越了經濟、社會制度和地域的障礙、把科學的智慧和觀念變成政策,幫助人們健康長壽和生活得更好[8]。學校體育是提高學生在校期間乃至他們一輩子生命質量的基礎,學校體育功能在學生中體現出效果的好壞也反映出他們一生從事體育活動的程度,這也就襯托出他們今后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優劣,證明體育鍛煉在提高人類生命價值和生活質量中的巨大作用。
學校體育教學推行生命安全教育方法
1學校體育教育與生命安全教育的高度融合性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與學校體育教育中倡導的“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相契合。“以人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求學校體育教育喚醒、弘揚個體內在潛能的發展,是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重視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論基礎。當前的學校體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學校體育缺乏對生命教育理念的認識,這不僅體現在體育教育內容上,也體現在體育教育觀念上沒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諦。傳統的學校體育教育無視學生內在情感和精神品性,只是將體育變成模式化的訓練,壓抑學生個性和生命發展的多樣性,使學校體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現在學校體育要回歸體育的本性,呼喚生命本質,將生命教育融入到學校體育中來,這是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也是學校體育功能的進一步深化。“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思想都是學校體育功能的本質要求,無論從學校體育教育的起源,還是發展的動力而言,都源于生命,這都要求學校體育功能要實現向生命的回歸。學校體育與生命教育在內容上也是高度融合的,體育課的教學內容大部分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協調發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體活動,屬于戶外運動,通過情景設計,可以讓學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本領,是學生的安全教育的最好途徑。
2體育教師是生命安全的倡導者、組織者、實施者
體育教師作為學校的教育者之一,應毫無疑問地擔當起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體育教師要當好生命安全教育的倡導者、組織者、實施者。首先得要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熟練駕馭體育課堂能力,在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上好每堂課的基礎上,杜絕課內的安全事故,還必須學量與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其次要適應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時展潮流,不斷改變、更新教學策略,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充分利用好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和獨特性,因地制宜地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利用室內體育課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傳授各種生命安全知識,利用室外體育實踐課教會學生多種基本生存、逃生、自救、救人技能等本領,并將這些知識和技能與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有機結合,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體育理論教學實施生命安全教育
體育課有專門的理論教學,我們可以安排一些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授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安全常識,讓他們了解遇到地震、火災、溺水等該怎樣去自救、互救以及險情將來之前的一些預兆小常識,建立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培養他們在險情來臨前對自身安全的判斷并迅速撤離現場的能力。例如,可以安排學生上講臺講述他們親自遇見、或聽說的一些災情,講述災情發生的過程和結果,講完后進行提問,這種災情是如何發生的,怎么判斷它的到來,以及遇見了該怎么辦?學生發言后,老師及時進行總結,歸納出險情到來時的預警、怎樣迅速的撤離險區以及常見自救與互救方法。教育學生身處險境時,如何面對和克服,最終取得成功。在汶川大地震中,學生死亡偏多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學生被壓在廢墟下不會調節情緒和心理,由于悲觀、害怕,繼而失去生的希望與信心,致使很多學生即使在很短時間被救出,也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教師可以分析這些案例,讓學生了解如何面對災難,當身處危難時如何調節情緒和心理,戰勝困難。充分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生命安全教育。例如可以向學生播放唐山大地震的視頻畫面,通過觀看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父母的孩子的痛苦與悲傷,讓學生懂得只有用知識、用生命安全意識以及采取科學方法應對,才能換來家庭長久的幸福和安康;還可以通過播放嬰兒的出生到成長的漫長過程,讓學生感知生命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通過觀看1998年洪澇災害的場景,其中有一個叫江珊的小女孩勇敢面對災難,抱緊大樹9小時不松手與洪水作斗爭,最后奇跡般生還的畫面;更有老人和小孩在樹上幾天幾夜經受饑餓、黑夜、擔心與恐懼,最后堅持到被救出。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和總結:他們為什么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都沒有放棄生命,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生命?向學生傳授生命安全知識和技能,讓學生遇到災害時能夠穩定情緒、勇敢面對,以積極的心態和采取力所能及的方法對待困難與挫折。
結語
生命安全教育的推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學生和家長共同努力。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必須滲透和融入到具體的課程教學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實質性的育人效果。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使得學校體育具有了新的內涵,這就是學校體育不僅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同時教會學生多種應急、逃身、自救、救人等技巧和方法,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輻射整個社會的目的。生命安全教育廣泛地應用于學校體育也會促使人們去反思傳統的體育觀念和體育實踐,從而有可能引發學校體育的新一輪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