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困境與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特定社會的政治生活中產生的情感上的依賴和意識上的歸屬感。青年一代作為參與和推動新時展的生力軍和主力軍,他們的政治認同狀態將直接決定著未來國家社會的價值取向。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突發和利益格局深度調整的時期,解決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更加重視青年一代的政治引領與政治認同教育,特別是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群體,需要高校長期不懈地對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進行探索與創新。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關心青年成長進步,對當代中國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并深刻地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這些論述是對當代青年群體地位和歷史作用在新時代下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清晰闡述和說明了當代青年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肩負的時代責任。政治認同是公民對所在政府行使政權的贊同態度、支持行為及由此產生的對政權代表的國家的心理歸屬感。具體到新時代的中國,就是堅持和認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最本質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中既包含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與自信,也包括對黨與政府治國理政舉措的認同和支持[1]。當前,高校對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教育與鞏固工作,是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責任與使命[2]。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總體水平較高,但在教育和鞏固過程中存在一些潛在的困境與挑戰,應該針對性地優化當前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群體政治認同教育的渠道建設與方法創新,全面鞏固提升新時代下大學生政治認同水平。
一、提升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青年一代政治認同或價值取向的教育質量與成效,將直接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將直接影響中華民族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將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后繼有人。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青年群體政治認同,就需要全社會特別是學校通過開展有效教育,積極引導和培育廣大青年把個人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堅定信念、增長才干,讓青年一代接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力棒”[3]。當前我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伴隨產業結構整合、文化內涵變遷等背景,作為思想處于發展成熟期的高校大學生群體,更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活動的影響,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政治認同也亦會隨之呈現出多種形態與發展趨勢。探索青年大學生群體政治認同提升問題,既是“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提升的有效探索,也是進一步增進和激勵廣大青年群體堅定理想信念的教育過程,更是幫助大學生客觀審視思索時代聚變,增強青年大學生群體政治素養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困境
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作為一定時期下國際環境、社會輿論、發展水平、文化輿論的綜合作用產物。從本質上講,政治認同是主體在實施政治實踐過程中的思想導向,其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人群特征、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和影響?!耙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绷⒆阈聲r代,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政治認同教育也存在諸多困境亟待破解。
(一)意識形態斗爭復雜,不良高校亞文化不斷削弱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成效辦好社會主義大學,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旗幟鮮明地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近年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紛繁復雜、形勢嚴峻。各種國際政治勢力與利益群體紛紛侵擾大學生群體。在部分高校中,出現了良莠不齊的文化形態,運用社團活動對“普世價值”觀、新自由主義、、民粹主義等進行包裝粉飾,意圖掩飾其鮮明的政治意圖,曲解、攻擊、抵制和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斷弱化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政治認同教育引導不夠,大學生政治認同引導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關乎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是鞏固和提升大學生群體政治認同教育和水平的主渠道與主陣地。高校通過思想政治類課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等方式,讓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不斷形成、鞏固和提高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取向。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全國高校積極貫徹落實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主動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明顯提升,但也依然還存在把握重大事件契機開展教育意識和能力不足、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網絡教育實效有待提升、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際需要還不夠完全匹配等問題,這些都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直接影響高校對大學生群體開展的政治認同教育成效。
(三)“碎片化”受教育方式,進一步弱化大學生政治認同判斷力基于高度的時間壓力和大學生群體對新信息的急迫獲取要求,使得信息零碎化、知識片段化和內容非結構化共同構成了當前大學生“碎片化”受教育方式的形成。碎片化教育給高校大學生帶來簡單、輕松、高效率的教育獲得的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和受到“碎片化”教育,很容易造成“管中窺豹”情況發生,極大地降低了大學生對內容真偽的全面性的辨識能力。此外,“碎片化”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使得大學生只對關鍵內容進行檢索,從而獲取片面的知識要點,逐漸稀釋全面、深度思考的習慣和意識,使之難以對新事物、新思想形成有深度、批判性、理性化和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和思考路徑,最終反饋為高校大學生對政治認同及其教育內容和方式、自我判斷力的不斷弱化。
三、提升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提升,是一個需要多種教育方式、教育資源多方聯動的教育工程,它既是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核心內容和教育目標,又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點環節和價值引導。因此,高校開展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將政治認同教育滲透到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教育、實踐鍛煉教育的各個方面。通過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等多種教育途徑,不斷深化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認識實踐,加強對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引導廣大青年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努力提高學生思想水平,以思想水平的提升帶動政治覺悟提高,從而不斷增強政治認同教育獲得感。
(一)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進大學生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指出“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認同也是當前高校大學生群體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無數先賢圣哲思想的智慧結晶,是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寶貴資源。高校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自信滲透融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之中,能夠激發大學生民族意識、促進文化融通,不斷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民族凝聚力。在不斷提升基于文化自信的民族聚合力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大學生聚焦共同價值、社會理想和中國夢,從而不斷提升對國家政治理念的認同和理解,達到政治上的認同提升和鞏固。
(二)強化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改革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并提出了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堅守“四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高校教師隊伍的核心素質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關系到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直接決定和影響著高校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教育成效。因此高校需要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強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探索,讓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爭做為學為人的表率。
(三)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與國家認同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曾對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明確指出“四個統一”;在紀念100周年大會上,對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本質也進行了全面闡釋。高校要進一步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培養大學生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通過各種途徑強化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四)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能,堅定政治信仰,夯實政治認同高校要充分發揮和整合第二課堂育人功能,不斷加強高校實踐教育內涵,豐富活動內容和形式,利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偉大成就、我國改革發展的巨大變革等鮮活素材,充分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科技創新競賽等相結合,讓高校大學生在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實踐鍛煉中求到真學問、增長真才干、牢固樹立四個“正確認識”。
參考文獻:
[1]常軼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與魂[N].光明日報,2018-02-08(15).
[2]孫演,何京澤.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J].理論觀察,2015(7):27-28.
[3]梅榮政.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8):4-6.
作者:戚昊辰 曹輝 董華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