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礎課學院教學管理改革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內涵和現狀
1.1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內涵
教學管理是高校管理體系中重要環節,是培養和實現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聯系教師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的重要紐帶。歸結來說,高校教學管理涵蓋了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計劃決策—組織協調—檢查督導—評價總結),以教師的教學為開端,為教師教學研究提供服務,為師生開展教學活動服務,最終實現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目標[2]。因此,教學管理質量、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三者關系密不可分。
1.2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
1.2.1教學管理觀念和方式較為滯后
當前高校停留在文件層面教學管理觀念和方式是影響其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傳統的教學觀只看重是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這一結果,而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的整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評價體系較為單一,對學生參與創新活動沒有完善和系統的評價制度,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教學管理方式中,教學單位缺乏自主的管理權,管理模式較為程序化,信息化教學模式普及度不夠,普通教師的參與度不高,無法調動其教學研究創新的積極性,因此影響不同學院優勢和特色的發揮。
1.2.2教學管理人員專業化素質有待提升
教學管理隊伍是管理工作的執行者和服務者,高水準的教學管理要求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隊伍穩定、素質高、服務意識強、創新能力強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教學管理隊伍[4]。教學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首先表現為對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與教師、學生的溝通交流,基礎課相比專業課來說不受重視,缺乏創新動力。其次,教學管理工作內容繁雜,工作量大,既包括常規性事務也要處理突發性事務,因缺乏專業的管理導致工作效率低,重復性、反復性加大,相關管理人員可能會出現消極的工作態度;最后,部分高校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學習投入力度遠遠不夠,嚴重限制了其專業素質的提升和視野理念的積淀,導致了管理人員自我學習的意識不強,缺乏創新服務,直接影響了管理隊伍的建設和工作的創新。
1.2.3教學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對教師的評價和職稱晉升更偏重于科研能力,而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僅作為參考值。教學評價體系指標的不完善,導致高校缺乏以教學為基礎的學術氛圍,沒有給本科教學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盡管部分高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學管理工作的考核和評價制度,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針對教師和管理者的考核標準和獎懲制度依然不夠明確,制約著管理機制的創新發展。綜上所述,高校的改革始終致力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學改革是實現其目的的重要途徑,而教學管理改革是基礎。改革的過程中,可涉及不同的職能部門和不同的組織層級,從人員來看可分為三個部分:管理者、教師和學生。因此,教學管理改革可從三個方面深入:學院方面、教師方面和學生方面。學院管理者思想要與時俱進服務意識增強,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管理中作用,樹立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始終關注人員的發展,激發人的創造性,才能實現高校的改革進步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2面向學院、教師、學生方面的教學管理改革措施
2.1針對學院方面的改革措施
隨著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校院二級教學管理模式的推廣,辦學主體由學校下移至學院。即校級教學管理部門把握學校總體辦學目標、教學計劃、宏觀調控和監督職能,二級學院享有自主的教學管理具體事務。在學校政策方針下,基礎課學院應根據實際問題,特別是在專業培養方案、教學模式、過程質量監控、師生評價體系以及教學信息反饋等方面,不斷修訂和完善與自身定位和發展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實施細則,明確從教學院長、教務管理人員、各系教學團隊的職能和職責,確保教學管理工作開展有理可依,形成規范和高效的教學和管理的模式。基礎課學院的教學管理中,師資短缺,學生范圍廣,一要積極推進教學和課程的改革,鼓勵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錄制網絡線上課程,鼓勵教師申報教學改革相關項目,將理論成果應用到實踐中;二要搭建信息化網絡平臺,加強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交流,聽取他們對目前教學和管理的意見和建議,推動管理的改革發展。管理工作的下移,能夠激發學院辦學的活力,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這將會大幅度的提高教學管理的效率,從而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整體水平。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對教學質量高低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高校中教學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也決定著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各級管理人員必須要具備正確的、科學的管理思想和服務意識。首先管理者應熟悉學院教學管理的每個環節,每人有明確的分工,學習現代化教學管理知識,運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確保管理工作的科學規范性,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其次,高校還要注重管理人員專業素養的提升,定期開展教學管理工作培訓和座談,鼓勵其多參加教學方面的講座,拓展與周邊院校的交流觀摩機會,從而獲取有效的教學管理經驗和改革創新意識,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探索有效的解決辦法,提升整個學院的管理水平。最后基礎課學院管理人員不僅要服務好本學院的教師和學生,還要保持與其他學院的溝通協作,量多面廣的工作對應產生的責任也較大,學校和學院應對管理隊伍的發展狀態時刻關注,盡可能提高其地位,提供相對優惠政策的關照,使其更好地為教學管理工作奉獻自己的力量。
2.2針對教師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學管理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風向標,而教師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舵手。因此,應引導教師重視本科課程教學,將課程教學改革作為重點工作研。基礎課學院應不斷推動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專業需求和師資短缺現狀,科學合理地制訂師資隊伍發展規劃,引進專業所需人才,特別是學科帶頭人。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學習會,出境進修及產學研合作,開闊國際化視野,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青年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力量,應盡快承擔起基礎課程教學,要定期開展青年教師教學心得座談會和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組織新入職教師觀摩老教師授課方式,開展課程試講活動,使新入職教師系統地掌握教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發現不足,不斷修正,快速提升教學能力。“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專業實踐和指導實踐的能力,能夠讓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5]。高校應加大對教學工作的重視,適當調整教師工作的考核評價指標和制定激勵辦法。基礎課學院存在科研工作較為弱勢現象,那么重點工作應轉移到課程教學改革當中,首要將教師身份轉型發展分為教學科研型和教學型兩類,并探索不同的職稱評聘和業績考核標準。鼓勵教學型教師先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特別是當前網絡教學、翻轉課堂等現代化教學模式的興起,面對基礎課大班教學、學生缺乏興趣等情況,應允許教師根據教學發展實際情況,對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和考核形式進行動態調整,充分尊重教師的專業權力。讓教師成為教學改革的主體,將教學改革成果納入教師評聘、工作考核指標中,增加教師教學改革的參與機會,加快學院改革創新的腳步。基礎課學院的課程教學學生多、任務重,應對教師做好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激勵,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教師教學的熱情。
2.3針對學生方面的改革措施
“以人為本”的思想下,高校中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是高校教學改革的意義所在。同樣,學生也是教學管理工作的一員,要灌輸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建立教師與學生、管理者與學生之間互助協作的關系,這將會對教學管理工作產生積極作用,使得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運行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培養模式得到優化,為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服務保障。創新教育環境下,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當前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科技創新以及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日漸增多,基礎課學院應加大教學資源向學生開放的程度,積極協同育人,為跨學科、跨學院、跨專業的競賽團體提供專業指導,形成具有專業素養的實踐指導團隊,不斷提升師生的實踐能力。當前大多數高校對課堂以外的學習和實踐不予學分認定,那么高校教學管理改革需要大力推進學分制改革和學時彈性制改革,為學生參加競賽、創新活動獲取合理學分提供制度保障,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中,僅僅是對教師教學活動的反饋評價,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未納入學生發展的評價,造成教學質量評估結果的不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張中民.高校教學管理改革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7(14):108-110.
[2]李恒.教學學術視角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研究[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3.
[3]戴紅宇.轉型中的地方高校教學管理改革[J].三明學院學報,2018(1):89-94.
作者:趙仰華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