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供給側改革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所展現的社會矛盾運動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的關系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矛盾運動的內在動力?!?a href="http://www.baojiexiang.com/lunwen/scjj/91830.html" target="_blank">供給側改革”理論是全面深化改革以來一系列科學引領新常態的理論創新的概括與升華。該理論闡明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供給與需求的科學內涵,從優化勞動力配置、優化土地和資本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政府作用等方面指明了正確解決新型產業革命與我國落后的經濟結構之間矛盾的路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計劃經濟時代殘留的部分陳舊體制和機制越來越不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這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解決“供需錯位”問題已成為掃除經濟發展道路上存在障礙的重要任務。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是解決經濟發展絆腳石的大邏輯和大趨勢,也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工作?!白詮娜嫔罨母镆詠?,我國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創新不斷地探索引領新常態、協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的科學路徑。這一系列實踐創新的匯總與綜合形成了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初步形態。‘供給側改革’蘊涵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協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的理論基礎和根本方針?!泵鎸ξ覈洕l展的新情況,習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供給側改革”方針的提出,為我國全面深化經濟改革提供了參考、指明了方向。該方針要求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指針、以人民為中心,探求協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的路徑,選擇了從供給一方作為著力點,有效解決從國內到國外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的發展。
一、供給側改革理論概述
面對當前“三農”新難題,國務院于2016年頒發中央一號文件,該文件要求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從此正式萌芽。所謂的“供給側”是相對于“需求側”而言的。一般認為,經濟發展中存在兩個重要環節,一個是供給,另一個是需求。“供給側”則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因此,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單純從“需求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的困局。從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可以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使得各種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有利于促進經濟質量的提升和數量的增長?!肮┙o側改革”并非僅僅停在理論上的假想,早在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便是對該理論的最早探索,在該理論的指導下,英美等國家相繼走出了經濟衰退的泥淖。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有著自己的國情,定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舉措。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國在經濟改革中吸收“供給側改革”理論的精華部分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簡單復制供給學派的“供給管理”,而應當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通過改革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避免潛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具體來說,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以實現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優化產權結構、優化投融資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優化流通結構、優化分配結構、優化消費結構等手段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有效經濟總量,最終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供給側改革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的意義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任何改革都必須以此為基礎,準確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供給側改革”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密切相連的。
(一)供給側改革理論揭示了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并且這種矛盾是以生產關系為支配的,當然交換關系同時也對生產關系發生反作用。只有充分駕馭了其中的微妙規律,才能充分發揮交換關系對生產關系積極的反作用,形成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相互協調的經濟機制。在市場中,生產是供給的前提,交換是滿足需求的基礎。因此,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內在聯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供給和需求的關系?!肮┙o側改革”理論認為實現供給與需求平衡的發力端在供給一側,這種觀點的依據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不是遮蔽而是明確社會生產關系對交換關系的支配作用,不是抽象地、膚淺地看待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而是將消費具體化為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將供給具體化為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求的生產關系和生產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歸根到底不是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滿足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而是生產者完善自身、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決不是循環論式的均衡。供給與需求所反映出的交換關系與社會生產關系相互中介,形式上的交換平等以具體的生產目的為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生產力,并且這一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二)供給側改革理論為解決我國新興產業革命與落后的經濟結構的矛盾指明了方向
在世界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影響之下,我國經濟也曾出現過產能過剩、庫存積增、高杠桿、泡沫化、生產成本持續提高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雖然不代表中國經濟也出現了嚴重危機,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忽視這些問題的存在,正確地認識這些問題,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作出理性的判斷是現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考驗。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地發展,但是各種問題亦接踵而來。為此,生態經濟、高效經濟等理念被提上了經濟改革的日程。新興的產業革命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帷幕。然而,傳統的經濟結構在我國根深蒂固,它的各種弊端也在這個時候日益彰顯,急需要一種新的理論去協調這種不足?!肮┙o側改革”理論以“調整結構”為核心內容,強調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供給側改革”理論可謂是協調新興產業革命與落后經濟結構之間矛盾的方法論。
三、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索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實施“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四個關鍵問題,即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消化地產庫存和防范金融風險,這些問題的解決又依賴于勞動力配置、土地和資本配置、生產創新和政府管理四條主線。
(一)優化勞動力配置
一是在放開生育政策的環境下優化人口紅利;二是促進戶籍制度改革、發展服務業,幫助勞動力實現跨地域、跨部門流動,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利用;三是強化扶貧工作、促進教育發展,從而提升人力資本。
(二)優化土地和資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確權和保障土地合法流轉,從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產泡沫。而資本配置改革的核心在于較少企業運行成本、為盈利創造更大的空間。
(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影響生產率的要素是多樣的,因此欲提升生產率必須從全方位努力。具體來說,可以從構建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意愿、優化企業環境等方面入手。
(四)政府短期活動要突出供給側的中心地位
首先,政府可以通過反腐、打破壟斷、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國企是改革的重點,通過合并重組等方式提升績效,為經濟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劉偉,白利鵬.論供給側改革為何能夠引領新常態———基于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2]林遠.: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N].經濟參考報,2016-01-27
作者:王青媛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