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財政市場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公共財政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國家財政,是彌補市場缺漏的國家政策。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遵循等價交換原則,由市場自發的調節經濟,是一種自由的經濟模式。財政是政府組織收入、安排支出并對收支進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動。財政運行以公共財政為一般框架,由政府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經濟的公共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公共財政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向社會成員提供公共服務并受其監督。公共財政的要義主要不在于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而更側重于法治和民主,其實質內涵是公平合理的對市場所創造的財富進行分配。國家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必須實施適當的政策進行干預,激發市場經濟的活力,構建更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公共財政便作為這種政策得以執行。我國公共財政的建設內容不斷轉變,從最初對公共財政理念的接受,到之后對公共財政框架的設計,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完善公共財政體系,這其中是一個認識不斷提高、理論不斷升華、實踐不斷豐富完善的過程。
二、堅持公共財政對發展市場經濟的意義
1.堅持公共財政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需要發展經濟,還要加強法制與民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其中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就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滿足公共需要正是公共財政最基本的任務。堅持公共財政不僅可以為公共需求提供經濟上的必要支撐,而且為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只有加快公共財政的實施步伐,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并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財力保障。
2.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有利于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建立公共財政,以“市場失靈”為基本準則界定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財政的活動范圍,避免政府對正常和正當的市場活動的不應有干預,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為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必須使社會供給與需求在總量和結構上都保持基本平衡。保持供需的平衡,一方面要靠市場的無形之手,即市場的自發調節機制;另一方面則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即政府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和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不斷地調整政策和調控的力度。建全和完善公共財政后,即可為不同市場主體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務,為市場競爭提供統一的政策保障,從而有利于公平市場競爭,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3.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有利于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嚴格遵循非營利性準則以區分政府與企業的行為,是正確處理政府及其財政與市場的具體關系的基礎。我國的市場主體結構不是很合理,國有企業從競爭領域退出,為市場主體結構的合理創造了前提,但市場主體結構的真正完善還須依賴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有效的市場不需要政府的干預,而市場對于公共產品提供的缺失又必須要有政府的干預,一個完善健全的公共財政能更好的把握這種干預的尺度,令政府和市場友好共存。
4.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有利于政府職能的轉變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國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人民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創造財富,并利用所創造的財富實現國家職能,使人民從物質到精神的生活均得到滿足。而這也正是公共財政所要進行的經濟活動。健全公共財政制度,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收支結構,逐步減少盈利性、經營性領域投資,大力壓縮行政事業經費,把經營性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將財力主要用于社會公共需要和社會保障方面,是將建設財政、吃飯財政慢慢轉變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財政的必然選擇。
三、如何平衡好公共財政與市場經濟的對策建議
1.合理定位財政職能的邊界,消除越位缺位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領域只限于公共服務領域,為保證政府不超越這一領域提供公共產品,必須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范圍劃一明確的界限。這一界限作為約束政府對公共產品的提供的邊界,顯然不能由政府全權劃分,而應通過立法規范這一界限。財政政策必須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合理區分公共財政與市場的職責范圍,使財政合理介入市場結構的調整。財政還應探索建立政府向各類投資主體公平配置公共資源機制,即在明確界定政府可配置公共資源與各類投資主體的范圍和類別,理清各類公共資源可選擇和適用的市場化配置方式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加強多方綜合監管、推行競爭性配置等三個層次改革,并強化改革的綜合配套。在市場穩定有效運營時,將調控權交給市場,讓市場自由發揮它的效用??傊?,政府要在“守夜人”和“指揮人”的角色間合理轉換,既要管的少又要管得好,在有限的范圍內發揮出“無限”作用。
2.立足大局,增強財政綜合實力和服務意識
市場參與者大部分都是為了盈利,對于公共領域如醫療衛生教育等獲利少甚至不獲利的部分供給很少,故這部分物品應由政府公共財政提供。公共財政是為人民服務提供公共物品的財政,政府應明確這一點,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創造出更大的財富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政府應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大民生資金投入,夯實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各級財政部門要緊緊圍繞“抓總量、提質量、勤調度、強征管”的工作思路,綜合采取體制、政策等措施,使財政綜合實力得到明顯加強。
3.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制
公共財政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對社會經濟參與者的稅款征收,故深化稅制改革,合理財政支出對于發展市場經濟是一個必要內容。為此更應健全中央與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經濟結構優化的稅收制度。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更應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各項政策措施,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提升財政增長質量。在財稅領域,要通過推進稅收制度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在今年兩會中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也指出,面對還未從2008年金融危機打擊中完全走出的經濟背景下,要穩步的去杠桿化,采取適度的財政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同時去除一些不利于市場競爭的政策。
4.財政及市場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公平與效率共存
努力構建一個透明公開的政府,使社會經濟參與者得到的信息更為準確便利。同時繼續加大反腐力度,杜絕腐敗現象,讓社會全體成員更清楚的了解到財政的經費究竟去了哪里,更好的利用這些經費到公共財政的建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去。在市場有效的條件下增加經濟成果分配的公平性,同時也尊重市場經濟對資源的配置。在預算分配中,特別是在轉移支出和專項支出,建立科學嚴格的規章制度,令預算編制方法更為科學合理,統一政府收支,令公共財政在市場經濟下更好地履行職責。
作者:馬云飛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